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s://www.heatalk.com/20250822/6338/
當每秒10萬次的AI爬蟲如蝗蟲過境般撕咬伺服器,當原創內容在演算法洪流中被瞬間抽幹價值——我們正站在互聯網存亡的臨界點。
伺服器崩潰、流量劫持、資料裸奔…這場由「智慧採集」引發的數位瘟疫,正在讓中小網站成批倒下。使用者日益傾向於向聊天機器人提問,而非依賴傳統的搜尋引擎。自去年起,Google 開始在部分搜尋結果頂端加入 AI 生成的「總覽」;今年更進一步推出了類似聊天機器人的「AI 模式」。
當使用者不再點擊,AI 正在重塑搜尋行為
自 Google 於 2024 年5月推出「AI 概覽」(AI Overviews) 功能後,使用者已逐漸習慣直接從 AI 生成的摘要中獲取答案。然而,這也使得新聞網站的自然搜尋流量面臨雪崩式下滑。報告指出,零點擊搜尋 (Zero-Click Searches) 在新聞查詢中的比例,從 56% 穩定攀升至近 69%。與此同時,新聞出版商的自然流量從超過 23 億次的高峰,驟降至不足 17 億次,對整個媒體產業的營運模式構成嚴峻挑戰。不止新聞業受到衝擊。當 AI 直接呈現答案時,使用者便失去造訪原始資訊網站的動機。根據網路分析公司 Similarweb 的估計,截至今年六月,全球傳統搜尋引擎的流量已下降約 15%。以提供資訊為主的網站在這波浪潮中首當其衝:科學與教育類網站流失了 10% 的訪客,參考資料型網站減少了 15%,而健康醫療類網站的流量更是暴跌了 31%。
但黑暗中有光:面對AI大規模採集的挑戰,原創力文檔已取得階段性勝利,文檔被採集的概率大幅度下降。用戶文檔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成功阻止了AI對原創力文檔的「直接大批量引用」,從根本上保護了創作者的心血免遭無償獲取,並捍衛了其應有的變現能力。同時,也帶來了訪問量和收入的上漲。原創力文檔此次取得的成果,對構建可持續的內容創作生態具有深遠意義。

一、破局之戰:原創力文檔的多重防禦體系
面對算力與資本碾壓級的AI巨頭,原創力文檔採用多重防禦體系,構築起動態防禦網路:
(1)浮水印防護體系:顯性浮水印(視覺威懾)+數位浮水印(隱形防護與存證)+ 頁尾頁腳版權聲明(常態化提示)+ 內容嵌入標識(唯一性「指紋」)
(2)隱藏式防護:白色字體/符號 + 隱藏文本層干擾採集
(3)存取控制策略:限制文檔的全文線上閱讀許可權。
(4)智慧攔截技術: 部署加密演算法與內容識別技術,有效攔截AI爬蟲
(5)區塊鏈存證:確保證據鏈不可篡改。
(6)版權維權:侵權檢測、司法維權、侵權函告。
被採集永遠不會停止,但防採集與採集,是兩個永遠不會停止的戰爭。但原創力採用了最原始也是最簡單的有效處理辦法。
二、行業資訊
1、AI爬蟲——小開發者與開源社區的生存危機
AI爬蟲的狂潮已超越技術摩擦,演變為對小開發者、開源社區和獨立網站的系統性生存擠壓。無數案例揭示殘酷現實:傳統防護手段在高度偽裝、不計成本的AI爬蟲面前,幾近失效。
衝突本質:成本與價值的嚴重錯配
● 成本轉嫁: AI公司為追求模型性能與資料規模,將高昂的爬取成本(伺服器負載、頻寬消耗、運維人力)無情轉嫁給資源有限的個體與開源專案。
● 規則踐踏: 爬蟲普遍無視基本規範,偽造身份、濫用住宅IP代理規避封鎖,行為形同「數字劫掠」。
● 生存威脅: 開發者被迫在「承受巨額成本」與「關閉公共服務」間艱難抉擇,開源協作根基動搖。
反抗與困境:力量懸殊的「競賽」
● 儘管開發者頑強抵抗(技術反制、輿論抗爭、創意策略),局面依然嚴峻:
● 資源鴻溝: 個體/小團隊的創新與財力,難敵AI巨頭的工程能力與資金池。
● 效果局限: 現有反制措施(如Anubis)易誤傷使用者或影響性能,且爬蟲技術持續進化。
● 規則真空: 法律與行業規範嚴重滯後,「合理使用「界定模糊,缺乏約束AI爬取的強制力。
2、AI正在殺死傳統互聯網
我們正見證一場由AI巨頭主導的、針對傳統互聯網根基的系統性瓦解。以Google為代表,其通過AI Overviews、AI Mode、Gemini 構建的「三位一體」戰略,已覆蓋九成搜索用戶,實現了顛覆性的流量閉環 —— 高達75%的搜索需求在其內部終結。
這直接引發了「流量絞殺」:搜索結果頁點擊率暴跌70%,付費廣告遭腰斬。其後果是災難性的,敲響了內容生態的「末日警鐘」:依賴搜索流量的網站(時尚、旅遊、美食等)瀕臨關停,免費內容賴以生存的廣告/會員模式因變現鏈條斷裂而崩潰。更甚者,巨頭以「流量綁架」策略(如皮柴暗示「允許抓取則給流量」)迫使內容商陷入絕境。
越來越多媒體也開始意識到,「網際網路的未來不全在於流量」。許多新聞出版商已開始為「零 Google 流量」(Google zero)的時代做準備,積極利用電子報、應用程式(App)來直接觸及讀者,或將優質內容移至付費牆。
究竟是滅絕?汰弱留強?還是幫助人類發展?怎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圈。這個話題,真的好值得人們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