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書祭.改/現流冊店提供)
再不到兩個月,又要迎來今年度博客來百大截止計算的時間。前陣子,同溫層的朋友們已經開始彼此交換業績狀況,結果毫不意外,依舊是一片慘淡。
A社朋友說:「掉了兩到三成……」
B社朋友說:「大家都很爛,沒有一家是好的。」
C社朋友補一句:「持平,因為去年就已經不好了……」
最近我也聽到一個本土書的案子。出版社替作者端做了一份問卷,問題是:「讀者從哪裡得知新書並購買?」
結果非常清楚:大部分讀者都是從作者端獲得訊息,少數來自通路,卻沒有任何一人是因為出版社的社群而購買。
對出版從業者來說,這並不意外。出版社的社群多半屬於布告性質,通路則只是「購買連結」。若作者本身有粉絲號召力,那麼第一波銷售完全取決於粉絲轉換力。
於是出版社拋出了一個大哉問: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破解?不要只靠作者動能,也能靠我們自己賣書?」
這讓我想起朋友提到過的一篇貼文。Portaly 創辦人林啟維分享了一個案例(連結):
「今年八月,一本100頁的電子書,在兩週內賣出2,500套,還獲得超過300則五星好評。作者沒有行銷團隊、沒有出版社合作、沒有廣告或平台推播,單純依靠社群力與貼文銷售。利潤結構是:平台抽成 6%(含金流)、作者實收 94%,稅額與二代健保另計。」
這位案例主角是旅遊部落客「貝哥」,FB有15萬人追蹤,IG則有9,087位粉絲。隨手滑了一下他的FB,幾乎每篇貼文的讚數都破千,粉絲黏著度相當高。
他的第一本書是2015年由悅知出版的《沖繩.南島日和散策! 沖繩x石垣島x竹富島x宮古島.四季的真夏之旅》。目前博客來已下架,誠品線上仍能查到並可點「貨到通知」,但實際商品狀態就不得而知。
那麼,既然已經有過商業出版的經驗,為何十年後選擇透過 Portaly 上架電子書?
在留言區,有粉絲詢問「有打算出實體書嗎?」貝哥的回覆是:「實體書成本太高!售價也會很貴!而且還賺不了多少錢。現階段我還是希望內容能普及一點,也能先多賺一點!」
其實,有能力的創作者繞過「出版社」這個核心角色,直接走向自出版,早已不是新鮮事。
對於清楚自身定位的創作者來說,只要經營好自己的粉絲即可。大家熟悉的「國師」唐綺陽,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從早期的紙本出版,到近兩年的《解答之書》(連結),直接改以線上版推出(去年是純文字,今年則是文字加聲音)。
國外更顯著的案例,則是 Taylor Swift 去年12月自費出版的《The Eras Tour Book》,上市首週銷量就接近100萬本。(連結)
當然,自出版雖然門檻較低,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因此賺錢、被看見。我在相談時也曾遇過經營自出版的相談人,想要尋找經銷商的管道,原因就是自出版作者依然希望能讓書上架到博客來。
因此,商業出版依舊有它不可取代的價值。若要進入大型通路(如博客來、誠品、MOMO),商業出版的管道仍是最直接的建檔與上架方式。
所以,回到出版社的提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破解?不要只靠作者動能,也能靠我們自己賣書?」
我的想法是,也許重點不是「賣書」,而是「創造價值」。與其想著要改變現況,不如思考能不能創造出更多需求性與不可取代性,甚至發展出全新的價值。
打個比方,業界長期缺乏透明數據,因此當「MONSTER 101」這個免費服務查詢博客來榜單出現,就被許多出版社愛用,後來才揭露它是由啟明經營,並在前年5月開始收費,免費版僅能顯示最近30日資料。(連結)
「MONSTER 101」就是啟明除了售書之外,額外創造出的「不可取代性服務」。
同樣的道理,現流冊店之所以成為人文類出版社辦講座的場地首選,幾乎週週滿檔,不只是因為空間,而是因為它經營出了社群氛圍與品牌信任。現流冊店近期更跨足出版,推出了第一本書;而「獨書祭」辦到第二屆,已經是此店最具代表性的不可取代的資產。(連結)
出版不會消失,會轉型。能否走出困境,或許關鍵之一就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從「銷售一本書」轉向「經營一種不可取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