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最近在Threads上面最夯的設計話題了,甚至感覺壓下新一代設計展,我覺得這是2025上半年設計圈裡的話題TOP1。
出包總是能飄出圈,身為一個從印刷CMYK逃到網站RGB世界的人來說,看到相關訊息其實是冷汗直流,在發印時沒注意到、審稿也沒看到,現場施工完成後也沒發現,當所有人的眼睛剛好都被遮住了,就會造就這一切。
四邊包繩不打洞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是一種大圖輸出的後加工用語,設計師將帆布檔案提供給廠商製作時,要告知廠商帆布的加工方式,有些帆布會有吊掛的需求,在四邊包繩之後會要打洞,透過備註的方式告知如何處理帆布後續,但大多會放在工作區域外面。在製作文宣品時,將印刷備註放在工作區域外是很常見的(如下圖)。
但這些注意事項通常是具有「常規尺寸」的商品才會有,這些商品的發印規則在不同的印刷廠會有不同規則,大多會利用工作區域外面、圖層名稱,告知設計師要如何處理。

把文字放於「工作區塊外面」的範例截圖
可是大圖是「毫無常規尺寸」的!
比較有經驗的設計師會盡量符合「才數」(30x30cm)去製作,並與團隊確認施工細節與擺放位置(比如是否為桁架(TRUSS)結構的舞台背景?還是普通牆面? 帆布要掛於哪裡?),確認用途,然後保持聯絡,讓雙方都能管理文宣品的「任何變更」。
本次事件的責任歸屬多方,也不只有備註文字的問題(Logo文字消失、人物圖案被刷白等等),除了主辦單位要好好檢討之外,要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一、設計師
管理好元件群組,將背景圖、轉外框的文字圖層整理好,將印製說明與備註放在工作區域外面,這是最安全的方式了。
國際級的重大活動,發印前先用Ctrl+Y看看有沒有「滾滾長江東逝水」(軟體文字的預設字),然後印紙本出來自己看一下,也給有睡飽的人看看,也找有決策權的人看看,最後大家一起簽名,保護自己之外,也讓這件事情因為「要簽名畫押」而變得有「醒醒!簽了要一起負責喔!」的重要儀式感。
二、審稿人員&印刷人員
其實審稿人員沒在看內容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印刷時,印刷人員應該會要確認一下顏色是否正常,這種加工文字應該都很清楚是備註(除非不是台灣人操作機器),多看一眼印刷品,或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但每天爆量的稿件要審要印的,又有誰會仔細去看一個個案件呢?
我覺得能承接到這樣活動的廠商,就必須拿出一些和別人不同的價值,大家一起閉著眼睛去印的話,那找誰承包是否都沒差了呢?
三、現場人員
說實在,現場施工一定會有個能講中文的人擔任工班負責人,國際級活動應該也會有現場的驗收人員,施工當下就算不會全程盯著,最後驗收時總會出現結款吧!
我以前也曾遇過類似的事件,施工人員的確不需要去檢查內容,驗收人員也不一定熟悉發印文宣品該有的樣子,要怎樣才能發現這種「不對勁」的事情呢?除了上一點講到的「承包商價值」之外,請去探究這個狀況的出現,是否具有「合理性」?
用這樣的問題詢問自己,會是個很好的辦法,能套用到很多情境。
不合理的事,很有可能就是有問題的事。
有問題,那就必須要提出來討論、多方求證與確認。
結語
出包不是某個人的責任,而是整條製作鏈上每一環節的「剛好沒看到」。
這場風波像是一顆丟入湖中,引起漣漪的石頭,除了讓人看到舉辦活動有多麼不容易,也讓人知道好的活動是需要層層把關的,在某個環節多留心一些,能讓結果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