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系列]第十七篇|風險不是牢籠,而是自由的基礎建設 ─風險控管的第四課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摘要

在這個加速與不確定的時代,風險早已成為生活日常。
本文對照「彼得潘的逃避自由」與「亞隆的承擔自由」,指出真正的自由來自有能力做選擇並承擔後果。
從教育歷程與心理發展切入,揭示為何我們容易退回夢幻的安全感。
最終提出「韌性」作為內在支撐力:不是避免跌倒,而是能在跌倒後調整與復原。
資源配置是行囊,風險控管是羅盤,陪伴我們走完屬於自己的馬拉松。

願我們在迷惘與不安中,依然找到自由的方向;
在迷霧與巨浪裡,仍能開展出自己的道路

開場:回到我們的時代

21世紀是一個全面加速的時代。

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像洪水一樣傾瀉而下,制度與關係也不斷重組。

生活的節奏快到讓人來不及反應,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被硬塞進一台加速的列車。

手機螢幕不停跳出最新消息,制度一再翻新,

工作和家庭的步調快到讓人透不過氣。

才剛適應一個變化,下一個挑戰又馬上湧上來,

彷彿我們始終只是被推著往前跑。


在這樣的背景下,風險不再是偶發的例外

它更像是一種日常的背景音——

突如其來的疾病、公司裁員的傳聞、政策與制度的急轉直下

,甚至親密關係裡的摩擦與裂痕,

都讓我們時時刻刻覺得自己踩在不穩的地面上。


過去或許我們相信,只要照著既定的軌道走,就能換來安穩。

然而現在,

原本熟悉的保障與秩序正一點一滴鬆動,

而新的秩序卻還沒完全建立。

「只要照著規則走就能獲得安穩的生活」這樣的假設正在瓦解。

因為制度在變,世界在變,就連我們的角色與身份,也不斷被重新定義。


所以,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怎麼避開風險」,

而是更深的一個提問: 當風險不可避免地出現時,我們能不能在那一瞬間站穩?

能不能不被巨浪直接捲走,而是先深呼吸、踩穩腳步,再選擇下一個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風險控管早已不只是企業裡的專業術語。

在加速而多變的時代,它更像是一種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生活基礎能力

一種能在混亂中拉住自己、確保不至於迷失方向的工具。

接下來,我想邀請你一起思考:

風險控管的核心,其實不在於限制,而是在於—— 讓我們走向真正的自由。



反轉提問:控管不是為了縮小,而是為了自由

走到這裡,你可能會冒出一個疑問:

「既然學了這麼多風險控管的方法, 是不是代表我要變得更保守、更謹慎, 最好不要再隨便冒險了?」

這樣想,好像也挺合理的。

畢竟「安全」聽起來總是比「冒險」來得安心。 如果能避開所有危險,那不是更踏實嗎?

可是,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

如果我們把自己關進一個堅固的保險箱, 的確沒有風險,但同時也失去了揮灑的空間。 那樣的安全,真的還能算是自由嗎?


風險控管的真正目的,恰恰相反。

它不是要把人生的道路壓縮成唯一的一條獨木橋, 而是要幫我們準備好緩衝, 讓我們能夠嘗試更多可能。

因為知道自己能承擔,所以才敢做出選擇。

因為設計好退路,所以才敢勇敢嘗試。

因為練習過調整,所以才敢走上更長、更未知的旅程。

換句話說,風險控管與其說是限制,

更像是替我們搭建了一個隱形的舞台。

在那個舞台上,我們可以探索、試錯、甚至跌倒, 卻不用擔心一摔倒就萬劫不復。


風險控管,不是牢籠,而是自由的基礎建設。

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要縮小我們的世界, 而是要讓我們能安心地打開更大的空間。

那麼,這份「自由」究竟長什麼樣子呢?

接下來,我想和你用一個童話人物——彼得潘, 以及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的觀點, 來看看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由。



彼得潘的自由 vs 亞隆的自由

你還記得彼得潘的故事嗎?

在那座叫做「夢幻島」的地方,時間彷彿靜止不動。

孩子們能盡情飛翔、玩耍,不會長大,

沒有考試、沒有工作,也不用面對失敗或衰老。

光是想像,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

誰不曾希望過,如果人生能永遠停在那個單純快樂的階段,該有多好?

但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彼得潘的自由,本質上是一種「逃避的自由」。


他選擇不長大,所以可以免於責任;

他選擇停留在童話的世界,所以不用承受現實的不確定。

看似無憂無慮,卻也意味著他永遠只能困在同一座島上。

沒有新的可能、沒有真正的連結, 甚至只能在孤單與空洞裡打轉。

沒有承擔的自由,其實是一場幻象。


這樣的幻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並不少見:

我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拒絕升遷;

因為害怕衝突,逃避處理親密關係的矛盾;

甚至因為害怕失去,就乾脆不做任何決定。

表面上似乎輕鬆自在,背後卻是停滯與消耗。


與此相對的,是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所談的「承擔的自由」。

亞隆認為,人並沒有被寫好的劇本, 也沒有誰能替我們兜底。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作者。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而是有能力做出選擇,也有勇氣承擔選擇的後果


這樣的自由並不輕快

它常常伴隨孤獨,

因為沒有人能替我們下最後的決定;

它帶來焦慮,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意味著放棄其他的可能。

正如沙特所說:自由是沉重的。

然而,也正是這份重量,讓我們開始真正成長。


想像一個場景:

如果我選擇換工作,就必須承擔收入不穩、適應不良的風險;

但如果我選擇不換,就得承擔繼續消耗自己、失去更多時間的後果。

無論選或不選,結果都必須由我自己承擔。

這就是自由的真相:沒有任何人能替我免責。


把這兩種自由放在一起比較,就會更清楚:

  • 彼得潘的自由:逃避、停滯、孤單。
  • 亞隆的自由:承擔、焦慮、卻帶來真實的成長。

有趣的是,我們常以為自己追求的是亞隆式的自由,

但實際行動卻更像彼得潘。

我們害怕失敗,所以選擇不選;

害怕失去,所以停在原地。

而風險控管的意義,正是在這裡浮現。

它不是讓我們退回夢幻島,而是幫我們建構一個能夠修復的系統。

這個系統讓我們敢於承擔,也敢於往前走。

因為只有真正承擔過, 我們才會迎來真正的自由。



學習與社會:為什麼我們容易選擇逃避?

很多人以為,風險與逃避只是「出社會後才會開始面對的課題」。

但如果回頭檢視我們的成長軌跡,就會發現——

這種「逃避的傾向」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在心裡埋下了種子。


想想我們的教育歷程:

0 到 3 歲,孩子在家庭裡被細心照顧,哭就有人安撫,需求很快被滿足;

4 到 5 歲,上了幼兒園,開始被教導如何排隊、分享、守規矩;

6 到 11 歲,小學階段,立刻被拉上「起跑線」,功課、比賽、才藝接踵而來;

11 到 14 歲,國中生活圍繞著考試與排名,成績幾乎決定一切;

15 到 17 歲,高中更像是最後的衝刺,目標只有一個:進入好大學。

一路走來,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問自己一句: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該如何解決問題?」


這種沒有選擇的感覺,並不只是來自制度的壓力。

更深一層,其實跟我們的心理發展有關。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要能真正獨立,得先走過一段「從依附到自主」的歷程。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靠的,他才敢放心去探索,才敢跌倒、再站起來。

到了青春期,這種探索會變成更強烈的「我要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我們會開始頂嘴、反抗,甚至故意跟大人唱反調。

那不是叛逆,而是練習——練習從父母的羽翼下抽身,去建立屬於自己的身份。


然而,許多人並沒有被允許好好完成這個過程。

父母常常會因為焦慮而把孩子拉回來,

「你還小,別亂來」——於是孩子失去了試錯的機會;

「爸媽都是為你好」——於是孩子被迫接受別人的選擇。

表面上看似自由,實際上卻還停留在一種夢幻狀態:
只要哭,就有人滿足需求;只要抱怨,就有人出面解決困難。


接下來,教育制度又無縫接手。

在這套制度裡,所有路徑都被設計好了:

背誦、考試、排名、升學。 孩子雖然看似在努力奔跑,

卻很少真的有機會經歷「跌倒—修復—再嘗試」的循環。


等到我們長大,這些外在的制度約束一旦鬆動,

才猛然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準備好,去面對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

心裡還留在彼得潘式的「夢幻自由」,

身體卻已經被推進責任與焦慮的洪流。

所以,當我們在成年後選擇逃避,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因為軟弱,

而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根本沒有被允許真正學會「分離」與「承擔」。

缺少了這樣的發展歷程,一旦遇上風險,最直覺的反應就只剩退縮。


存在主義提醒我們:自由與責任,永遠是綁在一起的。

當我們選擇不承擔,其實就同時放棄了自由。

而這正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一課——
不再逃避,開始練習背負屬於自己的重量。



存在主義的提醒:自由與責任綁在一起

回頭看,我們會發現:

之所以容易陷入「彼得潘式的自由」,並不只是制度的推動,

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練習過「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後果」。

一旦那些替我們兜底的外部制度保障不再可靠,

我們就想退回到那個不用長大的地方,

幻想著能再度找到一種「沒有風險的安全感」。


可是,這真的是自由嗎?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

「人被判定要自由。」

乍聽之下,這句話像是一種祝福,但細想之後卻帶著沉重的意味。

因為自由不只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它更意味著:

沒有人能替我做最後的選擇,

也沒有人能代替我承擔後果。

自由,總是與責任緊緊綁在一起。

所以沙特才會補上一句:自由是沉重的。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也提醒我們,人往往會想盡辦法逃避這份重量。

有人把希望寄託在「救世主」身上,

期待只要有人帶路,自己就能免於焦慮;

比如在職場裡,把所有決定交給上司,

心想「只要跟著做就好,不用承擔後果」。


有人透過強調自己的「特別」,

藉由與眾不同來來說服自己能跳脫普遍的責任,
好像這些規則不會落在自己身上;

比如在關係裡告訴自己:「我和別人不一樣,不需要妥協或承擔對方的期待。」

看似維持了自由,實際上卻只是逃避了責任。


這些策略或許能暫時舒緩焦慮,但到頭來,

它們只會讓人陷入更深的孤單,也在真正的挑戰來臨時顯得更加狼狽。


自由,並不是解脫,而是一種清醒。

它要求我們看見現實:
再沒有誰能替我們決定、替我們承擔。

當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力量才會慢慢長出來。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辦法躲開風險,

而是培養起一種能力:當風險出現時,我能承擔它。

這份承擔的力量,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最需要的「韌性」。

接下來,就讓我們把焦點轉向—— 什麼是韌性?它如何成為支撐我們人生的內在支撐力?



韌性:可持續人生的內在支撐力

生活裡的風險,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災難,而是那些讓人心累的小插曲。

比方說,你辛苦準備了一場簡報,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投影機突然罷工;

計畫已久的家庭旅行,卻被孩子突如其來的發燒打亂;

甚至只是一些微小卻惱人的狀況——

電腦臨時當機、重要郵件延遲送出、下雨天忘了帶傘。

這些事情不會讓人生徹底崩潰,但卻能瞬間打亂節奏,

讓人忍不住懷疑:「為什麼總是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追求的是「穩定」。

我們想像著一條筆直的跑道,

生活能一路順順利利,不會跌倒,也沒有突發風浪。


然而,真實世界並不是這樣。

穩定從來不是常態,而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

身體會隨著年齡變化,工作會因環境而起伏,關係也會隨時間而調整。

如果我們總是期待「一切都不會出錯」,

那麼當真正的衝擊到來時, 反而會因為缺乏心理準備而顯得更加脆弱。

一次小小的跌倒,可能就會被放大成徹底的失敗。


那麼,與其追求永遠不變的穩定,我們更該追求什麼呢?

答案是——韌性

韌性就像一股隱形的內在支撐力,平時你或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但在關鍵時刻,它會撐住你不至於垮掉。

它的作用不是保證你永遠不會跌倒, 而是確保:
當你真的跌倒時,你還能重新站起來。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韌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與累積慢慢培養的能力。

在風險控管的四個步驟中,其實每一步都在鍛鍊韌性:

  • 識別(Identify):像是第一時間察覺到地板不平,先知道哪裡可能會讓自己絆倒。
  • 評估(Assess):衡量衝擊的大小,判斷這一次是小擦傷,還是可能造成更大影響。
  • 介入(Mitigate):當問題真的發生時,能立即拿出有效的應對方案,把傷害降到最低。
  • 監測(Monitor):持續留意變化,隨時微調姿勢,好讓自己在下一次更快找到平衡。

這些能力加總起來,就是韌性的本質。


它讓我們敢於面對不確定,因為知道「一次錯誤並不等於徹底失敗」。

就像跑馬拉松的人,不可能一路不摔跤。

重點不在於「能不能避免跌倒」,

而在於「跌倒之後能不能拍拍灰塵、喝口水,再繼續往前跑」。


所以,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沒有風險」的幻想,

而是來自一種信心:就算風險真的發生,我也有能力應對。

因為我知道,我不是脆弱的玻璃,

而更像有彈性的竹子——會被風吹彎,卻能在下一刻再度挺直。

而這份「能應對的力量」,正是風險控管最終想留給我們的底氣。


它提醒我們:安全不是指永遠不會出事,

而是指「我能承受、能調整、能繼續走下去」。

這,就是韌性真正的樣子。



帶著羅盤走自己的馬拉松

回顧這整個系列,我們從「資源配置」開始,學會如何盤點自己的行囊;

一路走到「風險控管」,練習在不確定的世界裡辨識方向。

過程中,我們談過方法,拆解過案例,也用不同的比喻來幫自己定位。

可是在最後,我想留下的,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一份能陪我們走更久的底氣。


我們能承擔,所以我們自由。

因為知道跌倒不會讓我們徹底崩潰,我們才敢踏出下一步。

我們能調整,所以我們能走下去。

因為相信自己能重新站起來,我們不必害怕失敗,也能帶著信心一步一步往前走。


資源配置,就像一只行囊,給我們足夠的補給和底盤;

風險控管,就像一支羅盤,提醒我們在迷霧裡辨認方向;

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要靠耐力與節奏走完全程。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風險」的安全幻象,

而是在這樣快速、混亂的時代裡, 依然能用我們自己的節奏往前走。

因為我們能承擔,所以我們敢繼續走;
因為我們能復原,所以我們不怕跌倒;
因為我們有底氣,所以我們終將自由。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4會員
33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9/06
存在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缺乏內建意義,但人類卻迫切需要創造意義。本文探討人類透過故事建構意義的機制,並以演化、認知與社會層面解釋此現象,最後闡述意義如同「共享虛構」的重要性。
2025/09/06
存在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缺乏內建意義,但人類卻迫切需要創造意義。本文探討人類透過故事建構意義的機制,並以演化、認知與社會層面解釋此現象,最後闡述意義如同「共享虛構」的重要性。
2025/09/05
在生活的混亂中,風險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家庭、經濟、健康、職涯同時失衡。這篇文章透過小芸的故事,示範如何用四步驟風險控管——把一團黑霧般的壓力拆開來看。過程中,她學會盤點資源、與家人協商、調整夫妻關係,並找到情緒的出口。風險不會因此消失,但它不再是無邊的絕望,而是能被拆解、被修正的現實挑戰。
2025/09/05
在生活的混亂中,風險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家庭、經濟、健康、職涯同時失衡。這篇文章透過小芸的故事,示範如何用四步驟風險控管——把一團黑霧般的壓力拆開來看。過程中,她學會盤點資源、與家人協商、調整夫妻關係,並找到情緒的出口。風險不會因此消失,但它不再是無邊的絕望,而是能被拆解、被修正的現實挑戰。
2025/09/01
口袋裡的證件,與弓箭之外的人權 人權被稱為普世價值,但沒有身分,人權往往無法兌現。真理若缺乏守護力量,只是口號;難民與無國籍者正處於弓箭射程之外。然而,人類仍需要「天賦人權」這個理想故事,提醒我們不論出生何處,都應被尊重。制度與理想之間的張力雖然諷刺,卻是文明推進的動力。
2025/09/01
口袋裡的證件,與弓箭之外的人權 人權被稱為普世價值,但沒有身分,人權往往無法兌現。真理若缺乏守護力量,只是口號;難民與無國籍者正處於弓箭射程之外。然而,人類仍需要「天賦人權」這個理想故事,提醒我們不論出生何處,都應被尊重。制度與理想之間的張力雖然諷刺,卻是文明推進的動力。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