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家族三百年遷台史:從渡海開基到祖訓新詮,一部血脈與時代的共生史
“不忘本,才能開創未來”
,家族歷史是每個人的“根”。整理家族遷台三百餘年的往事,不僅是記錄血脈流傳,更是還原一段與台灣社會變遷緊密纏繞的記憶
。以下從《徐氏家族遷台史略》與祖訓“慈、儉、勤”的現代詮釋兩部分,講述這段藏著義氣、擔當與智慧的家族故事。
一、《徐氏家族遷台史略》:三代風骨鑄就的開拓史
前言
本文依據徐立忠先生手記
、口述歷史
及地方文獻
,梳理東海堂徐氏
自粵地遷台的三百年變遷。這不只是家族血脈的記錄,更是台灣社會變遷、族群互動與時代精神的縮影。徐氏以“慈則和眾,儉則富家,勤則業立”
為訓,歷代先祖憑血淚、風骨與智慧,踐行著“世世清白”的理想。
第一章:渡海開基(十世~十二世)—— 寧為海上魂,不為清國奴
清乾隆年間,清廷對“天地會”的壓迫日趨嚴酷。時任廣東惠州府天地會香主
的十世祖子千公
,行俠仗義且武藝超群。為避搜捕、續“反清復明”之志,他抱著“寧為海上亡魂,不為清國奴隸”
的決心,率族人與會眾百餘人,乘十數艘“草蓆船”
橫渡黑水溝。

船隊本欲南台灣
登陸,卻因風暴漂流至新竹“紅毛港”(今新豐鄉)
,倖存者僅三成。子千公攜二子啟享、啟顯
,在新豐、新屋間墾拓建業,並將衣冠塚安葬於此。這一時期,家族以積聚財力、團結鄉里為要,為日後發展鋪下基礎。
第二章:義民風雲(十三世~十四世)—— 扶清平亂守家園,南遷重建續根基
至十三世祖熙耀公
時,徐氏家業興旺,莊丁達五百人,皆精通武藝、驍勇善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起事,其北路部眾劫掠客家村莊,鄉里陷入恐慌。

身為天地會成員的熙耀公,面臨“反清”大義與“保鄉”現實的兩難
。為護族人,他毅然“扶清平亂”
,率莊丁與客家義軍,在白沙屯、三百六坑大敗林爽文部眾。亂平後,他獲清廷敕封“軍功五品”
,而此次犧牲的客家志士,正是新竹“褒忠亭義民爺”信仰的由來。

可惜功績未換來長治久安,族群猜忌加劇,乾隆末年引發“閩人圍莊”
,徐氏在新豐的基業慘遭焚毀。十四世祖九龍公、九乾公
兄弟,被迫攜族人南遷——相傳當時需將幼童置於米籮中肩挑而逃
,最終落腳“隆恩莊”(今苗栗頭份后庄里)
,開啟新生。

第三章:乙未悲歌(十五世~十八世)—— 抗倭守節傳精神,棄武從文續家脉
清同治年間(約1864年),中港堡閩客械鬥
頻繁,十六世祖琳盛公
因文武雙全、妻媳為閩籍(能調和族群矛盾),被鄉紳推薦出任“中港堡總理”
。他以“為客家鄉親爭權利”為己任
,整頓地方頗有建樹,名字亦鐫刻於竹南五穀宮捐題碑。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軍登陸後全台抵抗(乙未戰爭)。琳盛公抱“不為清奴,豈為倭奴”
之氣節,號召十八庄義軍,在竹南“尖筆山”設伏
。義軍初戰告捷重創日軍,相傳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在此受傷,後傷重不治。
然義軍難敵日軍船堅炮利與三面圍攻,尖筆山失守
。琳盛公目睹義軍慘遭屠戮,戰後避居牛湖棟,聞徐驤、吳湯興等戰友陣亡,嘔血病倒,於1896年憂憤而逝;其子十七世祖石仁公
,亦因悲傷過度,同年底追隨父親而去。

此前,琳盛公長子石華公
僅十九歲,因涉閩客械鬥,為保族人一肩扛罪,遭官府不公判處極刑
。

接連悲劇震撼了石仁公之子、十八世祖早榮公
——這位22歲中秀才
的文人,決定“棄武從文”
。他深知亂世中,武力難以自保,唯有文化傳承與精神堅守,才是家族存續之根本。

徐立忠手記:琳盛公的智謀與大公無私🔸曾有夫妻吵架,找“琳盛公”調解,適公釣魚溪邊。來人曰:「總理伯,請為我仲裁」公曰:「可,稍待!」曰:「多久?」公曰:「等余鯉魚釣起來!」曰:「多久?」公曰:「未上勾!」蓋 吵架時,兩造意氣相爭、氣在頭上,不易和解,等雙方氣稍落,方易為也。🔸其釣也無餌,蓋其意在沉思,有無冤枉好人?放縱壞人?而不在魚也。

🔸其長子“石華”時年僅19,參于「閩客大械鬥」,閩客皆有傷亡,因其武藝高強、年青氣盛,遂一肩承擔責任,以至被判殛刑(時年20歲),蓋知府為閩人,判決不公也。🔸又,其子與人械鬥,被告知府問公曰:「爾為好總理乎?」公答:「眾人舉而無人嫌,余不知好壞也。」
早榮公一生“狂狷傲岸”
,拒不仕日。日警以“紳士牌”引誘,他戲言“寧要鴉片牌”明志;他以教書為業,生活清貧,卻守著“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的風骨。為避日軍清算,他將祖傳《武穆全書》獻給日警森本氏,以智慧化解家族滅門之禍
徐立忠手記:早榮公
的狂狷傲岸與對日的不屈(1873~1925享壽52)為人可以用「狂狷傲岸」四字來形容。他17歲與羅氏(18歲)結婚,22歲中秀才。次年,日軍登台。琳盛公 父子於日軍侵台翌年相繼過世,早榮公 乃一肩挑起家庭重擔(當時其祖母陳氏、母親張氏,以及一位小姑母、兩個兒子三歲和五歲)。他以教書為業,先在「向陽書院」擔任塾師,後因與其他塾師不和而離去,轉而在「牛湖崠」及東庄、田寮、東興等各散庄設塾。然而當時人民貧困,束脩不足以維持生計,生活極其窮困,但其志不減。(🔹註. 束脩:古人以肉脯十條紮成一束,作為拜見老師最起碼的禮物。今用以稱老師的酬金。)最初,日本人頒發紳士牌,早榮公 不予理會。日警逼他,他便說:「要牌,給我鴉片牌也可以!」當時鴉片牌管制甚嚴,他本想以此刁難,孰知翌日,日警竟將鴉片牌送到家中。於是,他不得不吸食鴉片。
蓋日警深知,若 早榮公 不反日,則無人能反日成功,即便反了,也難成氣候。又因鬱抑不得志,遂染上鴉片癮,致使家境更加困頓。又次年,日本人丈量土地,逼他帶領。及至結束前,丈師問道:「公想要什麼地?」公答:「我一尺一丈都不想要。」在他最困頓時,曾將娶媳後的長子(徐阿輝)典當給東興劉家。
傳聞「永和山事件」之初,眾人聚於永和山時,日本人得到風聲,乃派客籍刑事 鍾日鴻 前往臥底。鍾日鴻 曾言:「反若能成,我必參與,反之不成,徒增傷亡。」
阿輝公 的弟弟 阿泉 16歲才學趕牛,被牛鬥傷。當時 早榮公 不敢自行用藥,乃請林屋的「富金仙」聯合診治,兩年方才痊癒。病後身體甚是虛弱,調理不易,早榮公 每日前往頭份買二兩瘦豬肉,或煮粥、或煮湯,令其喝下,逾一年才痊癒。
早榮公 常說:「被欺勝於欺人,被騙勝於騙人。」
日警森本曾對 早榮公 說:「我日本有化肥能使收成倍增,公想要嗎?」公答:「你們日本人的東西,再好我也不想要。」
蓋 早榮公 為人,可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第四章:承先啟後(十九世~至今)—— 篤實傳家續祖志,整理史料留精神
十九世祖阿輝公
,是早榮公長子。他為人篤厚、樂天知命,體察家境艱苦而棄學從農。他將父親“不貪不取”的教誨融入生活,以“配爌肉也一餐,配蘿蔔乾也一餐”
的知足心態勤儉持家,名字亦留於后庄萬善祠捐題碑,可見其對鄉里的貢獻。

🔺十九世祖 阿輝公
(1892-1967/8/10)徐早榮二子中的長子。 阿輝公為人篤厚輝光、樂天知命
。幼年雖 早榮公 欲其就學,然感於家境貧困乃棄學,而從其舅 羅阿登 從事看顧牛群,後學販牛,典當歸籍後,乃租田耕作。他秉持父訓,不貪不取,為人謀、而不自謀。常訓子曰:「配爌肉也一餐,配蘿蔔乾也一餐,過喉一樣也。」「賺錢不再多寡,賺10元用9元則常存錢,賺10元用11元則常負債。」
至二十世立忠公、立潘公
等,則專注追溯祖源、整理史料、撰修族譜,讓先祖披荊斬棘、保鄉衛國的悲壯事蹟得以流傳;其餘各房如立海公、立昌公
等,也在農會、公所等領域服務鄉里,延續家族為公的傳統。
立潘(蟠)公
:生於大正12年癸亥年(1923/2/4)。阿輝公八子中的四子。他於后庄四鄰老家營建三合院
,並在「徐氏大族譜」中撰述13至18世先祖事略
。徐立忠手記:日本人稱他為「開蟠桃生」。<=維基百科: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蟠桃」大字。

結語
徐氏家族三百年遷台史,是一部苦難、抗爭與智慧
的史詩。從子千公的義、熙耀公的勇、琳盛公的擔、早榮公的傲,到阿輝公的篤
,每一代先祖都以獨特方式詮釋“慈、儉、勤”
祖訓。這段歷史不只是徐氏子孫的精神財富,更是台灣土地上,一個家族與時代共命運的真實見證。

二、徐氏祖訓“慈、儉、勤”的現代新詮釋與實踐
祖訓的價值從不在墨守成規,而在與時俱進——為每一代子孫提供立身處世的智慧。在今日社會,“慈、儉、勤”三字箴言,依舊閃耀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 慈則和眾:從“消弭械鬥”到“促進多元共融”
- 傳統詮釋:過去的“慈”,是琳盛公憑家族聯姻與個人威望,調和閩客紛爭、避免流血,是“生存的智慧”。
- 現代新詮釋:今日台灣已無大規模族群械鬥,但省籍、政黨、世代、城鄉間的隔閡仍在。現代的“慈”,是超越差異的同理心與包容力。
- 實踐方式: 👉職場上:尊重不同背景同事,積極傾聽、促進合作,不搞小圈子,這便是現代的“和眾”; 👉網絡上:面對極端言論與仇恨動員,保持理性不跟風,不散播謠言,以溫和態度促進對話,而非激化對立; 👉社會上:參與社區服務、關懷新住民、移工等弱勢群體,將家族的“慈”從宗親鄉里,延伸到整個社會的多元群體。
2. 儉則富家:從“物質不匱”到“精神豐盈”
- 傳統詮釋:物質匱乏年代,“儉”是積累資源、應對天災人禍,讓家族存續,如阿輝公
“賺10元用9元”
的理念,是“積累的智慧”
。 - 現代新詮釋: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許人不再為生存煩惱,卻陷入物質攀比與慾望陷阱。“儉”不再只是省錢,而是
對資源的珍惜、對環境的友善
,以及對簡樸生活的追求
——指向“富足”
而非“富有”的人生。 - 實踐方式: 👉理性消費:區分“想要”與“需要”,避免衝動購物,不為品牌溢價多付錢; 👉環境友善:節約水電、減少一次性用品、支持綠色產品,這不僅省錢,更是為後代留下永續環境,是更大格局的“富家”; 👉投資自我:將節省的金錢與時間,投入學習、健康與家庭關係,追求內在豐盈與精神富足。
3. 勤則業立:從“安身立命”到“實現自我價值”
- 傳統詮釋:傳統社會中,“勤”是開墾荒地、習得一技,以求亂世安身立命,是“立業的智慧”。
- 現代新詮釋: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工作形態巨變。“勤”不再是單純體力勞動或長時間工作,而是
終身學習、持續精進
,並在工作中找意義、創造力
的態度。 - 實踐方式: 👉終身學習:保持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好奇,主動學習以適應時代,避免被淘汰; 👉聰明工作:不僅“努力工作(work hard)”,更要
“聰明工作(work smart)”
,提升效率、專注高價值事務,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 👉追求志業:在滿足基本生活後,思考工作意義——無論崗位如何,都力求發揮所長、創造價值,將“職業(Job)”升為“事業(Career)”,甚至“志業(Calling)”,這正是早榮公“棄武從文”、立蟠公&立忠公“纂修族譜”
的精神傳承。
🌾 徐氏祖訓“慈、儉、勤”是環環相扣的智慧體系:以“勤”立業,以“儉”持家,以“慈”處世。
在現代社會,這三字依舊引導我們建立和諧人際、追求簡樸富足生活、實現有意義的自我價值
——其智慧光芒,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