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話可能不是貶義的方向前進;有些電影⋯⋯有看過就好。對我來說,特別是這種類型的電影:親子、生病、離別。對於一個育有孩子的家庭而言,這絕對是淚腺噴發的票房表示,哪一次不是單眼皮進,雙眼皮出的。
因為朋友家的期待,很擔心下檔的狀態下,在投票日中趕緊塞入了這部電影的行程,早先一直聽聞魏德聖導演在籌拍以兒童癌症為主題的電影,終於也能夠親自一睹她的面貌。
《BIG》裡面刻畫了6組家庭的面貌,也有醫師與相關配角的需要,同時處理了將近20個人的人物關係線與性格建立,這一條觀影線讓我們可以享受在魏德聖導演在文本處理。如果只就這方面的看的話,這個人物線的關係處理是教科書的等級。
6組家庭一起在816病房經歷的一段小時空,有孩子抗癌失敗,也有康復出院,有仍在狀態中的,也有與病魔共存的,每組孩子都有不同的純真與面對害怕的方式,家長們也又因為信仰、生活情境、財經狀態不同,而顯露出社會百態般的病房環境,時而皺眉、時而歡笑,特別是為了主角心境而另行繪製的動畫過場,幾乎是為《魔法公主》的重映先行讓觀眾回味這個奇蹟的女孩。
可以看見這部電影的野心存在,除了關懷病童之外,也為2023的聖誕佳節許下溫暖的淚光,魏德聖式的電影映演方式以及相關資金的到位,這些操作也可以看出電影更多可能的樣貌,魏德聖導演開了台灣國片的映演新浪潮後,這幾次行銷操作,也讓電影製作環境驗證可以繞過工業化的產製過程,使得電影更能像藝術手創品一樣地存在在市場上面。
你可以看見電影中許多置入的相關贊助,還有合作配合的演出場所,團隊刻意的手法並不能稱上拙劣,而是為了讓電影與真實可以有更多整合合作的可能性!不論是舊地重遊,或者是商品支持,這樣子讓作品與實際世界物品的連結可能性,電影討論不再只是戲院與影評,也不侷限在娛樂與約會這些場合裡。
台灣國產電影大眾化的與擴展客群的能量也透過這樣的執行方式,讓台灣觀影人口可以再一次被擴張開來,讓國產電影可以不用屈就某些類型,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600場以上的包場講座,一一與觀眾說明與分享片中理念,一步一腳印的分享合影與回覆留言,拼命活著的樣貌,魏導不也像源源一樣努力地戰鬥著嗎!
演員陣容捨棄巨星卡司的光環,整體團隊很精準的Casting,沛慈最讓我眼睛一亮,演出內容真摯毫不做作,收放到位以外,對於台詞語境的呈現,我認為是在角色與真實本人之間取的最穠纖合度的演員。
但也是要說,文本的處理方面,人物關係線的安排是有到教科書等級般的存在,可以也是因為要處理這麼多人物內容,如果演出當下的演員夥伴的帶入感不夠深,沒能來得及重新轉化台詞語境,就會落得許多演出做作與尷尬了。特別是台詞的部分,在文本的呈現可能是順眼可看,但真實演出時,語境呈現上就很很多尷尬到不行的狀況發生。
王夢麟大哥的演出固然讓我們笑眼全開,可是演出內容卻走不出『王夢麟』的這個icon,讓我在有他的環境中一直不斷地出戲。但這並不是缺點,而是在於探討台詞語境與演員本身部分,是可以值得討論的案例。畢竟,當影片後段,他拿起了樂器,那個角色就渾然天成地存在一點都不違和了。
電影籌備、拍攝到映演,並不是為了被評論而存在的,可能在技術與製作上有許多的想法充斥在當中,魏德聖導演總是能夠給我們相關從業夥伴有不同的討論與想法。
整部電影所乘載的情感力卻不是可以隨意忽視的。讓乾眼症的人都可能淚流滿面地走出來,絕對帶有淚線噴發效果的電影也不是在市場上說有就有。更何況整體美術設計與行銷方式,魏德聖導演讓電影不只是電影,它可以是2023撫慰人心的聖誕禮物,也能夠是為你生活種下溫暖的充電祝福,電影這個載體所能承載的內容,他;魏德聖,確實讓我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你怎能不愛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