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眾生的善根功德增長壯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佛性如土地」譬喻的文獻脈絡
一、原典層(經論原文)
- 《法華經.藥草喻品》 要點:強調「一地一雨」普潤,雖然同受法雨,眾生因根性差異而各得利益。 原文摘句:「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特徵:並未直接說「佛性=土地」,而是以「平等承受」來示佛法普遍。
- 天台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七上) 要點:將譬喻拆解清楚:土地=能生(實相/一實相)、雲雨=佛法、草木=根機。 原文錨點:卷七上〈釋藥草喻品〉。 特徵:建立理論階梯,使後人能把「地」與「佛性」連結。
- 《六祖壇經.付囑品》 要點:建立「心地—法雨—種子」的對應:心地如地、佛性如種子、說法如時雨。 原文摘句:「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特徵:佛性不是「地」,而是「種子」;但同樣說明「依地而生」的概念。
二、辭典層(後出綜述)
- 《佛學大辭典》〈一地〉 定義:以地譬眾生佛性,「一切善根功德皆依佛性而生。」 特徵:首次明確下「佛性=土地」的等式。
- 《佛光大辭典》〈一地〉 定義:眾生佛性能生一切善根,並引《法華經》「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特徵:補強天台之釋「地者,實相也」。
- 《佛學常見辭彙》〈一地〉(陳義孝編) 定義:流通版固定句式,即「佛性好像一塊土地,能令善根生長」。 特徵:最貼近您最初引用的表述。
三、觀點對讀(重點異同)
- 經典原文:《法華經》只說「一地一雨普潤」,強調佛法平等,未直稱佛性=土地。
- 祖師註釋:天台釋義將「地」定位為「能生之本體(實相)」,成為後世推廣的理論依據。
- 六祖壇經:心地=土地、佛性=種子;與辭典不同,但同樣凸顯「地的承載力」。
- 辭典版本:直接將「佛性=土地」定式化,便於流通與理解。
四、「佛性如土地」譬喻的文獻脈絡對照表
「佛性如土地」譬喻的文獻脈絡對照表

Footnotes
- 《妙法蓮華經》卷五〈藥草喻品〉,大正藏第9冊,p.21c。
- 《六祖壇經》卷下〈付囑品〉,大正藏第48冊,p.352b。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七上,見大正藏第34冊,p.58a。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條目〈一地〉。
- 《佛光大辭典》,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1988,條目〈一地〉。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條目〈一地〉。
五、結論
這句「佛性如土地,能令善根生長」不是經典原文,而是辭典歸納式的定型語。
- 思想來源:《法華經·藥草喻》之「一地一雨」,強調平等與承載。
- 註解支撐:天台智顗《文句》將「地」釋為實相。
- 平行系統:《六祖壇經》則以「心地—種子—時雨」來說明。
- 後世簡化:辭典將之濃縮為「佛性=土地」,方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