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伊級戰艦的外觀設計
近江號(IJN Ōmi )是日本帝國海軍計畫於1920年代建造的四艘紀伊級快速戰艦的四號艦。在美國於1919年宣布一項大規模海軍建造計畫後,這艘戰艦目的在增強日本由八艘戰艦和八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八八艦隊」。然而,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後,紀伊級艦艇的建造工作被暫停,全部建造皆取消。
▪︎船艦數據
排水量:42600噸(標準),48500噸(滿載) 長:250米 寬:30.8米 吃水:9.7米 動力:水管鍋爐,渦輪蒸氣發動機,4座4軸推進 功率:131200匹(97800千瓦) 航速:29.75節(55.1公里/小時) 續航力:以14節(26公里/小時)航行時為8000海里(15,000公里) 武器:5 × 410毫米45倍徑雙聯裝艦砲、16 ×140毫米單裝艦炮、4 ×120毫米單裝防空砲、8 ×61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水線裝甲帶 292毫米,甲板 120毫米,炮座 229~280毫米,司令塔 356毫米

碧藍航線 近江
|設計和背景
到1918年,海軍已獲準組建一支由八艘戰艦和六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八六」艦隊,所有艦艇的服役時間均不滿八年。然而,訂購四艘大型戰艦(長門級和土佐級各兩艘)和四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當時日本約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預算用於海軍。儘管如此,在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1919年宣布重啟1916年增建十艘戰艦和六艘戰列巡洋艦的計劃後,日本海軍於1920年獲得了「八八八」計劃的批准,日本的回應是計畫建造八艘紀伊級和十三號的快速戰艦。 紀伊級由平賀弓大佐設計,主要基於前身天城級戰列巡洋艦,而天城級又基於裝甲較弱的土佐級設計。紀伊級與天城級之間唯一的主要差異在於速度與裝甲,天城級速度較快,而紀伊級的裝甲帶較厚。儘管如此,日本人仍將紀伊級歸類為「快速戰艦」,因為他們決定取消「戰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的區別。
碧藍航線 近江 時裝
|艦體描述
近江號垂線長度234.9公尺(770英尺8英吋),全長250.1公尺(820英尺6英吋),艦寬30.8公尺(101呎1吋),吃水9.7公尺(31呎10吋),該艦的正常排水量為42600公噸。 該級艦計畫配備四台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每台驅動一根螺旋槳軸。這些蒸汽渦輪機的設計總功率為131200軸馬力(97800 千瓦),使用19台「坎彭」式燃油水管鍋爐提供的蒸汽,最高時速可達29.75節(55.10公里/小時;34.24英里/小時)。 近江號的主要武器是十門45倍徑 41 公分(16.1吋)火砲,分佈在五座雙聯裝砲塔中,兩座位於艦艏前部,三座位於艦艏後部。這種火砲可以發射1000公斤(2200磅)重的砲彈。副砲組由 16 門單裝50倍徑14 公分(5.5 吋)火砲組成,安裝在艦艏的砲廓內。這些手排火砲在 +35° 仰角時最大射程為19750公尺(21600碼),射速高達每分鐘 10 發。近江號防空武器包括四門單裝45倍徑 12 公分(4.7吋)十年式 防空砲,安裝在單一煙囪周圍。每門防空砲的最大仰角為 +75°,最大射速為每分鐘 10-11 發。它們可發射20.41公斤(45.0磅)的砲彈,最大高度為10000公尺(32808英尺)。近江號也配備了八具 61 公分(24吋)水上魚雷發射管,每側舷側各四具。 該艦將受到292毫米(11.5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的保護,該裝甲帶頂部向外傾斜15°,以增強其在近距離的抗穿透能力。此裝甲帶的設計能夠抵禦12000至20000公尺(13000至22000碼)距離的16吋(410公厘)砲彈。主砲塔和砲座的裝甲厚度將在229至280毫米(9.0至11.0英吋)之間,司令塔的裝甲厚度將達到356毫米(14英吋)。甲板厚度將達到120毫米。近江號的防魚雷艙壁厚 75 毫米(3英寸),頂部與主甲板下方 38 毫米(1.5英寸)厚的防碎片甲板相連。
|建造
1921年10月12日訂購了紀伊級兩艘艦,同年晚些時候又訂購了兩艘。紀伊號被分配給吳海軍工廠,預計1923年11月完工,尾張號被分配給橫須賀海軍工廠,預計9月完工。另外兩艘未命名的艦,11號和12號(預定艦名:近江),分別分配給神戶的川崎和長崎的三菱。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禁止建造所有超過36000噸的戰艦,這兩艘艦的龍骨鋪設於2月5日停止,11號及12號(近江)於1923年11月19日正式取消。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