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這本書的封面,第一直覺是暗與明的對比,第二是摸起來的觸感有起伏,你以為這樣就沒了嗎?霧室設計總是有滿滿的巧思與意涵,書名《回到 生命的喜馬拉雅》,喜馬拉雅山你可能會覺得好搖遠,但喜馬拉雅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本源,它不在遙遠的國度,只要我們願意回頭看,心中都有這座聖山。

「回」這個字有兩個口組成,大框框就像外面的境界,有煩惱有痛苦,小框框像自己的內心,但這個字它沒有偏向任何一個含義,而是內外合一,組合在一起的一個字,因此我們應該用更高的角度、更有智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字,去發揮它的本質。
智慧的「智」,是知+日,像日出一樣帶著覺知去生活,太陽會照亮所有陰暗面,當你困頓的時候可以帶著書去曬太陽,你會看到那道「金色的光」,生命不會有永遠的雪夜,光與暗之間,就像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暗不一定都是壞事,也可能是生命中的養分,輝映到內心,每個人的生命也有一座喜馬拉雅,有谷底與高峰、起起伏伏、執著與困頓、苦與樂~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回到生命最真實的自己。

謝謝封面設計就帶給讀者這麼棒的意境!
接著進到本書,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講作者王文靜的山中旅行,我以前超愛爬山,每週假日最期待走步道,連假就會規劃登山行程,因此在讀第一部分的時候,內心非常雀躍,彷彿真的用作者的眼睛看見喜馬拉雅山、高山杜鵑及赤頸鶴。(努力存錢!未來我也要親自到這裡走一回~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下,是佛教的發源地,但這裡卻充滿貧窮與困頓,喜馬拉雅山教授世上任何一間教室都授不了個三堂課:滄海桑田世間無常、海納百川包容萬物、陡峭嚴峻也是力量。
光師父選擇在這裡建立沙彌學校,在這世界上,只要有一盞燈就有一點光明,兩盞燈光明就再多一些,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盞燈,這世界就充滿大光明!

第二部分是作者與光師父的對話,從生命的六十八問展開對談,反思功成名就的意義、人生的樂與苦、生命的追逐、巔峰與失去,讀到這裡真的要準備好衛生紙,光師父的童年讀來令人心疼!也能夠理解他當時對這個世界的憤恨不平,從被遺棄與憤怒開始,到發願千年古經的校勘,遠渡喜馬拉雅山國建沙彌學院,這就是生命的能量。

聽過一個說法,我們人來到這世間,父母都是自己選的,身在富貴之家跟平順之家,雖然是祝福,但也未必如此,在舒適歡樂的順境,會麻痺對無常的警覺,萬一無常來時,受到打擊會比貧苦的人來得大,所以,我們誰都不需要去羨慕誰。
好的如幻如化,不好的,也是如幻如化。光師父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在學佛之後才慢慢轉、慢慢接受生命,生命中的苦,是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都要允許自己檢討自己,生命就會開始改變。

這個過程有點難,所以「放下」才會是人生功課,在西方叫寬恕,寬恕是很重要的智慧,所謂恕就是「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去看,而「原諒」是「放過自己」。
作者王文靜在結尾提到:「我是負傷長大的,缺了角的家,帶給我必須提早獨立的年少,也帶給我剛毅」,我也是負傷長大的孩子,因為不這樣強大,你會無法生存,因此我們長大都變成了無敵鐵金剛,外表看似很無敵,但其實內心很脆弱,我們人要能剛,也要能柔,最大的智慧是柔軟,這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
在8/23分享會中,光師父講了許多金句,記錄如下:
1.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探索的,非常重要!內心的空間打開了、放鬆了,才能自在快樂,自在,是你的心不會受煩惱束縛。
2.參與別人的苦,在佛教觀點,是在修福報。練習慈悲,慈悲就是同理心,從他人角度出發,一句好話、一個微笑都是結緣,都是佈施,終生結緣、福德就會慢慢累積。
3.當你沒辦法改變環境時,只能先調整自己的心。
4.佛不是宗教,佛法是教導我們去認識、去了解生命的智慧,去破除生命的煩惱、苦痛,開啟生命的真理與意義,把煩惱轉成智慧、消除貪嗔痴,最後得到自在與快樂。
5.出家是一種生活修道的方式,重點是「心」,透過修道的方法得到內心的滿足,唯有內心的強大,你才能真正快樂,出家不是外在的,是內在的探索,找到自己。
6.柔軟不等於柔弱,柔軟是你內心有一股強大緩衝、接受的力量,可以忍耐與承擔的力量。 柔弱是一種畏懼,沒有力量去超越。因此柔軟是慈悲的呈現。
7.覺察很重要,覺察是生命的開始,心成就所有,心帶著覺察就會有智慧、有柔軟、得到善因緣、得到快樂。
8.你想要健康會去運動,心也要訓練,心要靜,靜才會健康有力量,才能看得深、看得透 。(安定專注才能得道)
9.放下跟放棄的差別?一個人可以放下是說,他生活的福報條件都已經具足,無執,可以和這些東西同在,但他們不是所有。
10.生命是來體驗的,好的與不好的,你有什麼樣的體會與學到。
最後~謝謝葉師姐與菩薩寺贈予的結緣品,我拿到的是「學習佛,不是信仰佛。」

如果你正在經歷傷痛或是無法從傷痛之中走出來,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力量,願意跟自己和解,找到生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