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s Anderson 在處女作Bottle Rocket 之後的第二部電影,《都是愛情惹的禍》於1998年上映,不僅在當時得到了電影節的獎項,也入圍了金球獎,更在2016年因為其文化、歷史和美學表現被美國的National Film Registry典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當中,可以說是Wes Anderson第一次被歐美電影圈「看見」的作品,既能展現獨立電影的創作手感,又能被好萊塢大眾品味接受的成功。本片的兩位男主角:Jason Schwartzman和Bill Murray也因此展開了和Wes Anderson的長久合作。
而本片能夠在歐美電影界得到注目並取得好評,不僅是因為Bill Murray呈現其獨到的幽默魅力和Jason Schwartzman初試啼聲就極具風格和張力的自然演出,我想更多的是讓觀眾看到Wes Anderson的導演功力和其展露的世界觀:小孩和大人不是簡單的二分法,成熟和幼稚總是流動於一個人身上。
Bill Murray和Jason Schwartzman在劇中飾演的Max Fischer和Mr.Blume之間的忘年之交和情敵關係,重組了小孩和大人的定義。十五歲的Rushmore學生Max Fischer,為了追性感的新老師Rosemary(在大學主修拉丁文)連署要求學校保留拉丁文,炫耀了一個浪漫的追求;已經有兩個小孩的中年企業家Mr.Blume,也能拆掉十五歲Max Fischer的單車輪子報復計較,只因為他們是情敵。


觀眾可以看到幼稚和成熟在兩人身上打轉,也許Wes Anderson真正想說的是一個幼稚的大人因此能保有孩童般的好奇心,未成年的青少年帶著早熟的渴望也會有成熟的瞬間。電影的結尾,Max Fischer透過一齣自導自演的越戰舞台劇,串連起那些傷心的大人共有的心中創傷,並聯同自己先前的幼稚行為一併和解,是這部電影從裡到外的完美收束。戲中戲的後設魔力,呼應著Wes Anderson在創作美學上對於電影和戲劇的自由拿捏。
其實成熟幼稚並存的道理也不是多難懂,但Wes Anderson透過鏡頭、配樂、劇本、美術造型建構出一個電影的世界,讓觀眾進入其中,再度憶起我們在現實生活的奔波中總會忘記的豐富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