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宣布普發現金時,「還稅於民」這四個字,聽起來多麼合理且令人心動。但我們必須冷靜下來,深入檢視這個政策背後的財政本質。
如果你的目標是讓這筆錢對你的生活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那麼你必須直視一個殘酷的現實:普發現金很可能不是你的「紅利」,而是下一代人未來的「負債」。
一、 「還稅於民」是美麗的誤解
首先,讓我們釐清「稅收超徵」的意義。稅收超徵,簡單來說,是政府預估會收到的稅比實際收到的少。這通常代表兩件事:- 景氣比預期好: 經濟活動熱絡,企業獲利或民眾所得增加,導致稅收自然增加。
- 預算編列保守: 政府在年初編列預算時,對當年的經濟預期過於保守。
不論原因為何,這筆「超徵」的款項,在財政法理上並不是民眾的私人財產。它本應回歸國庫,用於償還債務、平衡預算,或是投入長期且必要的公共建設。
將國家的超額收入直接以「普發」的形式回饋給全民,實質上並非「還稅於民」,而是一種重新分配國有資源的財政支出。這種支出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它的目的性與公平性。
二、 普發現金的兩大隱形成本
為什麼我們說普發現金是「拿下一代的錢」來補貼現在的選票?這主要來自兩個巨大的隱形成本:
1. 長期債務的黑洞與世代不公
如果普發現金的財源是透過舉債而來(這是許多國家操作此類政策的常態),那麼這筆錢就是實質的債務。
誰來償還? 享受這筆現金紅利的,是當下所有公民。但償還這筆債務利息與本金的,是未來數十年持續繳稅的年輕世代。
財政排擠效應: 這筆龐大的開支,很可能排擠了原本應用於教育升級、長期照護、綠色能源轉型等,會直接影響年輕人未來競爭力的重要預算。我們用下一代能獲得的更好的公共服務,換取了現在一次性、短期的消費刺激。
2. 通貨膨脹的無情剪刀
即使現金來自於盈餘而非舉債,普發行為本身也伴隨著通膨風險。當政府將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資金一次性注入消費市場:
市場貨幣量暴增: 錢多了,但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數量不變。
物價上漲: 這會導致物價上漲,特別是民生必需品。對於低收入戶、退休者等固定收入族群而言,物價上漲會迅速吃掉他們領到的那一點現金,甚至讓他們的生活負擔更重。
簡而言之,這筆現金的實質購買力,很快就會被通膨的剪刀剪掉。
三、 政治光環與財政的專業性
普發現金之所以受到政治人物青睞,是因為它的政治效益遠高於經濟效益:
政治光環: 發錢是讓選民「最有感」的政策。它簡單、直接、立即見效,能夠迅速累積民意支持,無疑是最好的「選票補貼」。
模糊焦點: 這種全民歡騰的氛圍,很容易讓人們忽略真正應該關注的議題,例如政府的財政紀律是否健全、預算編列是否過於浮濫,以及社會結構性的貧富差距問題是否真的得到解決。
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將超徵的資金用於更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與社會公平的方面,例如:
- 專款專用,精準補貼: 針對性地補助最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育兒津貼或受景氣衝擊的產業。
- 優先還債: 降低國家債務,減輕未來世代的負擔。
- 結構性投資: 投資於科技研發、人才培養,以及能提升長期生產力的公共建設。
普發現金作為一種應急的「經濟維他命」,在金融海嘯或疫情衝擊等特殊時刻或許有其正當性。
但在非緊急狀態下,我們必須停止將它浪漫化為「還稅於民」。它更像是一劑短暫麻痺痛苦的「政治止痛藥」。我們付出的代價,是犧牲了國家長期發展的潛力,並將沉重的財政包袱,悄悄轉嫁到了下一代肩上。
每一次為選票而發放的現金,都是對未來的一種透支。 我們應該要求政治人物,以更專業、更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國家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