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好像容易與 “偉大”、”崇高”、”捨我其誰”的榮耀感牽連在一起。
但我覺得…跟這些都沒關係。使命的意思被過度地用理性思維解釋了,被賦予似乎需要異於常人才有的特權感。個人體悟是,人類以心智主導生活,但使命由直覺揭露,思維常掩蓋了直覺。
使命是某種崇高的行動嗎?要看從哪個角度出發。(以星盤來看,使命應該是個人化的,當然每個人都有)
從社會角度來看,使命也許很渺小。可能不是社會推崇的成功者樣貌(當然不代表一定不能是)。但是人很難從內在肯定自己,總得需要一些外在認可。尤其趨樂避苦為人性,不必直面恐懼又有可預見之收穫的道路誰不想走。為了生存作為一時之計可以。但長久下來,靈魂不允許。
從個體出發,使命是那個既害怕卻又想嚐試的路。靈魂本性想進化,而人類最大的阻礙是恐懼。思維創造恐懼。天賦使命必定伴隨跨過恐懼,回歸思維與直覺的平衡。使命更像是: 即使有恐懼,一次只能突破一點點也想試試。也因為是個體化的路,必須細水長流的走。使命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更像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對外在來說,很微小。對靈魂來說,很巨大。
⭐我很喜歡的作家、演說家Eckhart Tolle,在演講中分享他從巨大轉變後到出版第一本書的歷程。
大意是在說: 他放下以前的追求與執著,無所事事。感到一種內在衝動要寫本書。他做了個夢,夢裡的桌上放著他寫的書,但作者名是個13世紀神學家、哲學家Eckhart。他聽從直覺改了名,寫了書。出版時心裡想著應該沒什麼人會想讀這本書。結果他的書過了幾十年仍然影響世界上的許多人。
從結果來看,沒有人會否認他的使命就是寫書演講、教導人如何從思維的牢籠中解脫。但回到履行使命的起點,只是一股解釋不了的衝動,沒有任何理性考慮下”正確”的理由支持,以及窮困潦倒的生活…。那是連他自己都覺得不明不白的狀態…全憑直覺行事。
這種原始的渴望總是被思維邏輯的各種“正確”判斷所勸退。如果順應內在的召喚去做那些也許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將會有外在的收穫以副產物(by-product)的形式作為餽贈。
不過,大部分時候人類是反著來的。僅以”副產物”推論什麼是較好的決定、僅以能否有物質收穫去思考可能性時,也許天賦使命那條路早早就被刷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