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經營 『自媒體』 之前,有一個問題必須先釐清:
👉 你經營 『自媒體』 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一直發文,總有一天會爆紅。」
但事實是,沒有方向的努力,只會讓你更快陷入倦怠。
真正能長期經營的創作者,背後都有一套品牌邏輯與創業心態。
1. 個人品牌的底層邏輯
1)從「人設」到「信任感」
- IG 上的每一個帳號,都是一個「品牌」。
- 你的追蹤者不是在追蹤帳號,而是在追蹤一個清晰的人設與可被信任的價值。
- 簡單來說: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
例子:
- 健身教練 → 不只是「健身」,而是「幫助忙碌上班族在 30 分鐘內有效燃脂」。
- 旅行創作者 → 不只是「旅遊分享」,而是「教你用最低預算也能走遍世界」。
品牌核心 = 人設定位 × 受眾需求 × 長期一致性。
(2)流量不是目的,而是副產品
- 很多人把「粉絲數」當作唯一目標,但粉絲本身不能變現。
- 真正的價值是:你能不能用內容持續解決受眾的問題。
- 當你的內容帶來解決方案,流量自然會跟著來。
👉 流量只是副產品,價值才是本體。
(3)演算法只是放大器
- IG 的演算法本質上不是「敵人」,而是「助力」。
- 它只會幫助那些能夠留住觀眾的內容。
- 換句話說:你的內容吸引人 → 平台放大 → 更多人看見。
所以,與其抱怨演算法,不如去思考:
- 你的開場是否足夠吸睛?
- 你的內容是否能引起互動?
- 觀眾是否願意因為你的分享停留更久?
2. 創業心態:把 IG 當作一門事業
如果你只是把 IG 當作興趣,經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很正常的。
但若你真的想靠 IG 創造收入,就必須用「創業者」的心態來看待它。
(1)目標清晰
- 每一篇內容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流量、互動、轉換或留存。
- 內容沒有目的,就等於廣告沒有文案,只是浪費時間。
(2)長期視角
- 品牌經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 不要期待一支影片就能改變人生,而是要期待一年後,你的帳號能不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資產。
(3)持續學習與優化
創業者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而是會檢討、迭代、優化。
- IG 經營也是如此:測試 → 分析 → 優化 → 再測試。
- 久而久之,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爆款公式」。
3. 行動檢核清單
在開始打造 IG 個人品牌之前,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別人會怎麼形容我的品牌?(三個關鍵字)
✅ 我能為受眾解決什麼具體問題?
✅ 我發文的主要目的,是流量 / 互動 / 轉換 / 留存?
✅ 我願意花多久時間去經營?(短期興趣還是長期事業?)
只有當這些問題有了清楚答案,你的內容才會真正「有方向」。
AI工具指令
{你是一個___自媒體上的受眾,你會想透過[你的專業]的頻道幫你解決[具體問題]。}
{我是一個[你的專業],請根據___自媒體上的大多數用戶常見問題,問我。}
(如果你真的沒有方向,就讓AI來問你問題。
✨ 結語
IG 不只是發照片、上傳影片的平台,它是一個「讓你被看見」的舞台。
而要在這個舞台上被記住,你需要的不只是流量,而是品牌邏輯 + 創業心態。
這就是第一章想帶給你的核心:
👉 把 IG 當作一門事業經營,當你建立了清晰的定位、價值與心態,所有後續的行銷與變現,才有可能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