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山》談觀照自己,而非盯著山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魔山》所在之處,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

《魔山》所在之處,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 1875-1955,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更是費時了12年才完稿(1912-1924)。


  德國文學研究學者通常稱1924年問世的《魔山》是德語文學最後一部偉大的「教育小說」(Der letze grosse Bildungsroma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或稱「發展小說」(Entwicklungsroman)。此為德國文學的特產,主要描述故事主人翁的內心(精神)發展過程。透過實際的學習與磨練,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進而提升為一品德高尚、修養完美的人。然而,暫不論為何《魔山》是德語文學「最後」一部教育小說。若任何小說的存在都有其意義,或者更精確的,任何至少存在超過一世代(30年)、跨時空的小說都有其意義,之中必然都有教育的可能。但明顯的,《魔山》這類作者花費數十年、大部頭又能觸發哲學思考的小說越來越少見。本文想分享的便是攀登《魔山》的過程,藉由閱讀長篇小說的長時間孤獨,進入、見證、思考小說的時間與世界,進而提昇(Steigerung)自我的過程。


  首先,簡單介紹《魔山》,主角漢斯‧卡斯托普(以下簡稱卡斯托普),是位大學剛畢業、即將到位德國漢堡造船廠工作的工程師。利用工作前的空檔,到收治世界各國病人、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上的達沃斯山莊,探望已在山上療養5個月的表哥約阿希姆。故事主要描述卡斯托普從原先只打算在山上待3個星期陪陪表哥,到最後也被診斷肺部有小肺泡便一待待了7年。這之間療養院的人們來來去去,卡斯托普有了喜歡卻得不到的戀人─俄國舒夏特夫人、有了精神上的導師─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塞特姆布里尼、以及塞特姆布里尼「抬槓」的死對頭─信奉虛無主義的耶穌會會士納夫塔。《魔山》之所以稱為教育小說,便在於《魔山》的魔力,讓我們透過、跟隨卡斯托普,重新思考時間是什麼?疾病是什麼?健康又是什麼?而不管健康與否,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關於時間:


  德語的「無聊」是由「長」和「時間」二詞複合而成的;「消遣」則由「短」和「時間」合成。這很符合人們對於「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個別快」的「心理」時間的描述。然而,正因為是有趣的消遣,作者光描述第一天的內容就花了1百多頁。仔細地描述了療養院的人物(如醫師、護理師、療養者)、活動(如按表操課的一天四餐、散步、到陽台曬太陽、每兩周固定的醫師演講)等生態。反映的便是人們在接觸新事物、新環境時,那種第一次的記憶;建立在陌生、好奇、感動、有趣甚至驚奇的記憶。而不同於之後因習慣而逐漸成為人們身體一部分的記憶,時間在這之中逐漸淡漠、入睡。


  小說中所描寫的時間,實際上橫跨了7年。然而,時間的長或短、拉長或壓縮並不取決於讀者,而是取決於故事主角卡斯托普的經歷。是卡斯托普帶領著讀者進入其世界、及其時間與記憶。物理時間的7年不同於心理時間的7年,或者說心理時間的計算單位並非物理時間的年、月、日,而是事件情境經思考、回憶後「綿延」的記憶。如同當人們想起搭乘長途火車或飛機時的情境,在人們無所事事、百般無賴,一心只盼時間快點過去的時候,心理時間便是零星、無法成為記憶的。卡斯托普在學會更加大度地掌握運用時間以後,他寫明信片的次數漸漸地少了。因為記憶的重心逐漸由過往的「平原」轉為高山。故所謂永恆並非「一直向前,一直向前」,而是「不斷旋轉,不斷旋轉」,不斷在現實與記憶中來回。


關於疾病與健康:


  何謂疾病?「病症就是偽裝了的性慾衝動,所有疾病都無非變態的情慾而已。」若疾病是一種情慾,那麼我們便時常處於一種疾病的狀態、不滿足的狀態。如同書中描寫舒夏特夫人的疾病不是她「懶散」的原因或後果,而是她的懶散本身。而當疾病是本性的一部分時又該如何根治?疾病是每個人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必經過程之一,沒有一個人能夠一輩子完全地健康。若無法避免疾病,那麼問題便不在如何根除疾病,而是如何透過疾病、這種不滿足的狀態,讓我們有去行動的慾望,進而改變、控制疾病。如同書中描寫對於山上的人來說,壓根兒不存在壞天氣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已經改變對於天氣、自然的看法,天氣是自然的一部分,便沒有好壞之分。正如他們改變了對於疾病的看法,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亦沒有好壞之分。


  疾病是人性,惟有受苦者才能成為受苦者的領袖和救主。如家中曾有長輩行動不便需旁人照顧,便有助於推行更完善的安寧環境。對於在療養院的療養者,疾病給了他們自由、並離開不健康的環境與習慣(如充滿空氣汙染、噪音、缺乏公共空間的不健康城市),讓他們有時間、機會思考生命。


  然而,何謂生命?生命既非物質,亦非精神,而是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由物質乘載的現象。真正的健康是生命的健康、精神與物質平衡的健康。故當精神、情慾的思想觀念沒有了機會戰鬥,便會失去生命力,那時死亡便隨之而來。


關於愛與教育:


  何謂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就是對人的愛,如此而已,因此也就是政治,也就是對一切玷污人的思想、剝奪其尊嚴的人和事的反抗。」(寫作當時,作者正經歷一戰與一戰後希特勒的崛起,世界正處於兩大原則的爭奪之中,即強權和正義、暴政和自由、迷信和知識)而卡斯托普最後找到克服人生各種對立的妙方,就是「愛和善意」。藉由愛和善意的力量、一種教育本質的力量,便能戰勝對於強權、暴政、迷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博愛,讓對立者有相互欣賞、對話的可能,進而產生改變的契機。


閱讀長篇小說作為一種療傷:


  「閱讀小說是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緩慢》米蘭昆德拉


  文學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作者湯瑪斯‧曼在寫給美國大學生的一篇〈《魔山》成書記〉裡,要求讀者閱讀《魔山》應二讀而非一讀,其理由是:藝術作品不可以是功課或努力,不可以違願而行。藝術作品最主要的任務是提供讀者樂趣,使讀者感動。如果讀者在閱讀此書時,無法獲得此效果,那就應該立刻放棄閱讀此書,去做別的事情。但是您若已經讀過一遍,則建議您再讀一遍,因為《魔山》的結構是以讓讀者透過二次閱讀而獲得更深層的享受為目的的;就像音樂,必須先瞭解曲子,然後才能獲得其真趣。


  我並沒有二讀,這並不影響一讀的樂趣(好在這次有把錯綜複雜的人物名字先寫下來,才不會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只差沒畫成關係圖XD),不影響《魔山》在讀著心中種下種子,一顆完滿的種子。剩下的,便是在未來重複的咀嚼(如那滑雪時巧遇暴風雪,倚著木門昏睡的,神遊至海邊的場景)。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故事本身的時間(7年)與敘述的想像時間(卡斯托普的時間、讀者的心理時間)之中我們在小說中獲得的不僅是消遣,而是另一段時間,如《魔山》的最後,作者寫下:「永別了,漢斯‧卡斯托普,生活中一個正直的問題兒童!你的故事結束了。我們把它講完了,它既不有趣,也不無聊,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聽說抽大麻煙者,能夠在短暫陶醉的夢幻中,經歷30至60年的時間。那宛如精神時光屋中脫離物理時間的世界,正是長篇小說帶給我的最大樂趣,我找到只有我能相信的東西,我不能和別人做比較,甚至不能跟家人、跟朋友做比較。我是我,我只能是我的獨特時間。


  回到《魔山》的核心概念─提昇(Steigerung),疾病和死亡是提昇知識與健康的必經途徑,如法國哲學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認為快感來自禁止與侵犯。自我的超越與危險是互為表裡的,人性的慾望,是健康與不健康的來源,適度的慾望讓生命得以行動,讓生命有接近、挑戰、甚至超越極限的可能。如攀登高山,重要的是「觀照自己,而非盯著山」,生命真正攀登的是內心的山、一種心智上的冒險,看著、享受自己向前走的每一步,那逐漸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意志展現。

2021/1/24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歡慶第200篇評論的誕生,特別規劃了「百大評論計畫」成果展三部曲,即日起陸續刊出。百大評論計畫の大數據:1.時間:2016年1月30日~2019年7月28日。2.第1篇評論〈關於藝術治療〉,第200篇評論〈台灣文學不必復興,因為一直都在〉。3.200篇評論,歷時1,276天,平均6.38天一篇評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歡慶第200篇評論的誕生,特別規劃了「百大評論計畫」成果展三部曲,即日起陸續刊出。百大評論計畫の大數據:1.時間:2016年1月30日~2019年7月28日。2.第1篇評論〈關於藝術治療〉,第200篇評論〈台灣文學不必復興,因為一直都在〉。3.200篇評論,歷時1,276天,平均6.38天一篇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Thumbnail
好像是住到山上之後,我開始有計時的習慣。 剛住到山上時,常會驚訝一天怎麼這麼快結束、時間去哪兒了?
Thumbnail
2022.08.03 這一趟上山,怎麼說呢,可以說是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斷交織的一趟旅程。 在這熟悉又不熟悉的山上,每一個轉角,每一條路上, 我都可以看見過去的自己、過往的片段,像是魅影般重疊在現在的時空上。高中的生研社、大學的保育社、自己跑合歡山的那些時光、輔九的結訓攀登......
Thumbnail
【成員】 Ycc 紀錄撰寫者:Ycc 照片提供者:Ycc 【雜談】 近一年沒爬山了(距上次爬山2023.4),開始懷念起往山裡跑的日子,回顧紀錄、照片的同時記憶湧現,想趁還記得的時候將所見所聞所感透過網誌完整的紀錄下來。後續有空亦可能會陸續更新其他行程的紀錄。 寫紀錄於我而言,是種事後
11/09/2014 心中的一座山   今天有個風和日麗的午後,雖然五天後是個大日子。 但我決定讓自己的生活仍正常點。 吃過飯後,我就直奔二格山去了。   穿著雨鞋,走在山徑上,面對著一片翠綠。 感覺整個人都融合在這山裏了。 心裏也不禁想著,也許這才是我要的吧。 海外竟究要登山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05/06/2010 無形無相 雪山 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形容雪山 離上次登山有三個月了. 這三個月都忙著公司的事,再一個星期要告一段落了. 也為過去二十年的工作作個結束 第一次帶著腳傷上山,但真正困擾我的卻是心中的傷. 山原本是個我用來止痛療傷的地方 只要踏進登山口,我會放下所有的事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開始荒野求生  也許一講到修行或閉關,大多數人在腦海中所浮現的,都是很美化過的畫面,也許老僧入定,也許佛前誦經,至不濟也有個掃落葉泡茶或讀經之類的場景吧。但山居獨修,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離開舒適圈,在各種不舒適不方便的起心動念中,尋求安定的解方,然後再漸漸把身心安定下來,所以即使如好久以前有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Thumbnail
好像是住到山上之後,我開始有計時的習慣。 剛住到山上時,常會驚訝一天怎麼這麼快結束、時間去哪兒了?
Thumbnail
2022.08.03 這一趟上山,怎麼說呢,可以說是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斷交織的一趟旅程。 在這熟悉又不熟悉的山上,每一個轉角,每一條路上, 我都可以看見過去的自己、過往的片段,像是魅影般重疊在現在的時空上。高中的生研社、大學的保育社、自己跑合歡山的那些時光、輔九的結訓攀登......
Thumbnail
【成員】 Ycc 紀錄撰寫者:Ycc 照片提供者:Ycc 【雜談】 近一年沒爬山了(距上次爬山2023.4),開始懷念起往山裡跑的日子,回顧紀錄、照片的同時記憶湧現,想趁還記得的時候將所見所聞所感透過網誌完整的紀錄下來。後續有空亦可能會陸續更新其他行程的紀錄。 寫紀錄於我而言,是種事後
11/09/2014 心中的一座山   今天有個風和日麗的午後,雖然五天後是個大日子。 但我決定讓自己的生活仍正常點。 吃過飯後,我就直奔二格山去了。   穿著雨鞋,走在山徑上,面對著一片翠綠。 感覺整個人都融合在這山裏了。 心裏也不禁想著,也許這才是我要的吧。 海外竟究要登山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05/06/2010 無形無相 雪山 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形容雪山 離上次登山有三個月了. 這三個月都忙著公司的事,再一個星期要告一段落了. 也為過去二十年的工作作個結束 第一次帶著腳傷上山,但真正困擾我的卻是心中的傷. 山原本是個我用來止痛療傷的地方 只要踏進登山口,我會放下所有的事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開始荒野求生  也許一講到修行或閉關,大多數人在腦海中所浮現的,都是很美化過的畫面,也許老僧入定,也許佛前誦經,至不濟也有個掃落葉泡茶或讀經之類的場景吧。但山居獨修,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離開舒適圈,在各種不舒適不方便的起心動念中,尋求安定的解方,然後再漸漸把身心安定下來,所以即使如好久以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