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客家渡臺與過番】010 閩西龍岩永定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吳承順像)

(吳承順像)

《閩粵客家吳氏始祖》 

《永定吳氏宗譜》與《中國吳氏通書》均載:〈吳承順入閩開基〉永定縣吳氏大多是江南吳氏始祖吳宣之孫吳宥的後裔。吳宥,號承順,宋進士,敕贈文林郎,誥封中憲大夫,吏部侍郎,生於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原居江西建昌南豐嘉禾驛梓口李寧莊,因宋仁宗天聖五年丁卯(1027)八月初二日火焚宅院,乃遷祝家山析山塘。時遭不靖,又遷居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後移龍岩開基。為吳氏入閩始祖,也是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吳鑫輝,2009,49〕、〔吳健琴,2001,417〕。吳承順妣鄒氏、彭氏,生子四:長吳坎一、次吳坤二、三吳震三、四吳巽四。

raw-image

中原漢人受五胡亂華與黃巢之亂影響促成第一次(317-879)與第二次(880-1126)南遷後,來到贛南、閩西、粵東北三角地帶,遠至循、惠、韶等地,近則向福建寧化、長汀、上杭、永定等地遷徙〔羅香林,2018,49〕,尤以寧化石壁為眾。

raw-image

黃巢流動型行軍作戰,於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率軍渡長江入江西一舉攻陷虔、吉、饒、信等武夷山西麓各州郡縣。由寧化石壁入閩隘嶺險阻不便流動行軍,遂折還虔州(贛縣)引兵北上達宣州(宣城),移師浙江自衢州南下建州(建甌),沿仙霞嶺劈山開道七百里入閩,攻進福州。寧化石壁地區遂成躲避黄巢兵亂遷居閩西的一片樂土。

raw-image
raw-image

從人口來看:據《寧化縣誌》:唐肅宗上元年間(760-761)汀州5,330戶15,995口,時汀州領寧化長汀二縣,寧化得其半約8,000人;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汀州主客81,456戶,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主客208,570戶453,231口,時汀州已開六縣,寧化當得六分之一約75,000人;南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1258) 主客223,432戶534,890口,寧化得六分之一約90,000人〔李世熊,〈卷三戶口志上〉,1869,48-9〕。從唐中期(760)至南宋中期(1200),寧化人口增加十倍。

raw-image

客家話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寧化石壁講漢語的客家先民與講苗瑶語系的畲瑶族人相交往,而初步形成客家語言。爾後,從贛南閩西移居到粤東的客家先民又與在那裡的畲瑶族人雜居交往,通婚融合,客家話便最終定型。羅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書〈中華民族中客家的遷移和系統〉一節「南宋客家各氏遷移表」:從起程地點看……在閩西起程的有11個姓氏,其中寫明在福建寧化起程的有:邱、鄧、劉、巫、張、溫、吳、羅等8個姓氏〔羅香林,2018,252-5〕。他們從宋初到宋哲宗時(960-1100,靖康之變前),居住在寧化縣過著太平安定生活約有140年。如果從宋徽宗欽宗之後到南宋末(1127-1271)才移居,在寧化更長達170-300年〔中國評論新聞網,2004〕。

(石城往石壁武夷山東南麓的站嶺隘口)

(石城往石壁武夷山東南麓的站嶺隘口)

吳承順為閩粵客家始祖,但吳宥與吳承順是否同為一人有不同看法與爭論。首先,遷居寧化縣石壁村再移龍岩開基是同一人所為的可能性低,從天成三年出生到天聖五年吳宥已經99歲,百歲之後又從南豐到寧化,翻越江西與福建交界武夷山脈東南麓的「站嶺隘口」,幾年之後又遷移龍岩成為「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作為客家民系形成的「客家祖地」,寧化石壁不是一個速成的過渡,如果吳宥是吳承順只在寧化石壁短暫停留,在寧化形成客家民系的140年就直接消失了,由此判斷到龍岩開基的是吳承順但不是吳宥。

raw-image

民國《永定縣誌》載:吳氏於元則有博羅縣尹吳吉甫墓在豐田蓮塘崗〔徐元龍,〈卷七名勝〉,1949,12〕。《永定箭灘吳璘墓碑記》亦銘:……肇自祖諱吉甫,以人材仕元,知廣東惠州府歸善尹,有政績傳於世,卒於官〔天下吳氏網,2018〕。都說明吳吉甫是元朝人。元朝起於1271年,即便吳吉甫生於南宋(1127-1279)中期也是1200年之後;吳宥生於後唐天成三年(928),272年間不可能只傳吳宥→吳坤二→吳吉甫兩代三世。

raw-image

如今,吳宥與吳承順之世系,有多種版本:

宥公字承順:宣>綸>宥=承順>坤二>吉甫,為目前多數譜系採認之版本。

宥公父子關係:《瀏陽縣祠吳氏族譜》等記載:宣>綸>宥>承順>坤二>吉甫〔〈卷一第一圖宣公世系〉,1874,1〕。

raw-image

宥公三代關係:《贛縣吳氏三修族譜》、《石溪吳氏重修族譜》均記載:宣>綸>宥>胡陞>承順>坤二>吉甫〔吳從周,〈吊線總圖〉,1879,6-7〕、〔吳鼎升,〈延陵郡源流表圖〉,1911,1-2〕。

經公多代關係:《衢州延陵吳氏宗譜》與《上饒吳氏宗譜》:宣>經>仁>亹>端(旺)>高>待問>文勝>利賓>思齊>堂>源>承順>坤二>吉甫〔吳大詩,〈卷之二系圖〉,1947,1-2〕、〔吳吉清,〈卷之二源流世系總圖〉,1994,31、65-6、69、77、130〕。

其它:《宰下吳氏三修族譜》:宣>綸>寶公派下〔吳吉銀,〈源流世傳〉,1994,8-10〕。

raw-image

〈承順公墓葬〉

吳承順遷龍岩是閩粵客家吳氏始祖,葬於龍岩州石牌前筆架山下,與妣鄒氏彭氏合墓;萬曆年間,石坑文瓊>景洪(移居雁石)>(次子)見山>殷我>聚四>觀祿字文會,在龍岩削髮為僧更名文慧……耳聞承順公於石牌前筆架山下虎形,因興甫公譜未載承順公名,龍岩族人所以置之不問,泰甫吉甫二公譜雖詳載則因路遠綴祭,惟文慧自行到墳祭掃,又復因景洪傳下(三子)子章房回石坑,(長子)子哥房無傳,而文慧僧徒亦相繼失傳,人遂誤為和尚地〔《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卷首墳圖:入閩始祖承順公暨鄒彭婆太合葬墳圖〉,1926,106〕。

raw-image

吳承順公墓位於今龍岩市新羅區龍門街道朝前村往小池鎮方向319國道216公里688米處公路左側筆架山麓。民國三年(1914)由閩中、粵東、豫章裔孫眾議集資重建,復於1996年重修銘碑為記。〔《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卷首墳圖:重修墓記〉,1926,107〕、〔吳健琴,〈吳承順公墓重修碑記〉,2001,417〕。

raw-image

吳承順另有銀牌墓位於上杭县稔田镇祝田村:始祖承順公……以銀牌葬於上杭縣勝運里藍家渡官庄坪……吳姓及賴姓並別姓人等不得再葬及添葬新墳,吳姓所爭吳承順之墳原無骸骨只有銀牌……,舊墳准其祭掃〔《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卷首墳圖:官莊坪承順公墳圖〉,1926,108-9〕。

raw-image

〈大埔茶陽存著堂〉

大埔縣北城內大街學前宮左畔,座南向北,嘉慶年間建承順公宗祠,名曰「存著堂」〔《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卷首祠記〉,1926,78〕。「存著堂」位於大埔老縣城茶陽鎮漳河路11號,始建於明朝中期,原名永思堂,至清朝嘉慶三年(1798),由千七郎公18世壽昌、壽嵩兄弟與其父於學前街向鄰居購得屋宇數間,墊金拆除勷成祖祠重修為「存著堂」〔《茶陽千七公族譜》,筆者年代均不詳〕、〔《優酷》,2016〕,有〈今將存著堂合族立議付據字勒石以垂久遠〉碑記保存於祠內。

raw-image

由於多種原因「存著堂」年久失修,又因1973年特大洪水浸淹崩毀,變成上無天頂、四壁不全的家廟。「存著堂」現存面積200多平方米。2010年由茶陽部分宗賢集資建回大門,內設拜祭祖像、神壇、供桌等。

raw-image
raw-image

2012年「重修吳氏江南三世祖承順公家廟總祠「存著堂」籌委會」倡議在原有基礎上新建三層吳氏家廟,第一層按老族譜載,供奉承順公祖考妣神位及傳下五世祖考妣神位,公傳各地開基祖考妣神位;第二層展覽室;第三層會議廳。重建「存著堂」家廟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金黃色琉璃瓦天面。經過兩年六個月努力,「存著堂」承順公總祠於2016年1月12日圓滿竣工舉行重光慶典〔吳燕平,2014〕。


吳坤二像

吳坤二像


《吳坤二由龍岩遷居永定》

吳坤二,吳承順次子,生於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1003),敕贈文林郎,原任江西吉安永興主簿,後任禦史奉政大夫,由江西調福建漳州龍岩任職。永定吳氏屬渤海郡,遷閩祖吳坤二宋季筮仕(初為官)龍岩,後遷入永定〔張定雄,1994,123〕。初在武溪(撫市)營內肇基,系永定開基祖,入閩第二世。吳坤二娶王、彭氏,彭氏生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生三子:長吳泰甫,山東濟南知府;次吳興甫;三吳吉甫,廣東博羅知縣。吳坤二卒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享壽97歲,初葬永定,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移葬廣東大埔湖寮五虎山下〔吳健琴,2001,417〕。

raw-image

吳坤二妣彭婆隨三子吳吉甫仕博羅,歸葬經永邑西南古鎮遇雨偶停,雨止而棺所嶐然(名之曰天葬)……,後二百餘年歷弘治十三庚申(1500)一洩於九世孫澹庵(吳常鎮)之啟修……,越嘉靖二十二癸卯(1543)再洩於十世孫之介齋(吳璘),至天啟三年癸亥(1623)三洩於十三世孫茂松獻衷明佐明松……,皆永邑南門留畬箭灘裔孫……〔吳寅賓,1928,147~8〕。

raw-image

「後二百餘年歷弘治十三庚申(1500)一洩於九世孫澹庵之啟修」〔吳寅賓,1928,150〕,傳八九代歷經二百餘年,即彭婆歸葬約發生於1250年(南宋淳佑年間)前後,與《中國吳氏通書》所載,吳坤二「娶王、彭氏,(彭氏)生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十一日」〔吳健琴,2001,417〕,彭婆不可能210歲,至少有120年中斷銜接不上。吳坤二出生於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1003)傳九世就到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顯然也不符事實;由此推論,吳坤二出生年需往後推一百五十年(或中間缺了四五世)。

raw-image

〈大埔湖寮承坤堂〉

「承坤堂」始建於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裔孫千九郎為避元把(吳坤二)祖公骸骨從福建永定遷葬於大埔(海陽縣)湖寮五虎山麓,並在山下古城中村修建了小祠。是崇祀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吳承順、吳坤二唯一僅存的先祖祠堂,坐落廣東大埔縣湖寮鎮古城村……門前有999平方米大口魚塘〔吳健琴,2001,712〕。上杭《渤海吳氏宗譜》記載:大埔縣西(南)四十里湖寮,宣統己酉(1909)建(重修)乾山兼戌承坤堂,上下大廳左右廂房門外陽坪兩畔建造橫屋……,安奉始祖考承順公妣鄒彭陳黃太婆遞傳至五世祖分房考妣個專座……〔《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卷首祠記〉,1926,78〕。「承坤堂」位於大埔大道南側財政路上,1999年經大埔縣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raw-image

吳坤二於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葬於廣東省大埔縣湖寮五虎山麓,1962年興建大埔縣政府祖墓被遷,因種種原因致久失理祀。「承坤堂」理事會於2007年11月27日召開全體理事會議,決定重修坤二公暨彭王婆太墓,定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新村雪坪(原五四郎公屋址上方五四郎公墓右邊橫向30米),墓穴定向坐東向西,2011年農曆9月19日舉行隆重竣工慶典。


raw-image


《博羅(歸善)縣尉吳吉甫》

吳吉甫,吳坤二之三子,居閩省永定,宋進士,為廣東博羅縣令忠信廉明邑民戴之,載博羅縣誌,敕授林文郎……葬福建永定扶來圩豐田里蓮塘崗繡針落槽形。前文提到《永定縣誌》載:吳氏於元則有博羅縣尹吳吉甫墓在豐田蓮塘崗。古墓碑文,右:大清雍正八年庚戌歲仲冬月吉旦興宗戶萬興戶立,正中:宋文林郎廣東博羅知縣吉甫吳公之墓,左:永興戶祚昌戶眾房裔孫重修。1998年興建梅坎鐵路,吳吉甫墓在遷建之列,同年農曆9月6日掘請移墳,次日吉日遷葬於湖雷鎮石坑村前頭崗。

raw-image

吳吉甫妣林氏福娘,生二子,長吳五四郎、次吳五五郎,林妣卒葬大埔縣長治藍樹窯狗社坪,戌山辰向,落地龜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閏五月初四午時重修分金,九大房永遠昌盛。惟有墳地左坪被鄰姓建築圍牆有礙觀瞻。次年邀請各戶題銀向鄒姓拆圍牆地基數丈,即立池界石無異,裔孫吳見龍買墓前圍地數丈。「承坤堂」理事會於2007年重修吉甫公林婆太、五四郎公張婆太等祖墳。


raw-image


《龍岩永定承坤吉三世》

吳承順由寧化石壁移龍岩開基在龍岩永定傳承吳承順吳坤二(吳坎一、吳震三、吳巽四)、吳吉甫(吳泰甫、吳興甫)三代,至吳五四郎從永定羣萃洲箭灘徙廣東大埔灤州新村。

raw-image

《吳氏族譜溯源記》載:澹庵公啟修彭婆坟弘治十三庚申為九世孫歷年二百,……弘治十七甲子去庚申五年耳……相去代數八九所爭無幾,弘治甲子明朝已開一百三十七年,合元八十八年(應為九十八年,1271-1368)共二百二十五年矣,以八九世計之當二百餘之間,彭婆墓葬宋無疑,人名以郎號俗起於元,五四郎為元人亦無疑者〔吳寅賓,1928,150〕。

raw-image

〈宥公以下缺代考辯〉

原較為廣泛的出生年記載為:

吳承順,即吳宥,生於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

吳坤二,生於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1003);

吳吉甫,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

吳五四郎,生於南宋高祖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

按此推算吳吉甫至宋末超過190歲,與《永定縣誌》所載「吳氏於元則有博羅縣尹吳吉甫墓」,及《永定箭灘吳璘墓碑記》載「肇自祖諱吉甫,以人材仕元,知廣東惠州府歸善尹」完全不符。而吳五四郎至宋末元初也超過130歲,推斷仍為宋朝人,與《吳氏族譜溯源記》所載「五四郎為元人無疑」也有所出入。

raw-image

前面討論吳坤二妣彭婆天葬時,推論吳坤二出生年需往後推一百五十年;因而吳吉甫與吳五四郎也比照後推一百五十年,吳五四郎出生年將來到1300年前後,至吳楓授生於明永樂十九年辛丑(1421),吳五四郎→吳千七郎→吳志廣郎→吳孔孫→吳楓授,傳四代五世尚屬合理範圍,也就是在討論〈千七郎與十七郎〉中的三三郎→五二郎→七九郎→十七郎四代不存在。缺世問題因而上移至吳宥(928)與吳坤二(1150前後)之間,相隔220年應傳七八代,亦即吳宥→吳承順→吳坤二僅傳兩代三世,缺了五六世。

raw-image

《吳氏族譜溯源記》、江西四邑《吳氏重修族譜》、及永定奧杳《吳姓氏族譜系傳校正立敘簿》之生年記載,與後推一百五十年後較為吻合,似可參考:

吳承順,南宋高宗紹興元年辛亥(1131)〔吳寅賓,1928,142〕、〔永定奧杳,1971,29〕,符合在南宋中期自寧化石壁遷出的客家民系形成;

吳坤二,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吳寅賓,1928,147〕、〔永定奧杳,1971,29〕、〔吳學棻,1917,2〕;

吳吉甫,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吳學棻,1917,3〕、〔永定奧杳,1971,29〕,卒年記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似不合理,應為生於宋卒於元(元始於1271),未悖《吳璘墓碑記》仕元,及《永定縣誌》元墓之記載;

吳五四郎,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吳學棻,1917,21〕、〔永定奧杳,1971,30〕,成年即已進入元朝,確認「五四郎為元人無疑」之說。

承坤吉三世及吳五四郎,正是由寧化石壁遷出,經龍岩、永定、大埔,吳楓授再到海豐葫蘆輋(1497)的客家第三次(1127-1644)遷移時期。

(龍岩石牌前吳承順墓)

(龍岩石牌前吳承順墓)

參考書目:

1. 李世熊,《寧化縣誌》,1869。

2. 《瀏陽縣祠吳氏族譜》,1874。

3.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2018。

4. 《上杭渤海吳氏宗譜》,1926。

5. 《天下吳氏網》〈箭灘介齋公墓〉,2018。 http://www.tianxiawushi.com/plus/view.php?aid=2495

6. 吳從周,《贛縣吳氏三修族譜》,1879。

7. 吳大詩,《衢州延陵吳氏宗譜》,1947。

8. 吳鼎升,《石溪吳氏重修族譜》,1911。

9. 吳吉清,《上饒吳氏宗譜》,1994。

10. 吳吉銀,《宰下吳氏三修族譜》,1888。

11. 吳健琴,《中國吳氏通書》,2001。

12. 吳鑫輝,《永定吳氏宗譜》,2009。

13. 吳學棻,江西興泰瑞于四邑《吳氏重修族譜》,〈宣公位下世系〉,1917。

14. 吳燕平,《華夏吳氏網》〈關於重修吳氏江南三世祖承順公總祠「存著堂」公告(第壹號)〉,2014。 http://www.worldwu.com/news/20140328/19867.html

15. 吳寅賓,《吳氏族譜溯源記》,1928。

16. 徐元龍,民國《永定縣誌》,1949。

17. 永定奧杳,《吳姓氏族譜系傳校正立敘簿》,1971。

18. 《優酷》,〈廣東梅州大埔茶陽承順公總祠重光慶典〉,2016。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5NDAzMzgwMA==.html?playMode=pugv&frommaciku=1

19. 張定雄,《永定縣誌》,永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94。

20. 《中國評論新聞網》〈寧化石壁與客家遷徙運動〉,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4。 https://hk.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8381&secid=20808

2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渡臺與過番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