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很簡單,要是撰寫閱讀筆記的書評者能媲美書籍作者的本領,作者便不用寫書了。作者投放的研究、精力、筆法,非閱讀者可比。
我們僅能整理要點,卻未能更上一層樓——因為我們對專題的理解,欠缺作者深度的研究及相關生活經驗,甚至學問水平也難望項背。
例如我們並非《高效原力》的 阿里.阿布達爾——讀醫學院的艱深、任職醫生時顛三倒四的當值及海量工作等經驗,讓他的生產力提案有大力的生活實證支持及試驗,而他研讀的相關書籍數量,也讓人望塵莫及。這便是「論文」與「隨筆」的差異。
而文學作品,更是必須親自閱讀——
- 散文小說的藝術技巧、修辭的韻味,一言一語彈奏的和弦,如品茶
- 小說是一種投入世界的體驗,感受角色的苦樂,沒書評能取替
2.唯有親自閱讀,才會心悅誠服實踐觀點
通過作家循序漸進的論證過程,才會真正心悅誠服、透徹認同觀點,繼而真心實踐:
- 作家以大量論據論證、駁論,一步步加強論點說服力
- 書評/閱讀心得只點列作家的論點,欠缺作家「說服」你的過程,於是要點在你而言只成表面字眼,欠深入的共鳴及認同
3.每人的共鳴及啟發不同
我們只摘錄對自己有意義有共鳴的內容,每人經歷、價值觀也不同。
然而一本書數百頁,真的只有那片言隻語亮點?
就如我的閱讀筆記文章,更大程度是為強化我在工作及生活的實踐,讓自己警醒。
所以我整合最適合我步調、生活方式的,卻未必適合你。
正如我看大量「斷捨離」、「理財」書籍,因為我物慾重,尤其喜歡買包包及衣服,所以《跟錢好好相處》每一件物品的購買,都是以我們生命時間換取,以及《拿鐵因子》購物前思考這東西的金額,讓你遠離理想生活多遠 這兩個觀點對我尤其重要,但要是你沒什麼物慾,我的閱讀心得,於你有何意義?
又如,我每天也從事非真心熱愛的工作,只因為它是我目前最具實際效益的選擇。雖然我持續提升工作技能,也得到不少同事及客戶稱讚,但我沒感到快樂或自豪,因為我在幹「我每天也想提早退休」的工作。因此,我閱讀大量生產力、情緒掌控書籍,因為有助我面對工作苦楚。
然而,要是你熱愛你的工作,工作等同娛樂,樂於加班,同事等同朋友的話,我關注的要項,你會有共鳴嗎?
( 當然,以上僅代表我的拙見及有限能力,興許有些書評家能力超卓。)
但為何如此,我還要發佈閱讀筆記?
- 為了讓對我重要的觀點在我腦中生根
- 分類重點,讓我能一目了然重溫我喜愛的書籍重點
- 書寫的過程有助觀點在我腦海生根
- 寫書籍對我的啟發,促進我實踐要點
2. 閱書心得有助讀者篩選書籍
- 看到適切的要點,引發深入閱讀的興趣
- 連要點也不感興趣,不用費時選讀
各位讀者,抱歉,我的閱讀筆記90%只為自己而寫;但這篇文章卻是為你們而寫。
但願各位能深度閱讀好書,而非僅讀「閱讀分享」斷章取義自以為已讀一本書。
好書,總在我們遇到生活疑難時出現,唯有細味,才能真正吸收養份。
❤ Gratitude ❤
謝謝你耐心閲讀,如你喜歡這篇文章
♡ 請點讚 / 收藏 / 分享
♡ 歡迎追蹤及加入
I’m just Ordinary沙龍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