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時流牙血、牙齦輕微腫脹,別再簡單歸咎於「熱氣」了,這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警報。
據調查,全港超過6成35-44歲成年人有牙齦出血問題,57%成年人和70%長者有牙周袋問題。牙周病已成為影響港人口腔健康的普遍問題,不僅導致牙齦萎縮、牙齒鬆動,更與多種全身性疾病相關。
一、牙周病的形成原因
牙周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它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牙菌膜堆積與牙石形成
牙齒與牙肉之間有一條牙齦溝,如果沒有正確潔牙,牙菌膜會持續堆積,硬化形成牙石並往內蔓延。牙結石會釋放毒素造成牙齦發炎,出現紅腫和出血等情況。
2. 牙周袋的形成
隨著炎症加重,牙周組織及牙根分離而形成牙周袋。這種深層次的清潔難區容易積藏牙菌膜及牙石,進一步加重牙周問題,導致牙齦萎縮和牙槽骨侵蝕。
3. 生活習慣與飲食因素
高糖、高酸飲食會增加口腔細菌增殖的風險,尤其含糖的碳酸飲品,更有機會損害牙齒琺瑯質。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問題,使牙周炎風險提升3倍。
4. 清潔不當與忽視早期症狀
很多人刷牙時間過短、不定期更換牙刷,遺漏清潔牙縫、牙齦邊緣、門牙舌側、大牙鄰邊等難達部位。對早期牙齦出血、紅腫等症狀不夠重視,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

牙周病
二、牙周病對全身健康的影響
牙周病不僅是口腔問題,更與多種全身性疾病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經常刷牙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不刷牙者低,而患牙周病者與糖尿病新症的機率呈正向關連。跟牙齒齊全的人相比,牙齒脫落較多的成年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高出1.48倍。
牙周病還與心血管健康相關——患有牙周炎的成年人與牙齦健康的人相比,血壓升高可達兩倍之多。
三、日常三點預防措施,遠離牙周病
1. 正確徹底的口腔清潔
數據顯示,單靠刷牙只能清潔到口腔25%。應該將牙線和漱口水加入每日清潔步驟:
- 使用液態潔齒配方漱口水,能有效滲透口腔難以清潔的死角位,如牙縫、牙周袋及牙肉,去除口腔細菌並防止牙菌膜積聚
- 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並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清潔牙縫
- 定期更換牙刷(每3個月一次)
推薦使用含精油配方的漱口水,如百里香、尤加利葉、冬青樹及薄荷葉精油,能有效干擾細菌在口腔內生長,從而減低蛀牙或牙齦問題機會。
2. 飲食與運動相結合
2025年第十一屆全國全民營養週的主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全民運動”揭示了健康口腔的真諦:
- 多吃高纖維食物(如全穀物、蔬菜、水果):咀嚼時摩擦牙面,減少牙菌斑,充當“天然牙刷”
- 適量優質蛋白(魚、豆類、瘦肉):促進口腔組織修復
- 控制添加糖:選擇天然甜味食物(如水果),減少碳酸飲料和甜點
- 規律運動:每日6000步促進牙周血液循環,每週2次力量訓練有助維持牙槽骨健康
3. 定期專業檢查與早期干預
正常的牙齦溝深度應在1至3毫米之內,如果超過4毫米,則可能表示牙周袋的存在。但一般人難以單靠肉眼辨識,需要專業檢查:
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專業潔牙和口腔檢查
發現牙齦有紅腫、出血或敏感狀況,及時就診
利用新技術如AI口腔檢查,及早發現問題
牙周病的防治是一場持久戰,每天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能自信地微笑、享受美食、擁抱健康生活。從今天開始,重視牙周健康,讓健康的牙齦成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