
《聽見你的聲音》/來源:網路資料
一場法庭戲,為什麼十多年後我仍記得?
十幾年過去了,韓劇《聽見你的聲音》仍然留在我的記憶裡。不是因為愛情線的浪漫,也不是因為懸疑氛圍的緊張,而是第八、九集的一場法庭戲。那一幕裡,同一條法律,先讓人心碎,再在多年後的另一場審判裡,讓人鬆了一口氣。這種矛盾感,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心裡。
第 8~9 集:憤怒與背叛
故事的轉折點,來自於兇手閔俊國的出獄。他報復性地放火燒死了女主角張惠成的母親。在審判中,公設律師車俊國援引法律,主張兇手「沒有直接殺人意圖」,最終讓他逃過最嚴重的刑責。
坐在法庭上的惠成,作為受害者家屬,只能眼睜睜看著判決落下。那條冷冰冰的法律條文,讓她覺得正義被踐踏。那一幕,我只有滿腔的憤怒與不解,現今回想起來仍覺難以平復。
第 17 集:同一條法律,另一種意義
然而在第 17 集,劇情再度把我推回法庭。這一次,被控告的人換成了男主角朴修夏。
同樣的律師、同樣的法律條文,卻成了修夏的保護傘。
雖然惠成沒有親自上場辯護,但她坐在一旁,看見了法律的另一面:它不是為某一方服務,而是維持秩序與公平的尺度。那一刻,她的眼神變了,而我心裡的理解也跟著轉變——原來,同一條法律,能同時是冰冷的刀,也能是守護的盾。
法律的界線:故意與過失
刑法中有一個重要的區分:「故意殺人」與「過失致死」。
- 「故意」是指行為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死亡,卻仍放任結果發生。
- 「過失」則是指沒有預料到死亡的發生,但因疏忽或未盡注意義務,意外造成了後果。
這條界線決定了一個人是被判最嚴重的罪名,還是較輕的責任。它的設計目的,是避免把「無心之過」的人,當成「帶著殺心」的人同樣懲罰。
因此,在第 8~9 集裡,兇手能靠著這條法律減輕罪責,雖然讓惠成無法接受,但卻是符合法理的判決。到了第 17 集,這同一條法律,卻成了修夏免於重刑的理由。
法律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所站的位置。
聽見與理解
《聽見你的聲音》,名字是『聽見』,但真正重要的,是『理解』。
我們往往只聽見了結果,卻忽略背後的原理。就像惠成,第一次只聽見「兇手被辯護成功」這個結果,所以感到憤怒。但當同一條法律保護了修夏,她才開始理解:法律的存在不是為了迎合情感,而是要讓秩序不被情緒左右。
劇中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傾聽,不是單純聽到聲音,而是願意去理解背後的故事。
就像 JoJo 在評論裡說的:「世上最難聽見的,不是聲音,而是真心。」
結語:公平的重量
那場戲之後,我對「公平」有了新的理解。
公平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滿意,而是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每個人。這把尺,有時冰冷,有時溫暖,但它始終存在。 十年過去,我依然記得惠成眼中的憤怒與無奈,也記得她在法庭旁逐漸領悟的沉默。
原來,同一條法律,能承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