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局裡的氣氛凝重到快要凝固。
白板上貼滿照片與地圖: 王俊豪、趙國豪、陳世宏、周國棟、王董事長。 五個死者,五個案發地點,被紅線連接,宛如一張不斷收縮的羅網。
黃志偉手裡的咖啡已經涼透,他聲音沙啞:「從第一案到第五案,不到三個月。這不是隨機,而是計畫。」
年輕刑警提出:「長官,白花跟判決書其實不一定是同一個人……」
話還沒說完,會議室陷入一片靜默。 因為這句話,等於承認——社會輿論是對的。
——
就在警方全力調查時,台南傳來最新案件:
〈知名夜市小吃攤老闆遭刺殺,現場留有白花〉
媒體立刻推波助瀾:
「白花審判再次出手!」
然而,當鑑識人員趕到現場時,卻發現細節破綻百出:
白花不是新鮮的,而是塑膠花。 刀法凌亂,甚至留下指紋。 死者也並非有案底的人,只是一場單純的酒後糾紛。
黃志偉拿著報告,額頭青筋直跳:
「媽的,這是模仿犯!」
——
新聞卻不管真假。
在連續不斷的頭條裡,民眾早已混淆: **「白花」**成了一種象徵。 只要有人死去,旁邊放上一朵白花,就能瞬間被歸入「白花審判」系列。
網路論壇有人大膽喊話:
【法院要幾年,白花只要幾秒。】 【如果法律不動,那就讓花開遍全台。】
——
江筱晴看著網路瘋狂擴散,心裡第一次感到冷意。
她不是沒想過會有人崇拜兇手,卻沒料到會迅速演變成「全民參與的遊戲」。 這已經不只是報導,而是一種失控的集體狂熱。
她在筆記本上寫下:
「真正的審判者,會如何看待這些模仿者?」
——
深夜,林紹文在電腦前瀏覽新聞。
當他看到「台南模仿案」的細節,眼神冰冷。 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無秩序的殺戮」。
他低聲說:「你們,不配。」
另一端,李雅慧同樣看著新聞,眉頭緊皺。
她心底浮現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如果社會繼續這樣模仿下去,「白花」將不再是審判,而是混亂。
兩個真正的審判者,第一次產生相同的念頭:
必須阻止這種亂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