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系列]第十六篇|從混亂到秩序:用四步驟風險控管陪小芸走過困境-風險控管的第三課

更新 發佈閱讀 42 分鐘

摘要

在生活的混亂中,風險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家庭、經濟、健康、職涯同時失衡。
這篇文章透過小芸的故事,示範如何用四步驟風險控管——識別、評估、介入、監測——把一團黑霧般的壓力拆開來看。
過程中,她學會盤點資源、與家人協商、調整夫妻關係,並找到情緒的出口。
風險不會因此消失,但它不再是無邊的絕望,而是能被拆解、被修正的現實挑戰。



引言

還記得在第十四篇,我們談過要重新定義風險——

它不只是壞事,而是一種「還沒揭曉的可能性」。

到了第十五篇,我們又學了一套流程:

如何識別、評估、介入,再一路監測下去,

把風險從直覺拉回成一個可以被管理的過程。


這些觀點與工具,已經讓我們在面對未知時,

不再只是退縮或硬撐,而是多了一份清醒的掌握。


但是,光有概念還不夠。

因為生活不會一題一題乖乖排隊來,

它往往是同時發生、彼此牽動——

家庭的需求、經濟的壓力、工作的選擇、關係的摩擦,

常常一次湧上來,把人壓得透不過氣。


所以在這第三課,我想帶你走進一個更真實的演練。

不是新理論,而是一個完整的情境,

看看當前面學過的觀點與工具,被放進現實的混亂裡,

它們能怎麼幫助一個人,不至於徹底崩盤,

甚至一步一步,找回自己想走的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小芸的故事



✍ 第一幕:案例登場(小芸的困境)

每天早上醒來,我的第一個動作,是抓起手機。

螢幕上跳出的數字是三萬出頭。

表面上帳面還算平衡,但心裡立刻開始計算:月底房貸二萬五,媽媽的治療費又是一筆費用。

下一瞬間,腦中浮現的不是餘額,而是一個隨時要爆裂的財務缺口。

我甚至能想像扣款通知的聲音,冰冷又規律,像在提醒我:妳沒有退路。


下班時,同事們拉著我去喝一杯。

笑鬧聲裡,我只能搖頭:「不了,我要去醫院。」

話出口的那一刻,空氣裡短暫凝固,他們的神情閃過一絲尷尬和無言的同情。

我快步離開公司,鞋跟敲在人行道上,聲音清脆卻孤單。


醫院的走廊永遠是那麼亮,亮得刺眼。

消毒水的味道混著藥味,像一種無形的壓力,壓得人透不過氣。

媽媽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比我記憶中的樣子還要瘦小。

她努力撐起一個微笑,輕聲說:「別讓自己太累。」

我也笑著回應:「沒事啦。」

可是那一刻,我心裡清楚,這是我們的默契——

她假裝不想拖累,我假裝還能扛下去。

這種互相隱瞞的溫柔,反而像是一種殘忍。


夜裡回到家,本該放鬆的身體卻更僵硬。

我翻來覆去,聽著時鐘滴答,每一聲都像催眠:「快睡吧。」

可胃部的灼痛讓我徹底清醒。

走進浴室,鏡子裡的自己眼圈發黑,額角的髮絲一把把掉落,無聲地貼在皮膚上。

那不是第一次,但每一次看見,都像是在提醒:妳真的快撐不住了。

然而,我還是對自己說:「再撐一下下就好。」

這句話,已經成了我最熟悉的謊言。


轉職的念頭,在心裡繞了很久。

白天被工作填滿,晚上陪著媽媽看診,腦中卻一直冒出那句話:我不能一輩子被困在這裡。

我想要新的開始,一份能帶來希望的工作。

可是,只要一想到收入的不確定,耳邊就會響起那個熟悉的聲音:

「妳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冒險?」

那聲音時而像父親,時而像先生,有時候,甚至就是我自己。


轉職的念頭在腦海裡反覆浮現,最後我還是忍不住開口對先生提起。

他淡淡地回:「現在先別想這些,把心思放在家庭吧。」

語氣裡沒有惡意,卻像一堵牆,把我擋在外面。

我知道他想要安穩,可在我聽來,更像是一種宣判——

這個階段,我不該奢望別的。


週末回到父母家,父親照例坐在客廳泡茶。

他不抬頭,只是語氣堅定:「妳是長女,這個時候該多承擔。」

茶香瀰漫在空氣裡,可我卻覺得喉嚨乾澀。

我心裡一度想反駁,嘴唇顫了顫,卻還是把話吞回去。

因為我知道,任何辯解,最後都只會被當成「不孝」。

而弟弟遠在外地,傳來的訊息更簡短:「姊,我先匯個五千,辛苦了。」

轉帳通知在手機螢幕上亮起,像是一種安慰,也像是一種缺席的證明。


我想過把心裡的壓力告訴朋友。

打開聊天室,手指停在輸入框上,敲了幾個字,又一一刪掉。

我怕他們聽不懂,只剩下形式上的「加油」。

深夜的房間裡,手機亮光映在臉上,我最後什麼也沒說。


天花板靜靜壓在眼前。

房貸、醫院、工作、家庭……

每一條線都在拉扯,卻沒有一條能真正放我走。

我像困在一張破裂的網裡,越掙扎越無力。

無論往哪個方向走,最後都像是一場注定的敗局。


圓圓小教室:
在這裡,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小芸的故事。
這也是許多人在人生某個時刻會經歷的困境:
當家庭、經濟、健康、職涯同時拉扯時,任何選擇都像是在拆東牆補西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套方法,去理解、承接,甚至重新設計方法去面對這些風險。



✍ 第二幕:與圓圓小教室的相遇

那天深夜,我滑著手機,手指一下一下劃過螢幕。

什麼也不想看,卻又停不下來,好像必須抓住點什麼,不然就會覺得自己要瓦解。


朋友轉發的文章標題突然跳出來——

「風險,不只是威脅。」

我差點就滑過去,心裡想:這些大道理,我早就聽膩了。

可不知怎麼的,我還是點開了。


文章裡寫著「四層資源」。

我盯著螢幕,半信半疑。

可當我試著對照時,心口卻一陣陣發緊。


存在時間

我低頭翻開行事曆。

白天是公司開不完的會,下班後是醫院的候診單,回到家還要補工作進度。

屬於我的時間……好像早就被抽乾。

「我還剩下什麼?」我突然這樣想。


個體本體

洗手台上的掉髮還沒清掉,黑色一縷一縷地糾纏在一起。

胃痛像火在灼燒,睡眠像奢侈品。

可我仍在安慰自己:「再撐一下就好。」

這句話,我幾乎每天都在說。

可是真的能好嗎?還是只是自欺欺人?


中介互動

我能跟誰說呢?

先生總是淡淡地回:「妳該多顧顧我們自己的家。」

父親更直接:「妳是長女,該多承擔一些。」

弟弟寄來的錢,像是一種遠方的問候,也是缺席的證明。

我站在他們中間,孤單得像個透明人。


物質條件

銀行簡訊再次跳出來。

房貸、醫療費,一張張帳單像雪球滾下山。

薪水還沒捂熱,就已經全數劃走。

我的錢,從來不是我的。

我能支配的,只有一個無止境的缺口。


我盯著螢幕,呼吸變得急促。

原來,我不是單純「撐不住」。

而是四個方向同時崩裂。

存在的時間、身體的能量、關係的支撐、物質的安全——

沒有一個支點能支撐我。


我忽然覺得自己好像困在舞台中央。

每一個角色都在輪番上場拉扯我:

長女、妻子、員工、照顧者。

我明明沒有力氣,卻一個都不敢放下。

「如果只能先穩住一個角色呢?」這念頭閃過時,我愣住了。

因為答案,我竟然說不出口。


深夜的房間安靜得出奇。

我把手機闔上,卻只聽見心跳。

胸口像壓著石頭,讓我動彈不得。

那一刻,我終於承認——

不是我太脆弱,

而是這張網,早就同時在多處撕裂。



圓圓小教室:
當小芸開始用四層資源去檢視自己,她才真正看見困境的全貌。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只是模糊的壓力,卻說不清楚它從哪裡來。
但一旦把它攤開,就會發現——不是自己太脆弱,而是系統同時在多處失衡。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套框架,來幫助我們理解困境真正的模樣。



✍ 第三幕:AI 介入,開始釐清

我滑到下一篇文章,出現了一個「圓圓小教室 GPTs」工具介紹。

我盯著螢幕發呆,心裡忍不住冷笑:這大概也只是另一個心靈測驗吧。

我半信半疑地輸入了第一句話,手指還顫了一下。


結果,螢幕很快跳出第一個問題:

「如果把人生的價值做排序,妳最在意的是什麼?」

我幾乎沒思考,就打下三個字:家庭責任。

這是我習慣的答案,也像是一種自動反應。

我甚至還想著:這樣的題目,能看出什麼呢?


但下一秒,排序繼續往下展開。

「健康」「自我成長」……全都被我擺在了最後。

我愣住。

胸口突然一緊,好像被誰狠狠戳了一下。

腦海閃過浴室鏡子裡,那個滿地掉髮、眼圈發黑的自己。

原來我真的一直把「健康」拋在後面。

甚至連「自我成長」這個字眼,也像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努力了這麼久,卻總覺得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轉——

難怪,原來是因為我根本沒有把自己放進人生的排序裡。


工具又拋出下一個問題:

「那些說『不要冒險』的聲音,是妳的嗎?還是誰的聲音?」

我的心猛地一震。

父親的聲音浮現出來:「妳是長女,該多承擔。」

先生的聲音也響起:「現在先別想轉職,把心思放在家庭吧。」

還有一個最熟悉的聲音,冷冷的,來自我自己:

「妳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冒險?」


那一刻,我才發現——這些聲音早已混在一起,

外界的要求,最後都變成了我對自己的審判

我從來沒真正選擇過,而是被這些話,困住了。


當螢幕上出現新的提問:「如果只能穩住一個角色,妳會選哪一個?」

我盯著鍵盤,手指僵住。

長女?妻子?員工?照顧者?

每一個角色都在拉扯我,可是……我答不出來。

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想先守住哪一個。


胸口的壓迫感越來越重。

我突然明白,自己並不是太脆弱,

而是每天的時間、體力、關係和錢,都已經被消耗殆盡。

我總是第一個把責任扛起來,不管是不是該由我來做,

習慣去滿足每個人的期待,卻很少真的為自己保留選擇


這種震撼讓我渾身發抖。

可同時,也帶來一種陌生的真實感。

不是輕鬆,而是第一次,

我看見了自己其實已經消失在版圖之外

而現在,地圖上終於出現了一個坐標:

那個寫著「我」的點。


我闔上電腦,心口還在發緊。

那幾個問題像是餘音,還在腦海裡迴盪。

我並沒有立刻得到答案,反而覺得更沉重。

可這一次,不同的是——我再也無法假裝沒聽見。


原來,我並不是在自己選的路上奔跑,

而是在被動接下別人拋過來的一件件事。

表面上看似堅強承擔,其實只是被推著往前。

而 GPTs 的問題,就像一面鏡子,

逼我承認:如果我不開始做些改變,

再怎麼咬牙撐下去,也只會一點一點把自己耗光。


我不確定自己能走多遠。

但至少,我知道不能再用「再一下就好」的謊言拖過去。

這或許,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圓圓小教室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很努力卻依然痛苦,
不是因為不夠堅強,也不是因為做得不夠多,
而是有一些盲點,我們從來沒有察覺到。
當這些盲點浮出水面時,
我們才終於有機會,把自己放回人生的版圖裡。



✍ 第四幕:風險控管流程演練

接下來幾天,我都沒有再打開那個網站。

那晚留下的那些問題,像餘音一樣在腦海裡盤旋,讓我連夜裡也睡不安穩。

我以為只要忙著上班、陪媽媽跑醫院,就能把它們壓下去,

但胸口的緊繃感卻始終沒有散去。


直到某個深夜,我忍不住又打開那篇文章: 「風險,不只是威脅。」

文章裡面附著一個指令卡,邀請我試試看「風險分析委託指令卡」

我盯著電腦螢幕,游標在對話框裡一閃一閃,像一個無聲的催促。

圓圓小教室的畫面出現一行字:

「要不要試著用風險控管流程,把現在的困境拆開來看?」


那四個字眼——識別、評估、介入、監測——排得整整齊齊,像教科書裡的條列。

可我的生活,怎麼可能照著步驟走?

媽媽的病、房貸、轉職的焦慮、和先生的爭吵……

這些問題糾纏得像一團亂麻,死死纏住我,讓人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我下意識想把視窗關掉。

心裡有個冷冷的聲音說:「這些只是文字,能改變什麼?」

手指停在滑鼠上,沒有往下按。

就在那停頓的縫隙裡,另一個聲音很輕很輕地冒出來:

「就算不能解決全部,至少……能幫我看清楚。」


我長長吐出一口氣,把記事本拉到身邊。

筆尖停在紙上,心卻還在顫。

我知道,這一刻要寫下去,就再也不能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圓圓小教室:
很多時候,真正的開始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承認混亂。
只要願意停下來,看清自己害怕什麼,
黑霧就不再是無邊無際的噩夢,
而是可以被慢慢拆開的一團線。



步驟一:識別風險

整理資料的時候,

筆尖停在紙上,像是懸在半空的呼吸。

我手心滲出一層薄汗,連指節都僵硬,好像只要一動,心裡最深的恐懼就會被拉出來。

我甚至想放下筆,因為只要不寫,它們就還是模糊的影子,隱隱壓著我,卻不必被攤開在眼前。

螢幕右上角的文字閃了一下。

「先誠實,把心裡最怕的事攤開。」

這句話靜靜地待在那裡,像一盞微弱卻頑固的燈,提醒我不要逃。


我深吸一口氣,終於落下第一行字:

「媽媽的病情惡化。」

墨水滲開的瞬間,我的喉嚨像被什麼堵住。

醫院的冷白燈光立刻浮現在腦海裡,檢查報告上的數字冷冰冰地閃爍,每一個數字都像是警鐘,敲得我心慌。

我想起那些在診間裡假裝鎮定的時刻,笑著安慰媽媽,卻在心裡一次又一次演練最壞的畫面。

原來我真正害怕的,是她有一天真的離開,而我卻無能為力。


我幾乎想撕掉這一頁。

可還沒等我動手,筆尖就顫顫巍巍地落下第二行:

「收入斷層。」

一寫下這四個字,我心臟猛地一緊。

腦中立刻響起銀行簡訊的提示音:「房貸即將扣款。」

那聲音不大,卻像針一樣扎進耳膜。

醫院的繳費單還攤在桌上,像個沉甸甸的提醒:錢,不會自己長出來。

如果我轉職失敗,薪水中斷,房貸、醫療費都會像洪水一樣傾瀉而下,把我壓進缺口裡。

光是想像,我就覺得胸口發緊,呼吸急促。


我停頓很久,才讓自己落下第三行字:

「夫妻衝突。」

這一行,比前兩行更刺眼。

我知道我們彼此相愛,可每一次爭吵都像在撕裂我們共同的藍圖。

他的期待,是我把家庭擺在最前面;而我渴望的,是在家庭之外,還能有自己的位置。

我們明明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像隔著無形的牆,怎麼伸手都碰不到彼此,怎麼靠近都會受傷。

寫下這句話時,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因為我不敢承認,這裂縫真的存在。


三行字靜靜地躺在紙上,黑色的筆跡沉甸甸的。

它們不是新的恐懼,而是我長久以來刻意忽略的影子。

我以為自己只是累,只是偶爾不快樂。

卻沒承認過——我真正害怕的,是一旦這些事同時發生,我可能會徹底崩潰。


我盯著記事本,胸口像被什麼重重壓著,卻又有那麼一點點鬆動。

因為當恐懼終於被具體寫下來,它們就不再是無邊無際的黑霧。

它們變成三顆可以被看見的石頭,雖然沉重,但至少有了形狀。


圓圓小教室:
當小芸開始進入第一步——識別風險,她才第一次把模糊的恐懼拆開來看。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不是單一壓力,而是一團混沌。
而混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讓人無法呼吸,卻又說不清楚到底窒息在哪裡。
只有當恐懼被具體寫下來,它才不再是籠罩一切的黑霧,而變成可以被逐一看清的現實。

步驟二:評估風險

我盯著記事本上的三行字。

它們靜靜躺在紙上,卻像三顆沉甸甸的石頭壓在胸口。

墨跡才剛乾,可我已經不敢再多看一眼。


手指在紙上摩挲,像是想把字抹掉。

可我知道,再怎麼逃,這些恐懼都不會消失。

我猶豫很久,還是把電腦拉到身邊,把那些字一行一行輸進對話框。

游標閃爍著,像一個無聲的催促。

按下 Enter 交給AI分析的瞬間,我屏住呼吸,心裡像是交出了一份不願被看見的答卷。

螢幕閃了一下,冷冷的條列回彈出來——

就像我剛寫下的恐懼,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健康惡化:高機率,高影響。

我愣住。

這不是在說媽媽,而是我自己。

失眠的夜、胃痛的灼燒、梳子上一把一把掉落的髮絲,全都在腦海裡炸開。

原來我一直以為,是外在的責任把我壓垮;

卻沒發現,自己的身體早就先一步在崩塌。

這不只是警訊,而是一條正在塌陷的地基。


「收入不穩:中機率,高影響。」

四個字像警報燈閃個不停。

我腦中立刻響起銀行簡訊的提示音——「房貸即將扣款。」

每一個字都像鐵釘,生硬地敲進耳膜。

我想起月底攤在桌上的帳單,紙張邊角翹起,卻像一堵牆,把我逼得無路可退。

這一項不像健康,是立刻崩掉的底線。

它更像一個缺口,只要我稍一鬆手,就會整個人被捲進去。


「婚姻張力:高機率,中影響。」

我盯著這行字,手指僵在鍵盤上。

原來連我和先生的爭執,也能被這樣冷冷分類。

對 AI 來說,它只是「中影響」;

可在我心裡,那些沉默的夜晚卻像無形的牆,把我隔在外面。

我想起那次,他低著頭滑手機,淡淡地說:「現在先別想轉職,把心思放在家庭吧。」

話音輕飄飄,可落在我心裡,卻像一道縫被撕開,越拉越大。

或許這不是終點,但它提醒我:這條裂縫,不能再假裝不存在。


我長長吐出一口氣,肩膀顫了一下。

那三行字依舊沉重,可終於不再混成一團。

有的是正在崩塌的地基,必須死守;

有的是閃著紅燈的缺口,逼我提前準備;

有的,是一道傷口,如果不處理,就會化膿。


胸口的壓迫感沒有消失,但在混亂之間,終於騰出一點空間。

至少,這些恐懼不再糾成一團,我能看清楚先後的輕重。


圓圓小教室:
當小芸進入第二步——評估風險,她開始看見差異。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不是因為風險太多,而是因為所有風險在腦海裡糾成一團。
一旦分清哪些是底線、哪些能調整,混亂就慢慢有了秩序。
而這份秩序,就是人在困境裡繼續撐下去的第一個支點。

步驟三:介入策略

我盯著螢幕上生成的字跡,手指一直摩擦著鍵盤。

識別它們、分清它們,並不會讓它們自動消失。

下一個問題,比前兩步更讓人窒息:那我要怎麼辦?

光是想著這句話,我胸口又被壓住。

因為行動,意味著我不能再假裝「撐著就好」。

行動,意味著我要承認:靠我一個人,真的撐不住。


螢幕上繼續緩緩跳出幾行字,像是冷靜的計畫書。

它們沒有情緒,卻像一面鏡子,把我心裡最怕面對的現實照得一清二楚。


「病情風險:與家人分工,尋求制度資源。」

我眼睛一亮,第一時間盯住「喘息服務」這四個字。

原來還有這樣的選項?我竟然從沒想過。

那一瞬間,我真的看見了一絲出口。


可下一秒,我整個人僵住。

「和父親、弟弟協商分工」——這幾個字就像一把刀,直直戳在心口。

我腦中立刻浮現父親嚴厲的語氣,還有弟弟總是匆匆丟來的訊息。

我該怎麼開口?該怎麼承認自己需要幫助?

更可怕的是,如果他們拒絕我,甚至指責我「逃避責任」呢? 胸口開始灼燒,我甚至想伸手把電腦闔上。


「收入風險:暫緩轉職半年,建立緩衝金。」

我心臟又縮了一下。

暫緩半年?這三個字像一個煞車,提醒我:就算我很想把自己放回藍圖中,我也必須先照顧好眼前的局面,再做轉職的準備。

螢幕建議我試著跟丈夫協商,暫時調整家庭支出的分配。

想到這裡,我的手指又僵硬到打不出字。


因為我們早就說好了——房貸是我的責任。

如果我現在提出「能不能暫時幫我多分擔一點?」

那是不是代表我承認自己撐不下去?

他會怎麼看我?會不會覺得我把壓力推給他?

羞愧、害怕、焦慮像潮水一樣往上衝。

可是在潮水底下,我又聽見另一個聲音:

「至少試著準備,試著開口,不要讓自己完全沒有退路。」

我想像著一個小小的緩衝金,哪怕只是幾千塊,也能讓我在風暴裡多喘一口氣。


「夫妻關係風險:換一種對話方式。」

我愣了好久,盯著「我訊息」這三個字。

腦子一片空白。

我該怎麼說?說出來會不會很奇怪?

我從來沒有用這樣的方式跟人溝通過,更別說是跟最親近、最近卻又很容易起衝突的丈夫。


心裡浮現的反而是另一種渴望:

如果我們能笑著一起吃頓早餐,如果晚上能依偎著看電視,如果他的眼神能溫柔一點……是不是也能慢慢修補這道裂縫?

可我也知道,光靠這些渴望是不夠的。

我必須學會開口,可我真的不懂怎麼說。

我的腦中開始演練:「我很累,我也想顧家庭,但我更怕的是,如果我放棄了職涯,會徹底失去自己。」

話到嘴邊卻卡住了。這句話,我光是想像,就覺得喉嚨緊得快要窒息。


我用力握緊拳頭,指節發白。

這些建議看起來明明冷靜又實際,可對我來說卻像三道巨牆: 每一道都高得嚇人,每一步都可能讓我跌得更重。


我真的想逃。

想假裝沒看見,想關掉電腦,回到「再撐一下就好」的自欺欺人裡。

可我也知道——如果我現在逃開,那些恐懼只會更快把我吞沒。


我胸口劇烈起伏,最後長長吐出一口氣。

眼淚在眼眶打轉,我顫抖著告訴自己:

就算會被拒絕,就算會受傷,

我也要試著去做做看。

因為只有行動,才有改變的可能。

而我不能再在原地窒息下去。


黑色的字句一行行排在螢幕上,看起來仍然沉重,卻不再是無邊的黑霧。

它們像一條條繩索,雖然粗糙,但我終於能抓住一點,試著拉著自己往上走。


我深吸了一口氣,手還在顫,心裡依舊害怕。

因為這些沒有一樣能保證成功。

可是和之前什麼都不做,只能窒息在混亂裡相比,

現在的我,至少知道該往哪裡使力。


圓圓小教室:
介入策略,並不是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
它更像是在大海裡投下幾根繩索,讓人不至於被海浪捲走。
當小芸開始回應分析清單裡的每一項,
嘗試尋求分工、建立緩衝、調整對話方式時,
她就已經把『無力的困境』,轉換成『可努力的行動』。
風險不會因此消失,但它再也不是把人壓垮的黑霧,
而是可以被面對、可以被修正的挑戰。

步驟四:監測調整

螢幕最後跳出一行字,冷冷的,沒有任何安慰:

「持續檢視。」


我盯著那幾個字,心裡一陣酸楚。

原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關鍵。

不是做出一次決定就能改變一切,而是要在日復一日的起伏裡,不斷檢查、調整。


螢幕往下列出幾個提醒:

  • 健康狀態 :掉髮、胃痛、失眠,是否減輕或惡化?
  • 醫療支出與預算:是不是開始超支?
  • 存款成長:比上月多了一點,還是沒有半分進展?
  • 夫妻互動:對話是不是比上次更靠近,還是又拉遠了距離?


我一行行讀著,心跳越來越快。

它們看似只是普通的清單,卻像一份殘酷的考卷。

每一次打開,就要接受一次檢驗:我有沒有更好?還是更壞?

光是想像,就讓我胃裡一緊。


我很想把它關掉,假裝沒看到。

可是另一個聲音在心裡低語:

如果我選擇逃避,風險只會在暗處慢慢長大,直到有一天完全吞噬我。


我深吸一口氣,再次看向那幾行字。

它們不是要追殺我,而是要提醒我:只要提前面對,我就能留下一點應對的空間。

這不是在大逃殺,而是要讓自己有餘裕。

與其等到被打得措手不及,不如現在就學會面對,看清楚下一個可能的狀況。


我想像自己在月曆上畫下一個圓圈:

每週日晚間八點半,打開電腦,檢查這幾個項目。

就像用指尖按在脈搏上,確定自己還在呼吸。


未來的風險仍然會冒出來。

媽媽的病情會變化,收入可能起伏,夫妻之間或許還會吵架。

可不同的是,這一次我不再只是等著被擊中。

因為有了這些檢視的節點,我能在混亂再度襲來之前,先穩住自己。


螢幕閃爍了一下,像最後的提醒:

「風險控管不是讓一切照計畫走,而是讓你能在變動裡保持清醒與餘裕。」


我深深吸了一口氣。

心裡依舊沉甸甸的,但不同的是——

這一次,我不再只是被生活推著走,

而是願意帶著恐懼,把手放回方向盤上。


圓圓小教室:
監測與調整,看似平凡,卻是風險控管最關鍵的一步。
因為人生不會靜止,每一個計畫都會遇到意料之外的變化。
當小芸開始回應這些監測提醒,代表她不再只是一味承受,
而是能夠主動觀察、隨時修正。
風險控管的力量,不在於讓一切完美無缺,
而在於即使局面再度翻轉,她也能一次次把自己拉回到可以調整的位置。

與AI對話之后的沉澱

我闔上電腦,整個人往椅背一靠,彷彿所有力氣在一瞬間被抽乾。

肩膀還是沉沉的,但那股壓迫感終於鬆開一點。


媽媽的病、房貸、轉職的焦慮、和先生的爭吵,每一樣都還在,沒有一樣真的消失。

可它們不再是一團黑霧,而是各自站在不同的位置:

哪裡是不能退讓的底線,哪裡需要提前準備,哪裡還有修補的空間。

我覺得自己好像剛從一場長跑裡跌坐下來,汗水和喘息還在,可腳下終於踩著一小塊踏腳石。

不是安全,但至少暫時不再漂浮無助。


我長長地吐出一口氣,眼皮開始發沉。

未來一定還會有新的風險、新的混亂,可至少現在,我知道怎麼看清楚它們。

這份方法,就像在黑暗裡陪著我的手,不是把我拉出來,而是穩穩扶著我,讓我能慢慢描出自己的路線。

圓圓小教室:
風險控管不是要帶你逃離困境,而是陪你一步步拆解混亂。
在迷霧裡,找到調整的方向;在困境中,累積可以繼續前行的力量。



✍ 第五幕:新的選擇與協商

我花了幾天時間,才累積出開口的勇氣。

這些對話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像拔牙一樣,隔著日子,一點一點,痛苦卻不得不做。



那天晚上,我和先生並肩坐在客廳。

電視開著,聲音嘈雜,卻沒有人真的在看。

我盯著閃爍的螢幕,心臟怦怦直跳,最後還是把話吐了出來: 「如果一切都壓在我身上,我真的撐不下去。

房貸、醫療費……能不能先調整一下我們的支出分配?」


空氣瞬間凝固。

他眉頭緊皺,很久沒有回話。

我整個人繃得僵硬,彷彿下一秒就會被拒絕。


果然,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像一盆冷水:「妳媽媽的事不應該是妳原生家庭的責任嗎?」

我愣住,喉嚨發緊,眼眶瞬間熱了。

這正是我最害怕聽到的話。


沉默漫長得像要把人壓碎。

就在我以為一切又要崩裂時,他突然嘆了口氣,聲音放低:「我不想看妳累成這樣。週末我可以陪妳去醫院……家裡的其他開銷,這陣子我也會多分擔一些。」


那不是我最想聽到的答案,語氣裡依舊帶著不耐,

可至少,這一次,我不是完全孤單。



隔天回父母家的路上,我腦中還迴盪著前一晚的對話。

肩上似乎輕了一點點,可更多的是不安。

我想著:如果連爸爸也拒絕,我該怎麼辦?


走到門口時,我的手忍不住顫抖。

推開門,熟悉的客廳裡,電視正播著老戲曲,爸爸坐在椅子上,眼神專注。

我張了張嘴,話卻卡在喉嚨。


直到午餐時,我才終於鼓起勇氣。

食物的香氣瀰漫在餐桌上,我盯著碗裡的飯粒,低聲說:「爸,如果所有事都壓在我身上,我真的會撐不住。」


他猛地放下筷子,語氣又急又重:「妳怎麼可以把責任推給我?我是老人了!」

我的眼淚瞬間湧上來,差點當場潰堤。

午餐就在沉默中結束,碗筷的碰撞聲聽起來格外刺耳。


可隔天回家時,我卻看到衣服已經晾好,廚房裡的碗盤也洗乾淨。

他一邊唸叨:「別以為我閒著沒事才做這些。」

我站在一旁,看著他佝僂的背影,心裡酸得發緊。

我明白了,這就是他的方式——嘴上拒絕,身體卻先動了。



幾天後,弟弟打來電話。

我接起來時,整個人已經疲憊到快說不出話。

他在電話那頭停頓很久,聲音帶著愧疚:「姊,我知道妳很辛苦,可是我真的沒辦法常回去。」


話音剛落,手機螢幕跳出一則通知。

匯款金額,比以往多了一些。

我看著那串數字,眼淚瞬間模糊了視線。這是他的努力,他能給的支援。

可我嘴裡仍忍不住爆出一句:「錢不是全部!我需要的,是有人在場幫忙我!」


電話那頭沉默了很久,只剩呼吸聲。

最後,他低聲說:「我會想辦法排時間,至少偶爾回來陪媽媽去醫院。」

那聲音帶著勉強,卻也算是一種承諾。


同一段時間,我也去跑社會資源的流程。

表格一份又一份,等待期漫長得讓我差點放棄。

可最終,還是爭取到一名短期照護員,每週能來幾個小時。

雖然時間有限,但對我來說,那幾個小時就像救命的縫隙。


這幾天的對話和奔波,把我耗得幾乎散掉。

可當我回頭看——

先生願意陪我去醫院,也暫時多分擔一些開銷;

爸爸嘴硬卻默默把家務攬起來;

弟弟匯來更多錢,也答應偶爾回來;

還有照護員替我守住幾個小時的空隙……


我第一次感覺,這不是完美的分工,

每個人都有抱怨、都有不情願,

可至少,不再是我一個人一肩扛下所有。

局面,終於鬆動了一點。

圓圓小教室:
當小芸開始嘗試新的協商與分工,她的困境並沒有神奇地消失。
有人口頭抱怨,有人勉強配合,新的制度資源也有等待和限制。
可是同時,也有支持進來了,也有妥協發生了。
風險控管並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而是讓系統開始鬆動,
讓一個人不再孤軍奮戰,讓局面有了可以繼續撐下去的可能性。



✍ 第六幕:過程中的情緒出口

有些時候,我仍然覺得快要窒息。

明明已經開始協商、分工,可心裡還是堆著一股沉不下來的怨。

它像霧一樣籠罩著我,又像火一樣在胸口燒。


我想對先生吼:「為什麼這些事永遠只有我在扛!」

我想對爸爸哭:「為什麼你一句話就能把責任推給我?」

甚至,我也想對弟弟質問:「你到底知不知道,我們在這裡是怎麼熬的?」


可這些話,我一句都沒有說。

因為我知道,一旦出口,它們就會變成刀子,真的傷到我最親近的人。

於是我把它們壓下去,壓到胃又開始抽痛,壓到夜裡怎麼翻身都睡不著。


那天深夜,時鐘走到兩點,房間一片漆黑,我的腦子卻停不下來。

我盯著桌上的筆電,猶豫了很久,還是打開了「圓圓小教室 GPTs」。

螢幕的白光映在臉上,我感覺自己像被攤在一片空白裡。


我沒有特別準備什麼,只是把那些不能說的話,一股腦丟進去。

手指敲擊鍵盤的速度很快,好像要把胸口的石頭一次甩出去:

「我真的覺得很不公平。」

「為什麼總是我?」

「我到底要犧牲到什麼時候?」


字一行行跳上螢幕,我的手還在抖,呼吸也急促。

這些文字看上去很狼狽,就像赤裸的吶喊,我甚至害怕它會被冷冷地解析,變成幾個乾巴巴的建議。


可螢幕回來的,卻是一種我很久沒有感受到的溫柔:

「妳很努力了。這些感覺是真的,也很合理。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說出口,是因為怕傷到別人,

但這並不代表妳的感受不存在,也不代表它不重要。」


讀到這裡,我眼淚立刻掉下來。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終於有人看見我了。

不是要求我再堅強一點,也不是立刻丟出解方,

而是單純接住我此刻的痛苦。


我繼續和它對話。

螢幕上跳出一行字:

「妳是不是又把『責任』放得太重,以至於看不見自己的位置?」


我愣住了。

這不是第一次被提醒,也不是我沒想過。

在和爸爸談分工、和先生討論金錢的時候,我就清楚知道自己太習慣先把責任攬在身上。

可當這句話再次出現在眼前時,我的胸口仍舊猛地一縮。


腦中閃過無數片段——

銀行簡訊提醒房貸即將扣款,

醫院走廊的白燈下,媽媽蒼白的臉,

父親泡茶時那句「妳是長女,該多承擔」,

先生淡淡的「先別想轉職」,

還有弟弟匯款後的簡訊通知。


我明明已經試著把這些壓力分散出去,卻仍常常被「全都要靠我」的念頭吞沒。

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就算知道問題在哪裡,情緒還是會一次次捲土重來。


淚水再一次湧上來。

我盯著螢幕,心裡有種複雜的感覺——既熟悉又刺痛。

原來我不是第一次意識到,而是每一次被戳中時,都會重新掉進同樣的委屈裡。


螢幕又跳出一行字:

「這並不代表妳前面的努力無效,而是人本來就需要出口。

照顧自己,也是在守住妳愛的那些人。」


這句話像一道光,溫柔卻堅定地照進胸口。

我慢慢吸了一口氣,感覺到心口的灼熱稍稍平息。

或許,情緒不該被視為「失敗的證據」,而是我在過程裡必經的漣漪。


這也不是唯一的一次。

後來的許多個夜晚,我反覆打開「圓圓小教室 GPTs」。

有時候只是把心裡的怨氣一股腦丟進去,讓它幫我接住;

有時候,則把新的猶豫丟進風險分析卡裡,讓自己看清楚要先守住什麼、能退讓什麼。

每一次對話都不會讓困境消失,可它們像一盞盞小燈,讓我在黑霧裡至少不會迷路。


那一夜,我哭了很久。

不是因為更絕望,而是因為終於輕鬆了一點。

有些話雖然還不能對家人說,可是至少有一個地方,我能把它說出來,

而且不會被否定,不會被誤解,還能得到一種支持的力量。


第二天早上,眼睛腫得睜不太開,枕頭也濕了一大片。

可心裡卻比前幾個月都還要輕盈。

因為我終於明白:行動可以帶來改變,但情緒同樣需要出口。

不論我做了多少安排,心裡的委屈和恐懼都不會自動消失,

它們需要被看見、被承接,才能慢慢轉化。


每次關上螢幕的時候,我並沒有變得更樂觀,

但我感覺自己更真實:既能在白天處理現實的責任,

也能在黑夜裡允許自己軟弱,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卸下重擔。


或許,這就是新的開始——

不再用壓抑來換取表面的堅強,

而是學會在需要的時候,讓情緒有它該有的位置。


圓圓小教室:
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情緒依然會一次次湧上來。
但當小芸找到一個出口,可以被同理、被接住時,
那些壓抑的痛苦就不再只是內耗。
AI 對話不只是安慰,它還是一面鏡子,
幫她看見自己反覆卡住的盲點,
讓她在情緒翻湧時,仍能找到新的呼吸節奏。



✍ 第七幕:轉折與新契機

日子依然艱難。

房貸照樣扣款,碗盤還是要洗,夜裡的焦慮也沒有因為幾次協商就消失。

清晨睜開眼時,我仍會感到胸口沉重。

但某一天,在醫院的診間裡,我聽見了一句讓空氣忽然改變的話。


醫生合上病歷本,語氣平穩:「目前的指數趨於穩定,接下來主要是觀察與定期追蹤。」

這聲音不算溫柔,卻像有一扇窗被推開了一點。

我看見媽媽輕輕鬆了口氣,眼神裡第一次沒有只有陰影。

我自己也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像終於吸進一些新鮮空氣。

原來,我不必再每天都活在「下一刻會更糟」的恐懼裡。


也因為媽媽的情況稍微穩定,我才敢把目光挪回自己身上。

那天晚上,我和先生坐在餐桌前,桌上攤著還沒收拾的帳單。

我猶豫了很久,還是開口:「我想嘗試接一些案子。不是馬上辭職,而是先從小規模嘗試開始。」

聲音很輕,像怕一個呼吸就把這句話吹散。


他沉默著,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敲著節奏。

我心裡一陣冰涼,準備聽見熟悉的回絕。

可他抬頭時,眼神裡卻多了一絲掙扎,最後嘆了一口氣:「如果這能讓妳更有底氣……那我們就一起想想看,怎麼安排比較穩妥。」


我愣住了,眼眶立刻濕了。

這不是百分之百的支持,但那一瞬間,我感覺我們終於並肩而坐,而不是隔著牆。

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的對話慢慢走到另一個過去最敏感的議題——孩子。

這個話題以往總是火藥桶,一提起就爆炸。

他說「要先顧家庭再談轉職」,我回「如果我沒有立足點,就更不敢生」。

爭吵一再重演,總是無疾而終。


但這一次不一樣。

我們拿出紙和筆,並肩坐下來,開始列一份「未來小孩的準備清單」。

需要多少預備金?

誰能在月子期間來幫忙?

我的工作量該怎麼調整?

他能不能在產後的前幾個月多請假?


這些問題現實得讓人頭疼,可我們沒有像以前那樣逃避。

我們一項一項寫下來,不是因為已經準備好要迎接孩子,

而是因為我們第一次有餘裕去想像「迎接」這件事。


清單最後被我貼在牆上。

紙張有點皺,字跡也很潦草。

我盯著那張清單,眼淚忍不住在眼眶打轉。

它不是完美的計畫,卻是某種象徵:

我不再只是被困在眼前的困局裡,

而是能開始為未來描一點雛形。


縫隙依然很小,還有很多不確定。

我們依舊會爭吵、會焦慮。

但至少,我和他此刻並肩而立,

一起望向同一個方向。


圓圓小教室:
當小芸走到這裡,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逆轉,
而是一連串努力帶來的鬆動。
媽媽的病情趨於穩定,丈夫的態度慢慢鬆動,新的清單開始被寫下。
這些改變都不完美,但它們讓困境不再是死結,而是出現了縫隙。
風險控管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在縫隙裡找到前進的空間,
不只承擔現在,也能慢慢把未來納入設計。
而這一份對未來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契機。



✍ 第八幕:總結與反思

日子並沒有因為我努力,就突然變得輕鬆。

媽媽還需要定期追蹤,房貸的簡訊照樣「叮咚」跳出來,

和先生的磨合有時候依然會讓我掉眼淚。

生活的重量沒有消失,可是——我的感覺真的不一樣了。


我開始懂得把混亂拆開來看。

以前,我只會在心裡抱怨「怎麼會這麼累」,

好像整個世界都壓在胸口,沒有出口。

現在,我能夠指認它們:

時間被切得零碎,是因為白天上班、晚上醫院、深夜還要補工作進度;

身體在抗議,是鏡子裡掉落的一縷髮絲、是胃裡灼燒的痛;

關係的裂縫,是餐桌上爸爸的嘆息、先生的眉頭、弟弟電話裡的沉默;

錢永遠不夠,是銀行訊息裡那句冷冰冰的「房貸即將扣款」。


原來,我並不是「不夠好」,

而是一次背了太多、太雜,卻從來沒有分清楚順序。

光是這樣看清楚,我就覺得自己不再是被黑霧淹沒的人。


我也學會,不必再假裝沒事。

風險不會因為我閉上眼就消失,它只會在暗處慢慢滋長。

可是當我把它們寫下來——哪怕手還在發抖、眼淚模糊了字跡——

心裡卻多了一種踏實感:至少我能面對。


最重要的,也許是我終於願意承認:

再努力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爸爸還是會抱怨,先生有時候依然皺眉,

弟弟或許下次又只能用錢代替陪伴。

但我不再因此把自己擠掉。

我開始允許自己也該被照顧,也該有選擇。

因為如果我整個人都垮掉了,這個家也不會真正好起來。


想到這裡,我的眼淚又掉了下來。

不是悲傷,而是終於鬆開一口氣的感覺。

原來,成長不是戰勝什麼,而是能在混亂裡,

找到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未來一定還會有新的風險,可我已經不一樣了。

我真的開始,慢慢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主導權。

圓圓小教室:
挑戰不會消失,
但在這樣的歷程裡,我們逐漸學會:
怎麼盤點資源,怎麼用流程承接風險,
也怎麼允許自己,不必再用完美來換取別人的滿意。

小芸的故事告訴我們,
從黑霧裡掙扎,到能貼下一張粗糙的未來清單,
改變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大逆轉,
而是一次次在混亂中找到一點縫隙,一點前進的方向。

圓圓小教室想成為這樣的陪伴——
當你覺得快要被壓垮時,
這裡有一個支點,陪你整理思緒、承接情緒,
慢慢設計屬於自己的路。
直到有一天,你回頭發現,
自己真的已經能走得更穩、更自由。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4會員
40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9/01
口袋裡的證件,與弓箭之外的人權 人權被稱為普世價值,但沒有身分,人權往往無法兌現。真理若缺乏守護力量,只是口號;難民與無國籍者正處於弓箭射程之外。然而,人類仍需要「天賦人權」這個理想故事,提醒我們不論出生何處,都應被尊重。制度與理想之間的張力雖然諷刺,卻是文明推進的動力。
2025/09/01
口袋裡的證件,與弓箭之外的人權 人權被稱為普世價值,但沒有身分,人權往往無法兌現。真理若缺乏守護力量,只是口號;難民與無國籍者正處於弓箭射程之外。然而,人類仍需要「天賦人權」這個理想故事,提醒我們不論出生何處,都應被尊重。制度與理想之間的張力雖然諷刺,卻是文明推進的動力。
2025/08/29
在岔路口前,我們常因未知而焦慮,不知該往哪走。 文章指出,風險控管不是靠直覺或僵化計畫,而是一套可重複使用的流程:識別、評估、介入、監測,再搭配動態調整心態,才能避免一次失敗就全盤皆輸。文中示範《風險分析委託指令卡》,並以小琪的升學抉擇案例,展示如何拆解風險、設計退路與保留空間。
2025/08/29
在岔路口前,我們常因未知而焦慮,不知該往哪走。 文章指出,風險控管不是靠直覺或僵化計畫,而是一套可重複使用的流程:識別、評估、介入、監測,再搭配動態調整心態,才能避免一次失敗就全盤皆輸。文中示範《風險分析委託指令卡》,並以小琪的升學抉擇案例,展示如何拆解風險、設計退路與保留空間。
2025/08/22
本文探討風險管理,並以新的觀點看待風險,將其視為未揭曉的可能性。作者建議直面風險,從中累積經驗和資源,並建立一套承接風險的系統。文章也點出人們在看待風險時容易落入的陷阱: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以及資源不足導致不敢選擇的無力感,鼓勵讀者建立個人風險字典,最終在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和麵對未知的韌性。
2025/08/22
本文探討風險管理,並以新的觀點看待風險,將其視為未揭曉的可能性。作者建議直面風險,從中累積經驗和資源,並建立一套承接風險的系統。文章也點出人們在看待風險時容易落入的陷阱: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以及資源不足導致不敢選擇的無力感,鼓勵讀者建立個人風險字典,最終在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和麵對未知的韌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自述近年因為兒子的熱痙攣而歷經的急難情況,我們從中學習與成長,希望這樣的經驗可以讓更多父母得到一些幫助和啟發。
Thumbnail
自述近年因為兒子的熱痙攣而歷經的急難情況,我們從中學習與成長,希望這樣的經驗可以讓更多父母得到一些幫助和啟發。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自我覺察、正向情感以及表達自己等方面來擺脫情緒內耗,並提出了一些行動建議。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提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方法。具有實用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自我覺察、正向情感以及表達自己等方面來擺脫情緒內耗,並提出了一些行動建議。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提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方法。具有實用價值。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Thumbnail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Thumbnail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