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被視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戰,在最後揭曉時,竟成為國民黨的全面防守成功——三十一席立委,全數過關,沒有一人遭罷免。表面上,這是一場國民黨的勝利,似乎意味著選民對民進黨的反感已經到達極限,也代表藍營的基本盤依舊穩固。然而,若把這場罷免戰視為國民黨的高光時刻,甚至錯誤地理解為「國民黨的反攻號角」,那麼這個黨將再次陷入自我麻醉的迷霧裡。因為這次的完封,並非國民黨的能耐,而是民進黨操作過度、社會厭倦對抗政治所造成的反彈效應。國民黨真正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

國民黨在慶賀全勝的同時,卻不願意正視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它依舊沒有自己的敘事。多年來,國民黨的政治能量大多來自「反對民進黨」,而不是「建構自身的願景」。這一次全數防守成功,國民黨如果只是得意於「民進黨失敗」,卻無法提出真正吸引民眾的未來方案,那麼這場勝利很快就會被時間稀釋,甚至成為阻礙改革的藉口。因為一旦國民黨錯以為自己「已經重新獲得人民的信任」,它將再次錯失改革的良機。
更嚴重的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真空問題,正在這場罷免全勝的喜悅背後悄然擴大。朱立倫在罷免結束後表態願意交棒,這表面看似謙讓,實則是一種卸責。他領導下的國民黨,長期缺乏鮮明的戰略定位,如今罷免過後,黨的路線更顯飄忽。盧秀燕婉拒接任黨魁,顯示黨內缺乏一個能被全黨擁護的核心領袖。這意味著國民黨很可能重蹈覆轍,再度陷入派系角力與路線紛爭之中。一個沒有領導整合的在野黨,即便短期獲勝,也難以長久延續。
除了領導問題,國民黨的組織結構也沒有真正更新。罷免戰的基層動員,固然展現了藍營的基本盤依舊存在,但其中的青年與中間選民的角色仍然薄弱。近年來,藍營多次在年輕族群中失分,即便這次罷免防守成功,也無法掩蓋年輕人對國民黨缺乏信任的事實。青年世代並未因為這場罷免而更傾向藍營,他們只是拒絕民進黨將民主制度工具化。國民黨若不從根本改善與青年對話的方式,持續提出與青年切身相關的政策藍圖,那麼長遠來看,它仍將面對世代斷層的困境。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國民黨如今最大問題是「不懂得將守勢轉為攻勢」。罷免的全面防守,確實化解了一場危機,但卻也讓黨陷入一種「自我防衛」的慣性。面對民進黨的政策失誤,國民黨經常只會用否定和抵制來回應,卻鮮少提出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房價高漲、醫療資源不足、青年就業困境、能源轉型的混亂,這些都是社會真正迫切的問題。然而,國民黨在這些議題上並沒有展現清晰而有力的政策規劃。它的政治語言依舊停留在「反對民進黨」的層次,缺乏「我能做得更好」的積極姿態。
若國民黨繼續沉溺於這場罷免防守成功的幻象,而沒有勇敢進行內部改革,那麼這場全勝不會成為藍營重生的契機,反而會淪為停滯的藉口。當社會真正的矛盾逐漸累積,當青年世代繼續遠離藍營,當黨內派系再度爭奪權力,國民黨就會發現,這場「大罷免的勝利」,其實只是另一場更大失敗的前奏。
總而言之,大罷免過後,國民黨的下一步不該是自我陶醉,而應是徹底反省。它必須拋棄依賴民進黨失誤而苟延殘喘的政治模式,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敘事。否則,今日的完封,只會成為明日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