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尤其是今年,不少中國電影大量輸出至馬來西亞,但大部分中國電影,把所謂的「祖國情懷」與「偉大思想」強行融入劇情之中,這樣的處理手法,對身在海外的華人觀眾而言,往往顯得格外突兀與不自然。每次觀影後,總是有不少"值得"我吐槽的地方。
那些帶有濃烈官方敘事的情感鋪陳,或許在中國本地觀眾眼中是「熱血澎湃」、「振奮人心」,但對我們這些生活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華人來說,往往難以產生共鳴,甚至會因過於直白或刻意,而令人出戲。
當電影不再是為了講故事、感動人心,而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展示」時,電影便會失去了本該擁有的藝術、自由與深度。
今年賀歲檔期上映的《封神榜》與《哪吒》為例,前者口碑平平,後者則在網路上獲得大量好評。不少馬來西亞觀眾在被這些評論吸引、買票進場後,卻發現內容遠不如預期,甚至有點誇大其詞,讓人感覺突兀的地方太多,部分情節也抄襲得太明顯。
《長安的荔枝》是我至今對中國電影觀感最為正面的一部作品,也是今年唯一一部讓我全程沒有吐槽,觀後仍有餘韻的電影。
《長安的荔枝》前半段詼諧搞笑,後半段驚心動魄,是一部觀後餘韻猶存的唐朝官場縮影。如果你對唐朝歷史有一點了解,對官場有一點認識,對人生有一點體悟——那麼這部電影,你可以嘗試去看一看。
人生的極致無奈與荒誕。從嶺南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開始,看似不怎麼起眼的一件"小事",讓你清楚明白看著,一個鼎盛的唐朝,是如何沒落衰敗,即使沒有安祿山。
這過程,有笑有淚,荒誕得可笑,可笑得透著悲涼,笑著笑著就哭了。電影中的李善德,看似小人物,卻是數學奇才,他善於推演與盤算,不只是數字間的運算,更是一場與命運、與制度、與人性之間的博弈。
如何勞民傷財、如何民心渙散、如何衰敗沒落,《長安的荔枝》把這一切「演算」給你看。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過去式嗎? 不,這或許也是進行式......
啼笑皆非之餘,引人深思,看完後一抹荒涼從心中湧起,久久無法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