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到一場文化交流活動時,腦中浮現的是什麼?傳統歌舞、手工藝、美食攤位?還是科技展示與現場互動?在 2025 年 9 月的東京代代木公園,「中國節」給了觀眾一次與眾不同的體驗。這是一場不僅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更把「當代中國」的科技與創新帶到國際舞台的嘉年華。
閱讀這篇文章,你將快速掌握:
- 「中國節」的起源與核心精神
- 2025 年東京活動的亮點與規模
- 文化、科技與民間交流的多元面貌
- 人形機器人拳擊表演背後的意涵
- 活動對中日交流與未來趨勢的啟示
什麼是「中國節」?
「中國節」自 2017 年起在東京舉辦,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主辦,目標是促進 中日民間交流。與一般文化展不同,它不只是單純的「美食嘉年華」,更是結合 傳統文化、現代藝術、城市發展與科技 的綜合型活動。多年來,「中國節」逐漸成為東京的年度固定盛事。透過各種展區,日本觀眾能夠看到中國的「當下」:不僅是歷史悠久的一面,還有正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
2025 年東京「中國節」全景
時間與地點
- 時間:2025 年 9 月 6–7 日
- 地點:東京澀谷區代代木公園
- 規模:設立 160 個展位,內容涵蓋文化、科技、藝術與美食
- 觀眾:僅開幕首日上午即吸引超過 18 萬人次,總參觀人數突破 20 萬
主題
本屆活動的核心主題是 「了解並傳播中國的 ‘當下’」。這意味著,中國不只是古老文明,也是一個充滿創新與活力的現代國家。
重量級嘉賓與交流氛圍
活動開幕由 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 擔任執行委員長並致辭,強調民間交流對於兩國關係的重要性。
日本方面,包括 外務大臣政務官生稻晃子、公明黨顧問山口那津男 等政要到場支持。日本前首相 福田康夫 則透過影片致詞,指出「日本青年應該更深入理解當代中國」。
這些致詞不僅僅是外交場合的客套,而是點出了「中國節」在當前中日關係中的角色:它是民間層面的橋梁,補足官方層面可能存在的緊張。
文化體驗:從美食到藝術
美食盛宴
走進展區,最熱鬧的莫過於 中國地方美食攤位。無論是川菜的香辣、廣東點心的精緻,還是新疆烤肉的豪邁,都讓現場觀眾大排長龍。
文藝演出
活動舞台安排了 歌舞、樂器表演,還有 少數民族服飾走秀,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沉浸於中國多樣文化。
非遺與互動
傳統工藝展示如書法、剪紙、茶藝表演,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與。此外,「漢語角」活動延續多年,至今已有超過三萬人次參與,成為中日語言與文化交流的特色環節。
科技展區:當代中國的新名片
2025 年的「中國節」特別將 科技展品 放在焦點位置,傳達「中國不僅有歷史,也有未來」。
- 新能源車(EV)展示:展現中國在綠能與交通領域的突破。
- AI 與 VR 體驗:讓觀眾感受虛擬互動與人工智慧的魅力。
- 人形機器人表演:成為全場最受關注的亮點。
拳擊的人形機器人:焦點中的焦點
來自 杭州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 的 人形機器人 在活動現場進行拳擊演示。
觀眾看到的不只是「機械揮拳」,而是:
- 平衡控制:機器人在快速揮拳時保持穩定站立。
- 動作流暢:拳擊節奏自然,接近真人動作。
- 互動感強:觀眾直呼「好像在看一場拳擊秀」。
這次展示,讓日本觀眾第一次在文化活動中直接接觸到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進展。
為什麼「中國節」選擇展示機器人?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過去的中國節多以文化、美食為主,今年加入人形機器人,傳達的訊息很清楚:
中國不僅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者,也是現代科技的創造者。
外交與形象塑造
透過拳擊這樣的娛樂化演示,中國成功把「科技硬實力」轉換為觀眾能輕鬆接受的文化體驗。這既是 軟實力的加成,也是科技外交的一環。
觀眾反應與社交媒體熱度
共同社與多家媒體報導指出,現場觀眾紛紛拿起手機拍攝,影片很快在社交平台擴散。
許多人留言驚訝中國機器人的進步,有些甚至以「酷炫」來形容。
這樣的熱度,對企業(宇樹科技)與主辦方(中國駐日大使館)來說,都是一次 成功的國際曝光。
結語
2025 年東京「中國節」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是美食、藝術與熱鬧氛圍,更是一種 跨時代的體驗。從書法茶藝到 AI 機器人,從川菜香氣到新能源車,中國在這裡展現了「傳統+現代」的雙重魅力。
對日本觀眾來說,這是一扇窗口;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文化與科技並重的軟實力輸出。
👉 如果你也想持續追蹤人形機器人、科技產業與國際交流的交匯動態,歡迎追蹤 Mech Muse,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讓我們一起討論這場跨文化、跨技術的未來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