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露臉,沒有個人品牌照,也沒有關於我欄裡的自拍。
她用畫風、語氣與節奏,被讀者記住。
她是AI創作者,一個靠文字與插圖說故事的人。
她發現了一個創作上的現象:
文章一開始發佈的流量常常很高,但過沒幾天,就像潮水退去。
曾經的熱門,只剩按讚數字靜靜掛著,沒人再點進來看。
那不是文章的問題,是平台機制的現實。
一篇作品的壽命,常常只有兩三天。
演算法給了曝光,但不保證記憶,更不保證留下。
她不想再把創作交給機制決定命運。
所以她開始累積自己的「流量池」。
所謂流量池,不是一口氣灌進幾千個觀看。
而是你能不能把讀者引導到一個「可反覆接觸你作品」的多場域中。
讓作品不再只是一篇,而是一次次關聯的入口。
讓看過你一次的人,願意再回來。
她改變了做法。
不再只期待每一篇文章都成為爆款,
而是思考:這篇文章,可以怎麼成為一個「入口」?
可以引到哪一篇?可以跟哪一段創作彼此呼應?
可以怎麼被重新包裝、再次出現?
她開始重視「串連」,而不是「單點爆發」。
一篇主文,可能延伸為短文、圖像、故事片段,再回扣主文本身。
她不急著讓人全部看完,她只希望對方願意「多看一篇」。
流量池的本質不是曝光,而是蓄積。
是你願意用時間、結構與情緒,慢慢蓄起一群熟悉你風格的人。
不是因為平台推你,而是因為他們習慣找你。
她說:「流量池不是要讓你一夜成名,而是讓你在不同平台可以一週被看見好幾次。」
創作者通常把作品交出去,就跟平台告別,
但其實,讀者並不是不願意留下,
只是你沒有多放幾條路,讓他走回來。
所以她開始讓作品彼此有串聯。
她讓讀者熟悉她的節奏,知道哪幾天會有新作,知道風格、知道語氣。
她不追演算法, 她不搶爆點,但她留存習慣。
流量池,不只是創作策略。
它是一種對作品的尊重,讓它不只被看見,還能被串聯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