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區,是我們觀察市場波動、快速捕捉事件脈動的第一現場。本文為一次性解析,後續不保證持續追蹤。
一、從代工龍頭到新世代雙引擎
鴻海(2317-TW)長年被視為「iPhone代工大廠」,卻在2024年迎來了轉型的拐點。尤其在全球製造布局、垂直整合能力等關鍵領域,已經建立起同業難以追趕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讓鴻海在產業轉型、客戶黏著度、成本控制、技術創新等層面都能持續領先。這家公司橫跨全球24國、超過230個園區,如今正藉由兩股力量重塑成長曲線——AI伺服器與電動車。
在AI伺服器領域,鴻海已站上全球龍頭位置,市佔率穩居40%以上。2025年第二季,AI伺服器營收年增60%,第三季更預期年增170%,全年有望突破兆元規模。公司透過GB200/GB300機櫃量產、良率提升與測試自動化,逐步建立「規模+效率」雙重優勢。這不僅是量的突破,更是質的進化——從單純代工廠走向關鍵技術供應商。
而在電動車領域,鴻海採取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模式,提供整車設計、模組化平台到軟體架構的完整解決方案。這套模式試圖重塑汽車供應鏈生態,因為它能縮短上市時程、降低開發成本,讓車廠專注於品牌與市場,而把製造外包給鴻海。是否能吸引傳統車廠委外合作的目光,可以留意相關資訊。
作為產業觀察者,市場預期鴻海直至2027年EPS都有望持續成長,但更關鍵的是,市場需求的動能究竟是在持續升溫,還是逐步趨緩。這時你就必須清楚的知道,他客戶的看法。

二、產業風口:AI伺服器爆發與電動車外包浪潮
AI伺服器正處於黃金爆發期,這我們都知道,但真正具意義的是客戶的看法,伺服器需求的動能究竟是在持續升溫,還是逐步趨緩,這背後的推手,是生成式AI、主權AI與雲端應用的快速普及,關注北美四大CSP客戶將至關重要,本輪財報季結束後,包含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上修資本支出,使伺服器硬體訂單快速增長。鴻海更是Oracle GB200伺服器的主要供應商。
Google(Alphabet) 第二季營收達 964 億美元,年增 14%,其中雲端營收年增 32%,達 136 億美元。CEO Sundar Pichai 指出,AI 已全面滲透公司業務,包括搜尋、YouTube 和訂閱服務。AI Overviews 的月活用戶已超過 20 億,AI Mode 使用者超過 1 億,Gemini App 的月活用戶數也達 4.5 億。Google 大幅上調資本支出至約 850 億美元,用於建設 AI 與雲端資料中心,並在美國進行大型基礎建設投資,凸顯 AI 已成為驅動公司成長的核心引擎。
從IBES預估,供應鏈調查端可見,直至2028年資本支出有望持續上行。

Microsoft 在第二季的 AI 業務表現極為亮眼,年化營收突破 130 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175%。Intelligent Cloud 部門營收年增 21%,達 409 億美元,其中 AI 服務貢獻了大部分成長動能。公司持續投入高額資本支出,單季支出規模預估達 300 億美元,用於擴充 AI 基礎設施。儘管大規模投資推升成本,但 Microsoft 透過訂閱模式與長期合約維持現金流穩定,使 AI 成為公司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Amazon 第二季營收約 1,678 億美元,年增 13%,EPS 達 1.68 美元。AWS 營收達 309 億美元,年增 17.5%,雖然成長率略低於微軟與 Google,但累積訂單金額已超過 1,950 億美元,展現長期需求的穩健。Amazon 已將 AI 深度融入 Alexa+、開發者工具 Strands、程式設計輔助 Kiro,以及衛星網路計畫 Kuiper 等產品。公司全年資本支出預估超過 1,180 億美元,主要用於 AI 與雲端基礎設施。雖然 AWS 毛利因投資增加而下降,但 Amazon 對 AI 長期帶來的成長仍保持高度樂觀。
Meta 在 2025 年第二季交出強勁成績,營收達 475 億美元,年增 22%,EPS 為 7.14 美元,遠超市場預期。公司強調 AI 在廣告與用戶互動上的貢獻,透過推薦與投放演算法提升使用者停留時間,進而帶動廣告轉換。Mark Zuckerberg 提出「個人超智慧」的願景,主張 AI 是協助人類成長的工具,而非單純自動化。為了支持這個方向,Meta 成立 Superintelligence Labs 並提高資本支出至約 690 億美元,專注在 AI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擴建。
三、產品組合重塑:AI伺服器取代消費智能
2025年Q2是一個分水嶺,雲端網路產品營收佔比41%,首次超越消費智能產品的35%,象徵AI伺服器正式取代iPhone成為鴻海營運的核心支柱。競爭者如和碩、廣達、緯創與立訊精密雖持續追趕,但在產能彈性與客戶信任度上,鴻海依舊佔據領先位置。目前僅廣達能與之抗衡,其他競爭者市占率低,市場預期成長將持續到2027年。

在消費智能領域,鴻海依舊是全球最大iPhone組裝廠,2025年組裝量預估達2.3億支、市佔率約60%。不過,受制於美中關稅與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延遲,換機潮短期被迫遞延。法人估算,每減少1000萬支出貨,鴻海盈餘將受到約3%的影響。這也說明,雖然iPhone仍是規模來源,但其獲利彈性逐漸下降。
與此同時,電腦終端(PC、筆電)業務維持18%的穩定佔比,但市場僅預期小幅成長1%,主要扮演現金流的穩定器。相對於成長性趨緩的消費智能與PC,鴻海正積極打造「第三引擎」:液冷、連接器、車用零組件等高毛利元件自製率提升;半導體業務進軍車用SiC、MCU與先進封裝;數位健康則導入AI護理協作機器人與智慧醫院孿生,逐步開出新曲線。
電動車被視為長期潛力,高雄橋頭廠在2025年Q3已取得電巴製造資格,Q4開始投產,電芯月產能達25,000顆。再加上EV.OS軟體平台與中東車廠共創EEA架構,鴻海正從硬體製造延伸到軟體與系統整合,為未來汽車市場鋪下第二條成長跑道。
四、供需火力全開:AI伺服器爆單與資本支出擴張
2025年,公司管理層表示,AI 伺服器需求「非常瘋狂」,GB200/GB300 兩大平台訂單持續湧入,預期 2025 年全年 AI 伺服器營收將突破 1 兆元,占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超過 50%。GB300 預計 2025 年第三季開始出貨,已獲多家 CSP 客戶採用,且良率、產能、測試自動化均持續提升,訂單能見度已達 2026 年。
鴻海資本支出方面,2025上半年已年增22%,全年增幅維持20%以上,為了滿足需求,鴻海在美國、墨西哥、台灣與越南持續擴大產能,墨西哥更成為GB200伺服器重要的出口基地,符合USMCA零關稅規範。

五、全球布局優勢:關稅與匯率的防波堤
鴻海在全球的產能分布,是抵禦地緣風險與政策變動的最大優勢。AI伺服器主要在美國、墨西哥、台灣與越南生產,其中墨西哥產線具備稅率優勢,能直接供應北美市場。相對而言,iPhone與PC對關稅高度敏感,若美國取消豁免,將衝擊需求。
2025 Q2,台幣升值已對營收與毛利率造成壓力,但AI伺服器以美元計價比重提升,讓匯率影響相對可控,2025Q2毛利率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公司透過與客戶協商調整報價、全球產能靈活調度,將風險降至最低。換言之,鴻海不僅有規模,更有能力在地緣與匯率震盪中保持穩定。
喬木觀點:從iPhone代工到AI+EV價值
鴻海的成長路徑,正在從「蘋果代工」翻頁到「AI伺服器+電動車」的新篇章。短期動能來自AI伺服器爆發,全年營收破兆、市佔率維持40%以上;中期則看電動車在2026年後的放量,長期還有半導體與新事業佈局。
其中AI伺服器零組件自製率,像是液冷系統、UQD快接頭、冷板、CDU等,這些高技術含量的零組件已通過客戶認證,毛利率有望隨自製比重提升而改善,此時鴻海已建立起「能守、能攻」的格局。對投資人而言,鴻海不再只是穩定的代工現金流,而是一個正站上AI與電動車浪潮交會點的轉型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