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行曲
在青春校園的類型裡,把愛情線拿掉是一個很大膽的挑戰,它就變成一種純粹的夥伴情。牧森飾演的江浩、劉育仁飾演的流川,從一開始的陌生不對盤,到因為共同的興趣要面臨被停擺的危機,逐漸站到同一陣線,發展出類似革命的友誼。雖然他們倆的關係曲線是可以被解讀為BL結構,但編導並沒有故意打這種擦邊球,沒有要刻意靠攏。
整部電影都能感受這一股質樸及誠懇,我覺得是被打動的一大原因。譬如電影的兩大反派,一是觀念傳統的父親李李仁,一是威權統治的學校主任馬志翔,他們的設定本來都很刻板。李李仁全然反對兒子參與社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甚至祭出斷絕關係之狠度。但是劇情盡可能地增加細節,包括父親在公家教育機關工作的壓力,尤其那一場父子爭吵跪泣的戲,吵得很長,表演的情感也夠真,就有了娓娓道來的誠懇。
馬志翔鐵一般的軍事化控管,之於我們這種活過90年代校園的人,覺得非常合理,但現代觀眾能不能共感?於是故事又設計了黃迪揚這個暗中支持的組長,平衡了樣板感,而且討喜。這部片的配角們都是很有效的輔助。

進行曲
最近網路上有在討論這部片商業性的,我也會思考究竟愛情線是不是比較容易跟市場溝通的元素。但無論如何,我覺得劇本是有往市場貼近的想法的,不但去除愛情線,也簡化兩個可能變成門檻的元素;建中、行進管樂。這兩件事我個人都不熟悉,此前也都不特別感興趣。電影中並沒有花篇幅去描繪第一男校生的哪些與眾不同,也沒有太多講解樂理或管樂儀隊文化。選擇用親近的方式講比較普世的升學壓力及青春經歷。
故事把重心放在三個男生身上,各自的家庭背景(雖然流川的也技巧性簡化了),各自想得到的,如同微英雄旅程一般,三位少年幾度冒險又幾度受挫,像在一趟反傳統、反霸權的革命之路。不過,最終兩大關卡逆轉,化解兩大反派的卻是另兩位在體制裡的更高權力,威權上的另一層威權,這好像與本片的核心沒能再衝撞出更多火花。
全片依然起伏流暢,畢竟姜瑞智導演的敘事思慮周到,鋪了很久的黑幫混混線,雖然也是慣例套路,但又有其功能性,給了馬志翔角色人性化的面向,也讓男主角牧森做出漂亮又熱血的收尾。電影定位是什麼類型,是哪些目標觀眾群,怎麼讓觀眾進場都很重要;但是把故事說好也很重要。

進行曲
#進行曲 #牧森 #劉育仁 #余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