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區】鴻海:從iPhone代工到AI+EV時代的轉型巨擘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淺水區,是我們觀察市場波動、快速捕捉事件脈動的第一現場。本文為一次性解析,後續不保證持續追蹤。

一、從代工龍頭到新世代雙引擎

鴻海(2317-TW)長年被視為「iPhone代工大廠」,卻在2024年迎來了轉型的拐點。尤其在全球製造布局、垂直整合能力等關鍵領域,已經建立起同業難以追趕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讓鴻海在產業轉型、客戶黏著度、成本控制、技術創新等層面都能持續領先。這家公司橫跨全球24國、超過230個園區,如今正藉由兩股力量重塑成長曲線——AI伺服器與電動車。

在AI伺服器領域,鴻海已站上全球龍頭位置,市佔率穩居40%以上。2025年第二季,AI伺服器營收年增60%,第三季更預期年增170%,全年有望突破兆元規模。公司透過GB200/GB300機櫃量產、良率提升與測試自動化,逐步建立「規模+效率」雙重優勢。這不僅是量的突破,更是質的進化——從單純代工廠走向關鍵技術供應商。

而在電動車領域,鴻海採取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模式,提供整車設計、模組化平台到軟體架構的完整解決方案。這套模式試圖重塑汽車供應鏈生態,因為它能縮短上市時程、降低開發成本,讓車廠專注於品牌與市場,而把製造外包給鴻海。是否能吸引傳統車廠委外合作的目光,可以留意相關資訊。

作為產業觀察者,市場預期鴻海直至2027年EPS都有望持續成長,但更關鍵的是,市場需求的動能究竟是在持續升溫,還是逐步趨緩。這時你就必須清楚的知道,他客戶的看法。

raw-image


二、產業風口:AI伺服器爆發與電動車外包浪潮

AI伺服器正處於黃金爆發期,這我們都知道,但真正具意義的是客戶的看法,伺服器需求的動能究竟是在持續升溫,還是逐步趨緩,這背後的推手,是生成式AI、主權AI與雲端應用的快速普及,關注北美四大CSP客戶將至關重要,本輪財報季結束後,包含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上修資本支出,使伺服器硬體訂單快速增長。鴻海更是Oracle GB200伺服器的主要供應商。

Google(Alphabet) 第二季營收達 964 億美元,年增 14%,其中雲端營收年增 32%,達 136 億美元。CEO Sundar Pichai 指出,AI 已全面滲透公司業務,包括搜尋、YouTube 和訂閱服務。AI Overviews 的月活用戶已超過 20 億,AI Mode 使用者超過 1 億,Gemini App 的月活用戶數也達 4.5 億。Google 大幅上調資本支出至約 850 億美元,用於建設 AI 與雲端資料中心,並在美國進行大型基礎建設投資,凸顯 AI 已成為驅動公司成長的核心引擎。

從IBES預估,供應鏈調查端可見,直至2028年資本支出有望持續上行。

raw-image

Microsoft 在第二季的 AI 業務表現極為亮眼,年化營收突破 130 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175%。Intelligent Cloud 部門營收年增 21%,達 409 億美元,其中 AI 服務貢獻了大部分成長動能。公司持續投入高額資本支出,單季支出規模預估達 300 億美元,用於擴充 AI 基礎設施。儘管大規模投資推升成本,但 Microsoft 透過訂閱模式與長期合約維持現金流穩定,使 AI 成為公司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Amazon 第二季營收約 1,678 億美元,年增 13%,EPS 達 1.68 美元。AWS 營收達 309 億美元,年增 17.5%,雖然成長率略低於微軟與 Google,但累積訂單金額已超過 1,950 億美元,展現長期需求的穩健。Amazon 已將 AI 深度融入 Alexa+、開發者工具 Strands、程式設計輔助 Kiro,以及衛星網路計畫 Kuiper 等產品。公司全年資本支出預估超過 1,180 億美元,主要用於 AI 與雲端基礎設施。雖然 AWS 毛利因投資增加而下降,但 Amazon 對 AI 長期帶來的成長仍保持高度樂觀。

Meta 在 2025 年第二季交出強勁成績,營收達 475 億美元,年增 22%,EPS 為 7.14 美元,遠超市場預期。公司強調 AI 在廣告與用戶互動上的貢獻,透過推薦與投放演算法提升使用者停留時間,進而帶動廣告轉換。Mark Zuckerberg 提出「個人超智慧」的願景,主張 AI 是協助人類成長的工具,而非單純自動化。為了支持這個方向,Meta 成立 Superintelligence Labs 並提高資本支出至約 690 億美元,專注在 AI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擴建。


三、產品組合重塑:AI伺服器取代消費智能

2025年Q2是一個分水嶺,雲端網路產品營收佔比41%,首次超越消費智能產品的35%,象徵AI伺服器正式取代iPhone成為鴻海營運的核心支柱。競爭者如和碩、廣達、緯創與立訊精密雖持續追趕,但在產能彈性與客戶信任度上,鴻海依舊佔據領先位置。目前僅廣達能與之抗衡,其他競爭者市占率低,市場預期成長將持續到2027年。

raw-image

在消費智能領域,鴻海依舊是全球最大iPhone組裝廠,2025年組裝量預估達2.3億支、市佔率約60%。不過,受制於美中關稅與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延遲,換機潮短期被迫遞延。法人估算,每減少1000萬支出貨,鴻海盈餘將受到約3%的影響。這也說明,雖然iPhone仍是規模來源,但其獲利彈性逐漸下降。

與此同時,電腦終端(PC、筆電)業務維持18%的穩定佔比,但市場僅預期小幅成長1%,主要扮演現金流的穩定器。相對於成長性趨緩的消費智能與PC,鴻海正積極打造「第三引擎」:液冷、連接器、車用零組件等高毛利元件自製率提升;半導體業務進軍車用SiC、MCU與先進封裝;數位健康則導入AI護理協作機器人與智慧醫院孿生,逐步開出新曲線。

電動車被視為長期潛力,高雄橋頭廠在2025年Q3已取得電巴製造資格,Q4開始投產,電芯月產能達25,000顆。再加上EV.OS軟體平台與中東車廠共創EEA架構,鴻海正從硬體製造延伸到軟體與系統整合,為未來汽車市場鋪下第二條成長跑道。


四、供需火力全開:AI伺服器爆單與資本支出擴張

2025年,公司管理層表示,AI 伺服器需求「非常瘋狂」,GB200/GB300 兩大平台訂單持續湧入,預期 2025 年全年 AI 伺服器營收將突破 1 兆元,占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超過 50%。GB300 預計 2025 年第三季開始出貨,已獲多家 CSP 客戶採用,且良率、產能、測試自動化均持續提升,訂單能見度已達 2026 年。

鴻海資本支出方面,2025上半年已年增22%,全年增幅維持20%以上,為了滿足需求,鴻海在美國、墨西哥、台灣與越南持續擴大產能,墨西哥更成為GB200伺服器重要的出口基地,符合USMCA零關稅規範。

raw-image


五、全球布局優勢:關稅與匯率的防波堤

鴻海在全球的產能分布,是抵禦地緣風險與政策變動的最大優勢。AI伺服器主要在美國、墨西哥、台灣與越南生產,其中墨西哥產線具備稅率優勢,能直接供應北美市場。相對而言,iPhone與PC對關稅高度敏感,若美國取消豁免,將衝擊需求。

2025 Q2,台幣升值已對營收與毛利率造成壓力,但AI伺服器以美元計價比重提升,讓匯率影響相對可控,2025Q2毛利率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公司透過與客戶協商調整報價、全球產能靈活調度,將風險降至最低。換言之,鴻海不僅有規模,更有能力在地緣與匯率震盪中保持穩定。


喬木觀點:從iPhone代工到AI+EV價值

鴻海的成長路徑,正在從「蘋果代工」翻頁到「AI伺服器+電動車」的新篇章。短期動能來自AI伺服器爆發,全年營收破兆、市佔率維持40%以上;中期則看電動車在2026年後的放量,長期還有半導體與新事業佈局。

其中AI伺服器零組件自製率,像是液冷系統、UQD快接頭、冷板、CDU等,這些高技術含量的零組件已通過客戶認證,毛利率有望隨自製比重提升而改善,此時鴻海已建立起「能守、能攻」的格局。對投資人而言,鴻海不再只是穩定的代工現金流,而是一個正站上AI與電動車浪潮交會點的轉型巨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木 & Joe|市場漫談
25會員
22內容數
《喬木 & Joe|市場漫談》是一段沿著市場山徑前行的紀錄。市場的路,不必急,慢慢走。在波動中駐足,在數據裡扎根,用對話梳理節奏,從觀察中拾起價值的碎片。
2025/08/11
從代理到解決方案,零壹憑藉多元IT服務,在臺灣市場穩佔據領先地位。本文深入分析零壹近年營收成長、商業模式轉型,以及面對關稅戰、匯率波動的挑戰,並展望AI、資安、雲端等長線產業紅利。
Thumbnail
2025/08/11
從代理到解決方案,零壹憑藉多元IT服務,在臺灣市場穩佔據領先地位。本文深入分析零壹近年營收成長、商業模式轉型,以及面對關稅戰、匯率波動的挑戰,並展望AI、資安、雲端等長線產業紅利。
Thumbnail
2025/08/07
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持續增長,並非來自經濟復甦,而是電氣化轉型帶來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冷氣普及、電動車充電、數據中心擴張等。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首次超越煤電,再生能源進入主電源階段,但電力市場也面臨價格機制與系統韌性的挑戰。
Thumbnail
2025/08/07
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持續增長,並非來自經濟復甦,而是電氣化轉型帶來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冷氣普及、電動車充電、數據中心擴張等。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首次超越煤電,再生能源進入主電源階段,但電力市場也面臨價格機制與系統韌性的挑戰。
Thumbnail
2025/08/06
欣興,全球IC載板與PCB產業關鍵玩家,積極轉型高階AI與先進封裝解決方案供應商,在ABF載板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分析欣興電營運現狀、未來展望,探討ABF載板產業景氣循環、產能瓶頸與供應鏈議題,並預測其獲利模式轉變。
Thumbnail
2025/08/06
欣興,全球IC載板與PCB產業關鍵玩家,積極轉型高階AI與先進封裝解決方案供應商,在ABF載板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分析欣興電營運現狀、未來展望,探討ABF載板產業景氣循環、產能瓶頸與供應鏈議題,並預測其獲利模式轉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鴻海(2317)在AI伺服器及電動車事業部的營運情況,分析了其在雲端產品和關鍵零件的成長潛力,以及財務表現和技術走勢的展望。隨著生成式AI的需求持續上升,鴻海的產業佈局逐漸顯示出強勁的市場潛力和利潤增長機會。本文也提供對於投資者在持股策略上的建議,以應對股價變化。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鴻海(2317)在AI伺服器及電動車事業部的營運情況,分析了其在雲端產品和關鍵零件的成長潛力,以及財務表現和技術走勢的展望。隨著生成式AI的需求持續上升,鴻海的產業佈局逐漸顯示出強勁的市場潛力和利潤增長機會。本文也提供對於投資者在持股策略上的建議,以應對股價變化。
Thumbnail
鴻海(2317)雲端網路部門預估將成為最大營收貢獻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45%到50%,超越消費智能產品部門。此趨勢預期將帶來鴻海整年毛利率提升,營利能力大幅增加。
Thumbnail
鴻海(2317)雲端網路部門預估將成為最大營收貢獻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45%到50%,超越消費智能產品部門。此趨勢預期將帶來鴻海整年毛利率提升,營利能力大幅增加。
Thumbnail
曾幾何時,200元這數字和鴻海就結下不解之緣。緣由是老郭留了一句話:『鴻海股價沒有200元,我不會退休』。。。
Thumbnail
曾幾何時,200元這數字和鴻海就結下不解之緣。緣由是老郭留了一句話:『鴻海股價沒有200元,我不會退休』。。。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 騰鴻躍升國際《從傳統鈑金到AI機櫃》|工商時報 - 夏普堺工廠攜手KDDI 打造輝達驅動的AI資料中心|經濟日報 - 影片|黃仁勳台大演講說了什麼?盤點你不能錯過的3大AI關鍵字|數位時代 - 美查東南亞太陽能板 恐加稅|經濟日報
Thumbnail
- 騰鴻躍升國際《從傳統鈑金到AI機櫃》|工商時報 - 夏普堺工廠攜手KDDI 打造輝達驅動的AI資料中心|經濟日報 - 影片|黃仁勳台大演講說了什麼?盤點你不能錯過的3大AI關鍵字|數位時代 - 美查東南亞太陽能板 恐加稅|經濟日報
Thumbnail
李永年 AI伺服器 *鴻海2317,外資拉鴻海,可以稀釋台積電的權值比重,股價持續守住161就都算安全。 *鴻準2354,GB200的供應商,外資投信買超。 *國巨2327,外資投信買超,預估今年eps 40元、目前pe 只有16倍。 *廣達2382,GB200的第二大組裝廠,下半年開始出貨
Thumbnail
李永年 AI伺服器 *鴻海2317,外資拉鴻海,可以稀釋台積電的權值比重,股價持續守住161就都算安全。 *鴻準2354,GB200的供應商,外資投信買超。 *國巨2327,外資投信買超,預估今年eps 40元、目前pe 只有16倍。 *廣達2382,GB200的第二大組裝廠,下半年開始出貨
Thumbnail
AI伺服器成長預期2028年的數學也已經逐漸都有人算出來了 這就是正常的未來產業週期,無可避免也是歷史慣性 過去的智慧型手機跟電動車都表演過了 硬體先領先市場市佔率想像力之後才是軟體的週期還有電子零組件的價值提升想像 就像近期很多人討論巴菲特賣蘋果的操作 巴菲特買蘋果是在2016年跟現
Thumbnail
AI伺服器成長預期2028年的數學也已經逐漸都有人算出來了 這就是正常的未來產業週期,無可避免也是歷史慣性 過去的智慧型手機跟電動車都表演過了 硬體先領先市場市佔率想像力之後才是軟體的週期還有電子零組件的價值提升想像 就像近期很多人討論巴菲特賣蘋果的操作 巴菲特買蘋果是在2016年跟現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