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下的家園・義勇與風骨的百年史詩
本篇承《史記》紀傳體,分卷書寫徐氏家族四位關鍵人物的生平事蹟。他們分別代表了家族在不同時期的精神與轉折。
卷一・徐子千列傳
🌊 開基奠基 — 渡海始祖,奠定家族「義」與「勇」的基石
徐子千者,廣東陸豐縣南ㄚ祠人也,為廣東渡海來台東海堂徐氏第十世孫。天賦異稟,武藝超群,為人行俠仗義,鄉里稱頌。
時值乾隆朝,清廷嚴禁民間結社,漢人多入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號。子千公以德望與武功,被推為惠州府分舵香主。
清廷搜捕日急,公決意東渡。臨行誓曰:「寧為海上亡魂,不為清國奴隸!」
遂率眾乘「草蓆船」入黑水溝(台灣海峽),遇颶風,死傷十之七八,餘眾漂泊至台灣新豐 紅毛港,始墾荒拓業。其衣冠塚留於新豐,以示不忘開基之地。
太史 Manus 曰:子千公懷匡復之志,冒九死一生之險,為家族開闢新土。雖其志業未成,然播下之種,已深植於台灣之土。
卷二・徐熙耀列傳
⚔️ 保鄉抉擇 — 在「反清」與「護民」間做出艱難抉擇的武備領袖
徐熙耀者,東海徐氏十三世祖,雲文公之次子也。承祖上武風,精岳家槍法,莊丁五百,威名遠播。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舉義。熙耀公初欲響應,然爽文軍紀廢弛,沿途燒殺,客庄受害尤慘。熙耀公慟曰:「此為義師耶?抑或盜匪耶?」
最終,為保鄉里,毅然決裂,率義軍「扶清平亂」。一戰於三百六坑,大破爽文軍。事後敕封「軍功五品」,然公以此為恥,終身不仕。
亂平之後,族群猜忌加深,徐氏莊園遭焚。子孫徐九龍、九乾南遷苗栗后庄。
太史 Manus 曰:熙耀公之抉擇,非變節,乃兩害相權。其功在保鄉,其悲在失志,其憾在族群裂痕。然其以蒼生為念,足令後人深思。
卷三・徐琳盛列傳
🇹🇼 民族氣節 — 乙未國殤中,挺身而出、為國赴難的悲劇英雄
徐琳盛者,東海徐氏十六世祖。其人文武兼備,道光年間,械鬥頻仍,被推為「中港堡總理」,以公正處事,調和閩客,鄉里安寧。
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台予日。琳盛公散盡家財,號召十八庄義軍,於尖筆山設伏。首戰斬獲,然日軍重兵三面合圍,義軍刀槍棍棒敵不得鐵炮,終致敗亡。被俘義士,盡遭屠戮。公憤慟成疾,翌年卒。其子石仁亦悲憤隨父而逝。
太史 Manus 曰:琳盛公由「和眾」至「衛國」,一生擔當,死於國殤。尖筆山雖敗猶榮,其民族氣節驚天地、泣鬼神。其死,非戰之罪,乃國運之悲。
卷四・徐早榮列傳
📚 風骨傳家 — 目睹巨變,棄武從文,以清白守護家族的精神守護者
徐早榮者,東海徐氏十八世祖,琳盛公之孫也。年二十二中秀才,本應前途無量,然家族連遭巨變——伯父徐石華被誣處死,祖父與父親一年內相繼憂逝。
痛定思痛,早榮公決意「棄武從文」。日治後,拒絕「紳士牌」,戲言「要牌,給我鴉片牌亦可!」反被迫染癮,家境困頓。然其志不改,設塾授徒,清貧而守風骨。
為免家族因抗日舊事受禍,他智獻《武穆全書》予日警森本氏,最終銷毀「總理檔案」,保全徐氏血脈。
太史 Manus 曰:早榮公「狂」以蔑視不公,「狷」以潔身自好。以文傳家,以骨守魂,雖無戰功,卻在至暗時刻守住了「世世清白」。此為徐氏轉折之樞紐人物。
📖 結語:徐子千
開基,熙耀公
保鄉,琳盛公
殉國,早榮公
守文。四人各處時代之險,皆以不同方式守護家族與信念。他們的精神,如海潮般一波接一波,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