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vs《厲陰宅》:炎夏裡那股滲進骨子裡的寒意 在日本生活十五年,仙台的四季我算是習慣了:冬天大雪壓屋簷,春天櫻花短暫得像呼吸,夏天的蟬聲喧囂到深夜。
可是唯獨「鬼月」,即便在日本,我還是會從骨子裡泛起一種冷。這種冷,不是空調能吹出來的,而是某種看不見卻存在的「氣息」。 我和太太帶著三個孩子過日子,日常就是柴米油鹽,接送孩子上學,偶爾去超市買特價的牛肉火鍋料。
看似普通的小市民生活,可一旦鬼月來臨,總會讓我想起幾段不尋常的經歷,再加上鬼片的推波助瀾,夜裡連陽台上的衣服都不敢多看一眼。 《咒》:邪教的低語,像藏在日常縫隙裡 台灣的電影《咒》,我第一次是在半夜看。說真的,那不是一部你能邊吃爆米花邊哈哈大笑的片子。邪教的符號,詛咒的低語,最恐怖的不是血光四濺,而是那種「這個詛咒可能就在你家」的暗示。 電影裡有一句詛咒台詞,我到現在都還不敢大聲念出來。當時孩子們已經睡了,我自己一個人坐在榻榻米上,電腦螢幕的光打在臉上,耳機裡傳出那段低沉的吟誦。
我突然感覺到後背有一股風,明明窗戶是關著的。我忍不住回頭一看,什麼也沒有,可是陽台上曬著的浴巾卻微微晃動。 我知道,這就是《咒》最厲害的地方:它把「日常」變成「不日常」,讓你開始懷疑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厲陰宅》:神父的十字架,卻擋不住的恐懼 相比之下,好萊塢的《厲陰宅》系列就是另一種味道。華倫夫婦驅魔的畫面,聖水、十字架、咒語,都是我在日本電視節目上看不到的場景。雖然劇情上更戲劇化,但我不得不承認,有幾幕還是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特別是那段牆角突然伸出一隻黑手的畫面,我真的是心臟猛跳。那天晚上,我回房間的時候,看到女兒的小娃娃靜靜坐在椅子上。我竟然腦中自動帶入了《安娜貝爾》的畫面,連睡覺都把娃娃塞進衣櫃。太太笑我多心,可我覺得,笑到最後的一定不是我。 日本的「毛骨悚然撞鬼經驗」 說到真正讓人毛骨悚然的,還是日本的那種實境節目,比如《毛骨悚然撞鬼經驗》。
日本人拍鬼片特別擅長「靜」,他們不用太多特效,只要一個空走廊,一聲看不見來源的腳步,就足夠了。 幾年前,我們家附近的寺廟辦盂蘭盆節,我去參拜的時候,無意間走到後面的小路。那裡沒有燈,只有一排排的石像。
我記得我低頭合掌,然後抬頭的瞬間,看到石像的影子比本體還要高大。那一秒鐘,我分不清自己是眼花,還是真的有東西在看我。 回到家後,我忍不住打開電視,剛好播放一集撞鬼特輯。畫面裡,一個女生在廢棄醫院探險,攝影機拍到她背後的窗戶,竟然有個黑影探頭。我的後背瞬間爆冷汗——因為那個黑影的高度,和我在寺廟看到的影子,幾乎一模一樣。
小市民的靈界交集 其實啊,像我們這樣的小市民,平常日子過得很單純,但偶爾總會撞上一些解釋不了的事。就好像鬼片告訴我們的:你再怎麼理性,再怎麼覺得「科學萬能」,總有一些瞬間,會讓你心底打顫。
有人問我,到底是《咒》的邪教詛咒可怕,還是《厲陰宅》的惡靈附身恐怖?我想,都可怕。但真正讓人發涼的,不是螢幕裡的鬼,而是那些「可能就在你身邊的東西」。
當你半夜醒來,聽見廚房傳來碗盤碰撞的聲音,卻發現全家人都在房間裡睡著;當你一個人走在夏夜的巷子裡,電線桿的燈忽明忽暗,你會不會突然覺得,有誰在跟你並肩? 這些經驗,不需要電影,它們就能讓你在炎夏裡打個冷顫。
寫到這裡,我背後的窗戶剛好「咔噠」一聲,玻璃輕輕震動了一下。是風吹的吧?還是……? 鬼月到了,大家不妨把自己的片單分享出來吧。說不定,我們看著同一部鬼片時,都在同一刻打了個冷顫。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撞鬼經驗,記得留言告訴我。 👉 別忘了點個讚、按下關注,下次我再跟你聊聊「靈界裡的小市民故事」。 #鬼片 #鬼月 #仙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