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永續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的時代,許多品牌紛紛推出「環保」、「永續」等產品,然而,這些聲稱背後的真實性卻難以驗證。長久以來,資訊的不對稱導致了所謂的「漂綠(Greenwashing)」現象,讓消費者難以判斷產品是否真的符合環保標準,也讓真正用心實踐永續的企業難以凸顯其價值。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歐盟在「永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SPR) 與「新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下,催生了一項革命性的概念: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DPP 不僅是因應全球廢棄物挑戰而生的應對措施,更是旨在推動「綠色與數位雙重轉型」,為產品建立一套完整且可信的數位履歷,終結漂綠亂象,並賦予消費者真正的知情權。
什麼是數位產品護照(DPP)?
數位產品護照(DPP)是一種數位化的產品資訊系統,它透過QR Code或近場通訊(NFC)等技術,為每件產品建立一個獨特的數位身分。消費者或供應鏈中的任何參與者,只需掃描產品上的標籤,就能即時獲取該產品從原物料採購、生產製造、運輸、使用、維修到最終回收的完整生命週期數據。
這些數據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
- 材料與來源: 產品的組成成分、原物料來自何處。
- 製造過程: 製造地點、碳足跡、能源消耗等環境數據。
- 維修與回收資訊: 產品是否可維修、如何維修,以及回收拆解的詳細說明。
歐盟之所以推動 DPP,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產品透明度與可追溯性,並透過標準化的數據來推動循環經濟,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減少廢棄物產生。
首波受影響產業有哪些?
DPP 的實施並非一步到位,歐盟將分階段推行,首波受到衝擊或需要提前準備的產業主要包括:
- 電池產業: 歐盟已於 2023 年生效的《新電池法》中,強制要求電池生產商建立 DPP 數據庫。這項法規旨在監控電池的碳足跡,並提升可回收性,涵蓋電動車(EV)電池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電池。
- 紡織品與服裝產業: 作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產業之一,紡織品被列為 DPP 的優先推行範圍。相關法規要求將在 2027 年底或 2028 年初強制實施,旨在解決供應鏈不透明與廢棄物問題。
- 電子與資通訊技術(ICT)產品: 包括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等。DPP 將提供這些產品的維修性、可回收性等資訊,以減少日益嚴重的電子垃圾問題。
以台灣為例,華碩(ASUS)已在 2025 年的 CES 展上,發布了首款具有數位產品護照的商用筆記型電腦,提供碳足跡、維修歷史與回收資訊,提前因應永續趨勢。
數位產品護照的正面影響與負面衝擊
正面影響(機遇)
- 推動真正的永續發展: DPP 讓企業難以進行虛假環保宣稱,消費者能更信賴那些公開資訊、確實實踐永續的品牌,從而激勵更多企業投入綠色轉型。
- 提升市場競爭力: 擁有完整 DPP 數據的產品,不僅能滿足法規要求,更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 簡化法規與優化供應鏈: 標準化的數據庫有助於簡化跨國貿易的合規流程。企業也能透過 DPP 追蹤產品,優化庫存管理、減少營運成本。
負面衝擊(挑戰)
- 高昂的實施成本: 建立和維護 DPP 系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 數據收集與管理複雜性: 全球供應鏈漫長且複雜,要收集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所有數據並進行標準化,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 商業機密保護: DPP 要求揭露產品材料、供應商等資訊,這可能觸及企業的敏感商業機密,如何在透明度與機密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大挑戰。
- 非歐盟企業的合規負擔: 只要產品在歐盟市場銷售,無論企業位於何處,都必須遵守 DPP 相關法規。這對台灣等非歐盟出口企業來說,將產生額外的合規成本與壓力。
結語
數位產品護照(DPP)的推行,是歐盟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的關鍵一步,它不僅改變了產品的製造與消費模式,更預示著一個更透明、更可追溯的全球供應鏈時代即將來臨。
對企業而言,DPP 不再只是單純的法規要求,而是一項策略性的佈局。儘管短期內將面臨高昂的成本與數據管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企業提升品牌信譽、優化營運、並在碳有價時代中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