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常常久坐、壓力大、缺乏運動,造成「血管年齡」比你實際年齡老得多
有一種無創、快速的檢查:ABI(踝肱指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血管的真實年齡,甚至在沒有症狀時,就及早發現動脈硬化與血流異常的風險。
什麼是 ABI?
ABI,全名是「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是將腳踝收縮壓除以手臂收縮壓所得的比值。
透過這個比值,我們可以偵測下肢動脈是否有狹窄或阻塞的情況。
- 腳壓正常 ≒ 手壓:血流通暢 ✅
- 腳壓明顯低於手壓:血管阻塞風險 ↑
- 腳壓反而高於正常:血管過硬、鈣化可能性 ↑
這個檢查只需要在四肢套上血壓袖帶、靜靜躺著就能完成,無須抽血、不需運動,是一項快速又無創的評估工具。
ABI 數值該怎麼看?

ABI數值圖表
誰該做 ABI?
以下族群特別建議定期檢測 ABI:
- 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史者
- 慢性腎臟病患者
- 有抽菸習慣或曾長期抽菸者
- 久坐久站、腿容易痠、腳麻、走路會痛的人
- 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者
- 年長者(50 歲以上)
檢查過程與常見干擾因素
ABI 是一項簡便的檢查,但也存在一些潛在限制與干擾:
- 四肢綁上血壓袖帶進行加壓時,有些患者可能會感到不適,特別是皮膚較敏感者或罹患慢性腎病、水腫者,加壓過程可能引起紅腫或疼痛感。
- 袖帶若鬆脫或位置不正確,可能導致血壓數值不準,進而影響 ABI 計算。檢查時須由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協助,並避免患者主動出力或過度移動。
- 血壓過低、心律不整、周邊血流較差者,也可能因血壓波動或脈搏難以偵測,出現讀值困難。
- 嚴重血管鈣化者(常見於糖尿病、透析患者)會出現 ABI >1.4 的異常高值,此時需轉而進行更敏感的替代檢查。
常見替代方式:
- TBI(趾肱指數):用腳趾測壓,適合血管硬化者。
- 脈波速度(PWV):測量血管彈性,了解硬化程度。
- 下肢動脈超音波:可視化血管走向與阻塞情況。
選擇合適的檢查工具與方式,會讓評估更準確,也能減少病患不適。
如果 ABI 不正常,該怎麼辦?
若 ABI 偏低(<0.9)
- 代表下肢可能已有狹窄或阻塞現象
- 建議進一步做:
- TBI(趾肱指數):更適合糖尿病患者
- 下肢動脈超音波:觀察血流是否暢通
- 血脂、血糖、CRP 等慢性病指標
若 ABI 偏高(>1.4)
- 表示血管可能鈣化過度,無法被壓縮
- 建議進一步做:
- TBI 檢查:改用腳趾評估
- PWV(脈波速度):了解血管彈性與老化程度
保養血管,讓年齡倒退的方法
即使檢查出異常,也不必恐慌。只要從日常做起,就有機會讓血管回到年輕狀態。
血管保養五大行動:
- 規律運動:快走、騎車、游泳,每週至少 150 分鐘
- 飲食調整:高纖低糖、補充好油(魚油、橄欖油)
- 控制三高:定期追蹤血壓、血糖與膽固醇
- 戒菸限酒:尼古丁與酒精會損害血管內皮
- 壓力管理與睡眠充足:避免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維持 HRV 心率變異度的穩定
從「無感」到「有感」,血管健康不能等
ABI 是一項簡單但意義深遠的檢查。
它能讓我們在還沒有中風、心肌梗塞、腳潰瘍之前,提早踩煞車。
血管就像灌溉生命的河流,一旦出現淤塞或硬化,全身都會受到影響。
現在就開始關心你的血管年齡吧!
下一次健檢,可以再問一句:可以選做 ABI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