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疑惑王昭君為何被稱為明妃、漢明妃,明明王昭君在漢朝沒有封號。杜甫名詩《詠懷古蹟》之三「生長明妃尚有村」,杜甫學識淵博,總不會搞錯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同情王昭君為了國家利益,被迫與匈奴和親,遠嫁胡地,終身未能返回故鄉。後代有些詩詞化用部分詩句,杜甫此詩可說是大家共同的祖師爺爺。
杜詩以結構嚴謹、用典精熟、鍛句鍊字著稱,相對難讀,但值得學習。好在《詠懷古蹟》之三不算太難,只要略知王昭君故事,無須註釋亦能大致了解詩句。「環珮空歸月夜魂」,將昭君無法還鄉的遺憾,想像為環珮化為魂魄月夜歸來,淒美浪漫。而「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成為昭君懷抱琵琶出塞的形象來源之一,不過依據後人考證,昭君出嫁為匈奴閼氏(皇后),身分尊貴,應由陪嫁樂隊演奏樂曲娛賓,不太可能親自彈奏。且漢代琵琶可能並非後人熟悉的琵琶,或為同名異物。可是昭君懷抱琵琶,彈奏哀怨樂曲,楚楚可憐的形象於歷代廣受觀迎。創作與史實未必相符並非大問題,世人別太在意。後來才知明妃的由來是古代避諱所致。避諱對現代人相當陌生,在古代卻是常識。簡單說臣子、兒女,若語言文字使用君王、尊長之名,即為大不敬,避諱是常見且必須的禮貌。魏晉為了避司馬昭之諱,將昭君改稱明君,後來又變成明妃。可見詩作使用明妃,並非杜甫搞錯,而是沿用前人用語。
避諱在魏晉年間相當複雜,爭議不少,我不懂,然而後來逐漸減化。不過即使到了唐代,仍時有糾紛,比如詩人李賀參加科舉,但由於其父名為晉肅,音近進士,李賀就被時人痛斥未避諱,韓愈愛惜李賀才華,為了維護李賀,寫下《諱辯》,力證李賀參加科舉一事並無不當,然而李賀已被流言所傷。古代避諱有時是排除異己、傷害他人的工具。
《紅樓夢》第二回,教導林黛玉讀書的賈雨村,與友人冷子興閒聊賈府點滴,冷提及林黛玉之母為賈敏,「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看來賈雨村不知林黛玉之母名為賈敏。女性名字尊貴,親近之人才曉得,西席不知東主夫人名字不足為奇。
清代皇子之名多用僻字,便是為了日後一旦登基,減少避諱的不便,算是皇家對民間的一點體貼。
避諱是封建社會常識,如今詩文已無類似規範。然而閱讀傳統詩文,仍須略知一二,以便更能理解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