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標題,或許會讓人有種「現在還有人看雜誌嗎?」的困惑,但其實對於普通的設計系學生來說,雜誌依然還是CP值很高的靈感來源。
光是追蹤自己訂閱的大師、追劇、跑電影院,時間就所剩無幾,要靜下心來看本書都有點困難,那為何我還是推薦看看雜誌呢?
為什麼還需要看設計雜誌?
- 沒有書籍的段落閱讀壓力,圖比字多,隨翻隨看。
- 設計靈感的來源多元,能跳脫舒適圈並迅速培養眼界。
- 與網路不同,雜誌中的內容是被編輯有系統地整理過的資訊。
- 對於剛進入設計系的新生來說,是建立審美與專業詞彙的好方式。
- 電子報與紙本書的設計本身,能作為未來設計時的參考之一。
推薦的五本設計雜誌
一、LaVie設計美學誌
不知不覺LaVie也已超過20歲,這是本主題涵蓋廣泛且多元議題的設計寶藏雜誌,包括藝術展覽、設計師與建築師專訪、全球城市動態、時尚美學、數位設計、生活旅遊與飲食文化等,也會依據時事,推出設計新知,是本咖啡廳桌上常見的美感雜誌。他們的網站介面區塊簡潔俐落,能輕鬆查看最新的設計趨勢議題,明顯的主選單讓人快速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
二、Shopping Design生活設計美學
只要用Google搜尋「設計」,第一個看到的就是Shopping Design的網站,他們分享各種有趣、有用、有意義的,與生活有關的設計美學。
相較於《La Vie》偏重文化與美學議題,《Shopping Design》在選題上更聚焦於「消費類設計、商業設計與體驗設計如何提升生活品質」。當我的作品被認為缺乏商業性時,我會參考《Shopping Design》是否曾報導過相關產業案例,藉此觀察市場脈動並分析差異,了解自己的設計是哪邊「商業性不足」。
除了透過網站、雜誌出版,他們也經常舉辦講座,透過Podcast《設計關鍵字》和大家聊設計時事、展覽資訊,讓人除了看之外,也能聽到更多有趣的設計大小事,不管是看雜誌還是逛他們官網,都有種在挖寶的感覺。
三、Idn國際設計家聯網
任職於印刷公司時,有一位主管帶來了書商的資源,我們每月都有看不完的書,還會像圖書館一樣貼上借閱卡,記錄著閱讀過的有誰。
Idn是每季必定出現的國際設計書籍。
每期深入討論某個設計主題,比如專門聚焦在活動與節慶品牌識別設計主題,並邀請設計師分享他們的實務案例與觀點,若碰到符合喜好的主題,我還會自己另外購買收藏。
相較於前面兩本,這本的讀者群更偏向設計實務者,大量的視覺呈現手法與工具介紹,適合正在追求設計成果、搜尋技術靈感的人。對我來說,我會以「跳脫舒適圈、拓展美學眼界」來代表閱讀體驗,《IdN》能帶來最直接的衝擊與靈感啟發。
四、設計印象
學生時期看到這本真的會非常驚奇,從封面到內頁都很特別,翻書時突然摸到特殊材質厚卡、透卡在這本書像是理所當然似,每次閱讀時,都會想著「這本製作過程很繁瑣吧?」
在印刷公司任職時,這本《設計印象》也是經常放在桌上的書籍。
當時的我比起分享閱讀心得,與廣告組的同事更常討論要投放的廣告主題。
我們每年都會有年度廣告企畫主題討論會議,但有時候不一定能照著計劃走,常常會因為新品上架或引進新的印刷機,就要調整當期廣告😂😂😂
收到雜誌的時候就像一場成果發表,看看自己的廣告效果,也看看別人家做了什麼有趣的廣告、引進哪種特別的材質。
雖然是一本八成都是廣告的雜誌,卻擁有滿滿的印刷工藝與廠商資訊。
對於學生時期的我來說,是一本能增加自己印刷知識的特殊樣書。
五、dpi設計插畫誌
我的雜誌書櫃中收藏數量最多的,就是《dpi設計插畫誌》了,它是台灣唯一專門聚焦於插畫與設計的專業雜誌,每期還會有插畫家專訪,帶讀者深入了解插畫家的創作心境、繪畫技法、對於台灣插畫的願景,是我非常喜愛的雜誌。
根據官方資訊,《dPi 設計插畫誌》在 2019 年 8 月宣布停刊,第 239 期成為最後一期。停刊的原因,是發行人廖純慶的妻子、同時也是總編輯的陳姿頴女士在同年 6 月 15 日過世,團隊當時心情沉重,無法立刻繼續出版,在這之後,《dPi設計插畫誌》就轉由妞新聞(Niusnews)團隊接手經營,今年四月有些爭議,讓我很感慨。
《dpi》是承載我學生時期回憶的設計雜誌,當時各種省晚餐,除了買喜歡的漫畫與畫冊、畫具之外,就是為了能每月買本《dpi》。
結尾
以上,就是我推薦的五本設計雜誌,不論你是剛踏入設計系的新生,還是想讓自己在學、在職期間能拓展美學眼界,這幾本雜誌都是絕佳的靈感來源,也像是幫自己洗眼睛般的設計能量的補充站😆
若沒有空間收納紙本書,或對於內容有更多偏好,也能在官網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

我的書櫃一角
心血來潮拍一下書櫃,才發現,哇靠之前的我竟然沒有照期數好好放回去!
夜也深了,就先放過自己吧😂😂😂
整理書櫃就留給未來的我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