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劍南路上,有一條岔路走沒多遠就來到鄭成功廟,是一棟在山下可以看得很清楚地廟宇。這裡供奉鄭成功,是一個能遠眺關渡平原、凝望大河與遠山的視角,讓人同時感受到歷史與自然的交織。

登上廟前的階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平原。淡水河與基隆河在此交會,河道蜿蜒,平野舒展,遠處的觀音山靜靜矗立,像一位守護的長者。這幅景象讓人心胸開闊,也讓人不禁想起鄭成功當年橫渡海峽、逐鹿中原的壯志。歷史雖遠,但站在這裡,仍能感覺到一種連結:英雄的視野,與我們今日眼前的景象,竟有著相似的遼闊。


正殿之內,香煙裊裊,金身肅穆。鄭成功的形象被塑造得剛毅而威嚴,既是民族精神的寄託,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走在迴廊間,石柱上的浮雕與彩繪,彷彿仍在述說著海上征途與收復之志。

然而,當我靜下心來,內心也湧現一股「反饗」的思索。鄭成功在歷史上,是收復失土、抗擊外侮的民族英雄;但同時,他也是在戰火中無可避免地牽連百姓的存在,對當時的原住民又是如何對待?英雄與人民,勝利與代價,往往難以分開。廟宇的肅穆,提醒我們緬懷;而平原的寧靜,則讓人反思:後人如何看待那段歷史?是否只以「勝利」二字蓋過其中的複雜?

廟前的風景,也像是一種隱喻。關渡平原今日安穩,農田與社區聚落井然,晨昏時分仍有白鷺低飛。這一切的和平與秩序,正是歷史留下的反照。從鄭成功到今日,台灣的土地與人民經歷了無數的轉折,而我們所站立的當下,正是過去與未來的交會點。這裡望去,相一張大嘴,像要吸進所有的氣息一般。

廟前一對大石獅,甚為威武。走出廟宇,重新有綠意環繞,總算回到自然,有些迫不及待。我不禁問:再偉大的歷史,最終仍要落在此處。廟宇供奉的是英雄,但陪伴它的,卻是無盡的綠意、陽光與日夜輪轉的自然。這種對比,讓人倍感深刻。

走到高處回望,鄭成功廟就像是一個精神的地標,安置在城市邊緣,卻默默凝視著整片平原與河流。它既是紀念的所在,也是反思的場域。走過一圈,我心中浮現的不是單一的崇敬,而是一種更廣闊的理解:歷史是多面的,建築是象徵的,而我們,則是承接與再解讀的人。

這一趟在鄭成功廟的漫步,於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遠眺風景的愉悅,更是一場心靈的沉澱。英雄的故事提醒我們勇敢,而建築的莊嚴告訴我們慎思。遠望關渡平原,心中不僅有感佩,也有追問。或許,這就是「反響」的真正意義——在緬懷中自省,在讚頌裡尋找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