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區,是我們觀察市場波動、快速捕捉事件脈動的第一現場。本文為一次性解析,後續不保證持續追蹤。
從硬體王國走向AI軟硬整合
飛捷長年深耕於POS系統市場,透過完整的產品線、垂直整合的製造能力與高度客製化彈性,建立起穩固的產業護城河。公司不僅能自製主板與整機組裝,確保品質穩定,也能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專屬解決方案,這讓其在少量多樣化的產業結構中保持領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飛捷的營收雖未達歷史最高峰,但營業利益率卻持續提升,尤其2023年後明顯進入高速成長階段。這代表公司的成長並非單純依靠規模擴張,而是透過毛利結構優化、產品組合升級與AI軟體加值所驅動。

進一步來看,飛捷的護城河不僅體現在製造端,更在於「軟硬體整合」的布局。子公司 Berry AI(華捷智能)與 Angible(英捷智能)已經將AI技術導入速食、零售場域,透過影像辨識與防漏刷功能,協助客戶降低營運損失、提升服務效率。
AI SaaS平台已開始貢獻營收,意味飛捷正在逐步轉型為「硬體穩盤、軟體加值」的雙引擎模式。這種從硬體走向解決方案的策略,將大幅提升客戶黏著度,並建立新的護城河。
換句話說,飛捷正從「量的成長」轉向「質的成長」,這也使其未來的獲利彈性更大,資本市場對其重新定價的機會也因此浮現。
二、產業趨勢與生態系:POS進化,AI與無人化浪潮
全球POS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折。2025年市場規模預估258.9億美元,到2037年將擴大至846.2億美元,CAGR高達10.2%。
這背後的推動力主要有三:
其一,是非接觸式支付與行動支付的普及,疫情改變了消費習慣,快速與安全成為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其二,是無人化、自助化趨勢興起,歐美地區面臨勞動力短缺與人力成本上升,自助結帳、無人櫃檯逐漸成為主流;其三,是AI與邊緣運算的導入,使POS不再只是「收銀機」,而是帶有演算法、影像辨識與即時預測功能的智能節點。
在這樣的結構下,競爭門檻被重新定義。儘管POS傳統大廠Toshiba、NCR、HP仍在市場居前,但提供「客製硬體+AI軟體」的整合廠商,將機會掌握告更高的價值鏈。飛捷正是少數同時具備硬體製造與AI解決方案的廠商,這讓它在新一輪的產業洗牌中具備獨特優勢。
三、產品線分析與接單狀況:POS為主,AI為翼
POS系統仍是飛捷的壓艙石,營收占比超過七成。2025年第一季營收創下10季新高,年增34.3%,毛利率達44.6%,展現硬體基盤的穩健。
然而,第二季受新台幣升值近一成影響,毛利率下滑至41.3%,顯示硬體業務仍受外部環境高度牽動。美國市場約佔營收五成,歐洲則達四成,亞洲僅一成,顯示公司營收結構依賴歐美市場,終端應用則集中在零售與餐飲兩大場域。
KIOSK與Panel PC為公司第二大成長引擎,KIOSK受惠於北美自助結帳需求,公司超薄型KIOSK設計重量僅市面產品的一半,已獲連鎖專案訂單。Panel PC則在醫療與工控應用展現利基,產品通過ISO 13485認證,並與國際醫療設備廠合作出貨。兩者雖然營收占比尚不及POS,但屬於高附加價值領域,未來成長潛力明顯。
AI軟體與解決方案,Berry AI 與 Angible 的應用不僅已獲得國際速食與零售大客戶採用,華捷更於2025年營收呈倍數成長,未來三年內可望達損益平衡。這意味AI事業雖然短期占比小,但已經成為公司轉型的「成長曲線」。若能持續放大SaaS平台效益,將進一步改寫飛捷的獲利結構。
目前公司在手專案數已從20個暴增至60個,涵蓋美國、歐洲及新興市場,顯示需求能見度高。法人預期,這些專案將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陸續轉化為營收,為未來成長提供確定性支撐。
四、供需分析、展望與資本支出
從供給端來看,飛捷透過模組化設計與料件共用性提升,產能利用率維持在健康水準,加上高度客製化能力,讓公司能夠靈活應對不同市場需求。但近期DRAM與CPU等零組件出現供應緊俏的現象,使得採購與生產成本增加,這是短期最大的挑戰之一。
需求面則展現出強勁韌性。在手專案數量已由過去20個快速增加至約60個,美國市場訂單穩定、歐洲市場新案亦持續增加,顯示核心客戶對自助化與AI整合解決方案的需求仍在升溫。
法人雖將2025全年營收展望由原先「大幅成長」下修為「與2024年持平」,但市場一致預期,隨著這些新專案於2025年底至2026年初陸續進入量產,將成為中長期推升動能的關鍵。
至於資本支出,公司態度維持審慎。雖評估過美國、越南與泰國等地的設廠可能,但由於當地供應鏈不完整且成本較高,暫時不會推進。飛捷的策略仍以台灣生產基地為核心,配合全球銷售網絡因應地緣風險。
五、銷售區域、關稅與台幣升值的影響:地緣挑戰下的因應
飛捷的營收高度集中於美國(50%)與歐洲(40%),亞洲僅佔10%。目前採FOB條件出貨,關稅由客戶吸收,因此短期衝擊有限。現階段沒有客戶要求飛捷分擔關稅,若美國關稅在 15% 至 20% 區間,客戶可望支援,除非稅率高於預期,不然影響不大。
真正的短期挑戰來自新台幣升值。2025年第二季台幣對美元升值近1成,對毛利率造成4~5個百分點的下滑,全年營收因此從原本預估大幅成長修正為與2024年持平。不過近期台幣貶回30.5元上下,這項利空逐步緩解。
JOE觀點:逆風中的轉型韌性
飛捷的故事,是硬體廠向軟體解決方案轉型的縮影。當前雖面臨匯率逆風與零組件缺貨挑戰,壓縮短期獲利,但其在POS領域的全球地位並未動搖。更重要的是,AI子公司Berry AI、Angible逐步發酵,帶動SaaS營收模式開展,這將使飛捷擺脫硬體循環,建立長期穩定的獲利來源。
短期而言,2025Q2受匯率影響,但隨台幣貶回30.5元上下,這項利空逐步緩解。中長期來看,隨著POS市場持續成長、AI應用深化,以及新專案在2026年陸續發酵,飛捷正站在價值重估的起點。對投資人而言,觀察的關鍵在於:軟體收入能否快速放大、毛利率能否守穩、以及新專案是否順利轉化。若這三者逐一兌現,飛捷將不只是POS硬體大廠,而是一家AI驅動的國際零售解決方案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