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反覆細讀的兩本書:《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與《成為企劃人》)
詹宏志多年前曾說過:「編輯要有行銷的思維。以前做出版可能是8個編輯配 1個行銷,現在也許應該反過來,變成1個編輯配8個行銷。生產要更節制,但要花更多心思去想行銷,做更多營銷活動。」
大家都知道,在出版社裡,出版行銷平均要同時負責2~3本書。通常會挑一本主力來衝,另外一兩本就順順做;如果主力書沒起來,而其他書有動能,行銷資源就得臨時調整。
這2~3本書的責任期,大多是從上市前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的「產銷會議」開始,中間會牽涉到找推薦人、邀 KOL、媒體安排、通路報品、製作文宣、辦新書發表會等等。不同出版社細節會有差,但大致範圍差不多。
這兩年(尤其是今年),不少出版社無論規模大小,都遇到找不到正職行銷的情況。乾脆改找兼職,甚至有些直接不找,把工作分給現有人員承擔。也因此,願意留在體制內的出版行銷人,勢必會越來越稀缺。
那麼,如果一本書能有不只一個行銷一起處理呢?雖然詹宏志說的「1比8」幾乎不可能,但我剛好在這半年有幾次短暫經驗:一次是跟一位資深行銷在同一本書上重疊合作,另一次則是與另一位資深行銷調整模式,共同處理幾本書。
實際的感受如何?老實說,因為彼此背景和工作方式相近,很快就能自然分工、互相補位,腦力激盪起來也很順。這樣一來操作更有彈性,也能有餘裕去找更多曝光,甚至嘗試一些以前沒試過的宣傳模式。
心態上,我自己也覺得更開闊。以往因為書接得多,很容易顧此失彼、壓力大;但改成兩人一起做一本書之後,團隊感變得很強烈。而且因為是接案身份,能跟不同出版社合作,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書。
當然,現實層面還是要面對。出版社能付的薪水本來就不高,改成接案也不會多到哪裡去。單純以接案行銷來說,出版業的報酬還是低於其他產業,而且事情又特別多,這點就得自己權衡。
目前我知道的行情是:接一本書的行銷案,大約1萬到2萬多都有,沒有統一標準,通常要看工作量、是本土作者還是翻譯書、有沒有包含活動等等,再去談一個價格。至於成效,有的會以曝光量為主,有的則直接看銷售量。
只是,產業的結構問題仍然存在:低薪、高工時、成效難以量化。行銷人要不要繼續留在出版體制內,或是選擇接案、轉往其他產業,可能會越來越成為世代的選擇題。
或許「出版行銷」需要被重新定義,如果一本書能有兩位以上行銷合力,除了分擔壓力,也能帶來更多元的模式與手法。這也是我與一些資深行銷人這段時間不斷思考的問題:
出版行銷的未來,究竟該如何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