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信價值與拋棄繼承的省思🤔📚📖📚
🥲【誠信的價值】~讓甜蜜負擔的債務,不該使拋棄繼承成為解決債務的唯一出口‼️
年輕時我曾經有錢借給同事,那時記得有一句話:要借錢給別人,就要有心理準備拿不回錢💰!
之後,因為我討厭數字🔢不懂通膨,未有妥善規劃,換成我是借貸人!最後,我自己努力💪投資學習,還清債務並讓資產翻倍‼️
近來,看到國內的貧富懸殊愈來愈大,前幾天看到事務所的分享,就寫下一些感觸‼️
📌 從「一週14件拋棄繼承」開始的反思‼️
上週看到有事務所公布了一個數字:單週受理了 14件拋棄繼承 案件。這讓我心頭一震,因為這已不只是個案,而成了一種趨勢。
拋棄繼承原本是保護無辜繼承人的法律工具,讓下一代不必替長輩的債務埋單。但當它越來越頻繁出現,甚至成了一種「常態選項」,我忍不住想問:
我們的社會,還重視「誠信與責任」嗎?
我個人想從三個角度出發——借款人、債主與第三代,來談這件事,同時也分享一些我個人淺見如何預防債務風險的觀點。
若您看到這篇,純屬我個人的感受分享,希望不只是感慨,而是真正開始思考:如果我、或我家人也有債,那該怎麼辦?
👤 借款人:人生困境不是逃避責任的藉口
借錢,對許多人來說是一時的選擇,但後果卻可能是一輩子的包袱。
人生真的會遇到困難:
失業、生病、投資失敗,誰都可能碰上。
但問題在於——借款人如何面對這段債務旅程?
有些人選擇努力清償,即便慢、即便痛苦;有些人則是消失、避不見面,甚至希望靠「死亡」來劃下句點。
但死亡不是句點,而是對下一代的逗號。
拋棄繼承可以讓孩子脫離債務,但也留下了一段關係的破裂,一段信任的瓦解。
🔊預防建議:
1.建立收支紀錄,了解自己財務狀況
2.必要時尋求債務協商或法律扶助,不要拖
3.家庭財務透明,讓家人知情、參與討論
💰 債主:借出的是錢,失去的是信任
當債主看到對方的家屬「拋棄繼承」,那種感覺不只是「錢拿不回來」的失望,更是對信任的打擊。
有些債主是銀行、有些是朋友、有些是親人。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借貸,往往是因為相信你、願意挺你,才拿出這筆錢。結果你一走了之,連你的子女也直接拋棄,那這段關係還剩下什麼?
當然,法律保障債主的範圍有限,但我還是想到一件事:
責任不一定要還錢,但應該還「誠意」。
即使真的還不起,也應該表達態度、展現努力,至少讓對方知道你沒忘記這段承諾。這也讓我想到一位歌者周思潔的故事,她很有誠意展現還款的誠意!
🔊預防建議(給債主):
有借有據,寫下白紙黑字
要求擔保或連帶保證(尤其是高額借款)
對於家庭間借款,也該保有一定保護自己權益的紀錄
👶 第三代:我的責任從何而來?拋棄真的只是「自保」嗎?
年輕人往往在親人過世後,才突然被告知「你爸有一筆債」,然後得在短時間內決定要不要拋棄繼承。
對許多人來說,那是震驚也是自保。他們會說:「這不是我造成的,為什麼要我扛?」
這話有它的道理,但我們也要問:
如果你從小接受長輩的照顧與資源,是否也該承擔部分的延伸責任?
如果你拋棄的不只是債,而是家庭裡的一段真相,你是否真的準備好「放下」了?
不是所有第三代都有能力承擔債務,但我們鼓勵的是「面對」:面對家族的歷史、面對過去的決策,才不會在將來重蹈覆轍。
🔊預防建議(給第三代):
主動了解家庭財務狀況(不要等長輩離世才驚覺)
若家中有人財務風險,鼓勵他尋求協助、做財務規劃
若將來可能面臨繼承,及早請教法律專業,準備好應對選項
🧩 真正該學的,不是如何拋棄,而是如何預防‼️
法律給我們拋棄繼承的選項,是為了保護,但不是為了放縱。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教育:
不要讓下一代變成受害者,
也不要讓誠信成為笑話。
債務可以協商、可以重整,但誠信與信用,一旦失去,就很難重建。
✅ 溫馨小叮嚀❤️:
你選擇面對,還是逃避?
本文純屬我個人一路走來,曾是債主、負債人及還債人與被諮詢協助者的心境,不是要責怪任何人,而是想提醒我們自己:
借款人要有面對的勇氣,
債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承擔;
債主要學會保護自己,
也要學會衡量風險;
下一代要懂得財務教育,
更要懂得提前預防。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
但可以選擇不再複製過去的錯誤。
📣 如果你看到這裡,或許也可以問問自己:
我家裡的財務健康嗎?
如果哪天真的有債出現,我會怎麼做?
願我們都能活在一個:
誠信有價、責任可承擔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篇,也歡迎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家庭從「避免債務悲劇」開始改變。
以上純屬個人曾經是債務人的想法感觸分享‼️
~圖片摘至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