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科幻電影裡,那些能幫忙買藥、搬貨、甚至上工廠生產線的人型機器人嗎?
這些畫面看似遙遠,但在 2025 年的北京,「Galbot」已經用實力證明:這不再只是幻想。
這篇文章要帶你看清楚——Galbot 如何憑藉 Sim2Real 技術從賽場拿下冠軍,並快速推進到真實藥局與產線的應用。讀完後,你不只會知道技術的亮點,還能理解這波浪潮背後,為什麼連 Bosch、NVIDIA 都加入戰局。一、北京的舞台:人型機器人的「奧運會」
今年 8 月,北京舉辦了第一屆 World Humanoid Robot Games,號稱是「人型機器人的奧運會」。
來自 16 個國家、超過 280 支隊伍、500 多台機器人齊聚一堂。比賽項目五花八門,從足球、清掃到藥物分揀。
在這麼大的競技舞台上,Galbot G1 機器人以「全自主操作」拿下了 Robot Skills Challenge 冠軍。它花了 10 分 22 秒完成任務,得分 336 分,比亞軍整整高出 160 分以上。
這不是小勝,而是一種「技術代差」。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場震撼:原來人型機器人已經可以自己動腦、動手,完成現實世界的複雜挑戰。
二、關鍵突破:Sim2Real 技術是什麼?
Galbot 的核心祕密,就是 Sim2Real(模擬到現實)技術。
傳統的機器人訓練,必須收集大量現場資料,不僅貴,還常常受限於場地與安全。
Galbot 的做法是:
- 在模擬環境中先生成龐大的數據集,讓機器人「練基本功」。
- 再用少量的真實世界資料進行微調,確保能夠落地。
這種方式大幅縮短訓練週期,也讓機器人在面對新環境時能快速適應。
而且他們還針對不同場景設計了 三個 VLA 模型:
- GraspVLA:專門學習如何抓取物品。
- TrackVLA:專注在導航與路徑規劃。
- GroceryVLA:特別針對零售、藥局情境。
換句話說,Galbot 不只是造一個「萬能大腦」,而是讓機器人學會分工合作的「專業技能」。
三、硬體升級:NVIDIA Thor 的加入
除了演算法,Galbot 在硬體也有重大突破——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整合 NVIDIA Jetson AGX Thor 的人型機器人。
這顆新平台讓計算效能提升 7.5 倍、能效提升 3.5 倍。
對比實際效果:
- 過去機器人可能需要「想半天」才能判斷物品位置,
- 現在可以接近「即時」做出反應。
在比賽現場,有觀眾甚至形容 G1 是「跑得最快的人型機器人工作者」,因為它的動作幾乎沒有機械卡頓感,而是流暢又自然。
四、走出賽場:藥局與工廠的真實場景
比賽結束後,Galbot 並沒有停留在「展示型選手」的角色。
目前它已經在 北京 10 多家藥局部署,負責藥品分揀和領藥協助。年底前,官方目標是擴展到 全國 100 家藥局。
更進一步,Galbot 還和 Bosch 合作,把 G1 導入智慧工廠。對比傳統工業機械手臂,G1 更能靈活應對變動工序,也能處理多樣化的生產需求。
這表示人型機器人正從「單點展示」走向「商業模式」。藥局的落地,是消費端的驗證;工廠的應用,則是 B2B 市場的切入。
五、平台與生態:打造開放式加速器
Galbot 也不是單打獨鬥。它和 清華大學、上海啓智研究院共同推出 OpenWBT_Isaac 平台,支援跨平台模擬、全身遠端操作與數據收集。
這個平台採用 NVIDIA L20 與 RTX 5880 Ada GPU,目的是讓更多開發者能「直接在模擬世界裡練兵」,再快速轉換到實體機器人上。
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幫人型機器人建立一個「App Store 生態圈」,讓不同應用可以快速孵化。
六、對我們的啟示
Galbot 的故事提醒我們:
- 人型機器人已經不是實驗室玩具,而是正要進入生活的勞動力。
- Sim2Real 技術讓它們訓練成本大幅下降,商業落地變得可能。
- 全球大廠如 Bosch、NVIDIA 都已經開始佈局,這條供應鏈勢必會擴散。
對台灣產業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機會。
無論是伺服馬達、減速機、鋁合金結構件,還是 AI 軟體服務,台灣的中小企業都有可能切進這波浪潮。
結語
從北京賽場上的驚艷奪冠,到藥局和工廠的實際部署,Galbot 正在把「人型機器人」四個字,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
當我們在新聞裡看到它的時候,或許會心想:「離我們還很遠吧?」
但當你下次走進藥局、或在工廠看見它時,你會發現——這場革命,其實比我們想像得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