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後手上出現一塊藍紫色的瘀青,常常讓人覺得既醜又痛。
其實,這並不是單純「技術不好」造成的,
而是血管狀態、止血方式、甚至個人健康條件都可能有影響。常見誤解
許多人以為抽完血後,只要棉球貼上 3M 膠帶就能止血。
事實上,止血靠的是手指壓緊,不是靠膠帶!
膠帶只是固定棉球,施加壓力才是讓血液停下來的關鍵。
瘀青的四個特徵
瘀青其實就是血液滲出後累積在皮下組織的結果,
身體會用一些「小警示燈」提醒你:
- 會腫:血液跑到血管外,造成局部腫脹
- 會熱:誘發局部發炎反應,啟動修復機制
- 會痛:滲出的血液壓迫周邊神經
- 會變色:紫黑 → 墨綠 → 淡黃,像「紅綠燈」提醒恢復進度

抽血後瘀青症狀
四大原因
- 止血不完全:抽血後針孔處應壓緊 5–10 分鐘,手伸直,不要揉。
- 針刺不當:角度或深度不佳,或換管時晃動過大。
- 抽血後的行為:立刻提重物或搓揉針口,都會讓滲血加重。
- 血管與健康狀態:年長者、凝血功能異常、手術或化療後血管脆弱,都容易瘀青。

抽血瘀青可能原因
如何處理?
- 立即加壓止血:抽血後先壓緊,不要只依賴膠帶。
- 避免搓揉與提重物:減少血管再次受傷。
- 冰敷 → 熱敷:24 小時內冰敷可收縮血管、減少腫脹;24 小時後改熱敷,加速吸收。
- 外用藥膏:如含肝素類(heparinoid)的藥膏,能抗凝、消腫、促進循環,搭配熱敷效果更好。
- 觀察與等待:大部分瘀青會在 1–2 週內自然消退,顏色逐漸由紫黑轉綠黃。

瘀青後處理要素
結語
抽血後的瘀青,並不是醫事人員或受檢者所樂見的,
但透過正確的預防與處理,大多數都能在兩週內安全消退。
記得:
- 預防靠雙方合作:正確止血、避免揉搓、詢問既往病史。
- 處理靠耐心觀察:前期冰敷,後期熱敷,必要時加藥膏。
- 顏色像交通燈:紫 → 綠 → 黃,就是血液逐漸被代謝的自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