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獲得米其林二星的法餐主廚,在一場因「驕傲與意氣」導致的失敗後,跌落谷底。多年後,他在人生最低潮時遇到新的人與機會,決定重新拿回曾屬於他的榮耀。但這次,他必須學會的不只是料理,而是「如何與人共事、如何接受不完美」。
人物設定
男主角──江一修四十二歲的法餐主廚,年輕時就獲得米其林二星,性格自傲、追求完美。因為與投資人衝突,餐廳倒閉,背上債務。失去榮耀後,他在小酒館打工,逐漸被業界遺忘。
女主角──林若水
三十二歲的年輕餐飲創業者,專長是經營與行銷,卻沒有料理技術。她想開一家小而精緻的餐館,偶然品嘗到江一修在小酒館隨手做的菜,被震撼。她決心要挖掘他,哪怕對方滿身銳角。
副廚──劉明順
綽號「阿順」,二十八歲,曾是江一修的徒弟,因受不了師傅的嚴苛離開,後來在街頭小餐館打拼。再度重逢時,帶著不甘與矛盾的心情回到師傅身邊。
評論家──梁震南
六十二歲,美食雜誌的專欄作家,過去曾大力讚賞江一修,但後來也冷酷地批評他是「時代的過客」。新餐廳的開幕,將面臨他嚴苛的評價。
江一修站在狹窄的小酒館廚房裡,手裡的刀仍舊精準而冷冽。刀刃在案板上劃開的聲音,像是細微的節拍。油煙黏在他的白襯衫袖口,與他曾經一身筆挺廚師服的模樣相去甚遠。這裡的菜單單純到不能再單純——炒麵、炸雞塊、紅酒牛舌。客人喝的是啤酒,不是波爾多。
事實上,江一修曾是米其林二星主廚,而跌落神壇,淪落到只能在一間小酒館廚房當廚師,也才不到三年的時間。
曾經的「Clarté」,是臺北眾多餐廳中最閃耀的存在。
江一修要求鴨胸的油脂必須以攝氏七十度慢煎,皮酥而肉嫩;一份澄清牛肉清湯要經過二十四小時過濾,才能呈現如琥珀般澄澈的光澤。他近乎偏執的完美,為他贏得兩顆星。
可他過於自傲,與投資人正面衝突,又因一次食材爭議被媒體放大。餐廳倒閉,他背上債務,團隊鳥獸散。如今,他只能靠在這間朋友收留的小酒館裡打工維生。
那晚,酒館裡來了一位陌生女子。她點了一份紅酒燉牛舌。
江一修嫌棄冷凍牛舌的品質,卻依舊下刀。刀刃像外科手術般將纖維細細剔除,筋膜在案板上蜷縮成一條白色的弧線。他把牛舌放進鑄鐵鍋,先以黃油煎至表面焦香,再倒入紅酒,酒精在火焰中竄起青藍色的光。月桂葉、百里香、胡椒粒,最後加上一絲橙皮屑——那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像為料理留下最後的簽名。
然而,女子第一口入口,眼神卻瞬間亮了。牛舌的柔軟如絲,紅酒的酸澀已被熬煮成溫潤,橙皮的清香在舌尖一閃而過。
她抬頭,直直看著江一修。
「這道菜,不屬於這裡。」她放下刀叉,語氣篤定。
江一修愣了。這句話,不是讚美,更像是挑釁。
女子伸出手:「我叫林若水。我想開一家餐廳。主廚——就是你。」
江一修嗤笑一聲,把她的手推開。這種天真的創業夢,他見過太多。可幾天後,債主追到酒館門口,逼得他不得不再想起那句話。於是,他撥了林若水留給他的名片號碼。
林若水選的地點,是一條安靜巷弄裡的舊洋樓。空間不大,卻有一種隱蔽的氣質。她要開的是「小而精緻」的餐館,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
「名字我想好了——『Feu』。」她笑說。
法文中的『Feu』有多重意思,最常見的是指 「火」、「火焰」,也可以表示 「燈光」、「信號燈」,或用於形容 「已故的」,如『feu la reine』(已故的王后)。 此外,『Feu』還可以指 「燃燒物」、「爐火」,或是用來指 「槍聲」、「開火」。
江一修沒有笑。對他而言,火光早已熄滅。
裝修期間,他要求一個又一個昂貴的設備,林若水卻以務實的理由刪去大半。
「我們不是要重現你的二星廚房,而是一間平價又能提供精緻料理的餐館。」
她的堅決,讓江一修意識到,這個女人不是只會空談。
更令他意外的是,她請回了一個舊徒弟——劉明順(阿順)。
阿順當年在「Clarté」是最有潛力的副廚,但因不堪江一修的嚴苛,負氣離開。如今再見面,兩人之間只有尷尬的沉默。
阿順冷淡地說「我不是為了你回來的,是因為林小姐給了我機會。」
餐館開幕的第一晚,幾乎沒什麼客人。偶爾走進來的,也是被裝修吸引的路人。不過,江一修仍將所有精力投注在每道菜。
鴨胸:他以小火慢煎,讓油脂一點一點逼出,皮面泛著金黃的泡,最後收汁時淋上用波特酒熬煮的無花果醬。
洋蔥湯:洋蔥絲要以極細刀工切成均勻長度,再以慢火炒至深褐,甜味逼出後才與高湯融合,最後覆上一層厚厚起司焗烤。
醬汁:他堅持乳化必須穩定,鍋裡的液體翻滾時,醬汁如絲緞般緩緩流動,不容許有一絲分離。
然而,客人吃過後,只是禮貌點頭,然後匆匆結帳離去。
「問題在哪?」
江一修皺著眉,幾乎要把菜刀砸在桌上。
林若水卻平靜地說:「你的技術沒有問題。但人們不懂,這些菜背後的故事。」
江一修笑:「料理就是料理,哪有什麼故事,以為在拍電影?」
「料理本來就是一種交流。如果你不願意打開自己,菜再完美,都是空殼。」
林若水堅定地看著他。
這句話,讓江一修整夜無眠。
幾週後,餐館迎來了第一個重量級客人——評論家梁震南。
江一修對他既熟悉又心懷芥蒂。
當年,梁震南是第一個在雜誌上大力讚揚「Clarté」的評論家,也是第一個公開寫下「江一修只是時代的過客」的批評者。
梁震南點了全套。
江一修傾盡全力。
那晚的主菜是「松露牛菲力」。
牛排外層煎至焦香,內裡保持粉嫩,切開時汁水緩緩流出,松露刨片在熱氣中散發濃烈香氣。他以紅酒醬與松露奶油平衡,技術無懈可擊。
幾天後,評論刊出:
「Feu的料理技術依舊精湛,刀工與火候無懈可擊。但可惜,這些菜如同一場沒有靈魂的演奏。它讓人敬畏,卻無法讓人感動。」
江一修攥著報紙,沉默良久。這次,他無法否認。因為連自己在烹煮時,也感受不到火焰。
轉折來自一次意外。
那天餐館生意難得滿座,卻突然停電。整棟洋樓陷入黑暗,電磁爐無法使用,冷藏也開始升溫。客人躁動不安。
林若水正要宣布退款時,江一修卻止住她。他在燭光下吩咐:「阿順,把還能用的炭爐拿出來。把冰箱裡的食材全清點。」
黑暗中,他放下完美主義,開始即興發揮。
鮭魚被切成薄片,用手掌溫度輕輕壓製,加上檸檬皮屑與橄欖油,簡單卻清爽。
牛排用炭火直烤,火苗舔舐著肉面,外焦裡嫩,帶著煙燻氣息。
甜點則是把快要融化的冰淇淋加上烤過的杏仁碎與焦糖片,即興拼湊成新的「杏仁冰火碗」。
江一修問阿順:「配菜,你想怎麼做?」
阿順怔了怔,隨即加入。兩人肩並肩,火光映照著彼此的側臉。
客人本以為是災難,卻意外吃到一頓最溫暖的晚餐。燭光下的料理沒有繁複裝飾,卻帶著真實與熱度。當最後一道甜點上桌時,全場掌聲如雷。
第二天,社群媒體瘋傳「燭光餐館」的照片,Feu的名字瞬間傳開。
一年後,米其林名單公布。
「Feu」獲得一星。對別人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光榮,但對江一修而言,那是重生的印記。
頒獎典禮結束當晚,他站在「Feu」空蕩的廚房裡,看著牆上的那顆星。阿順正在收拾鍋具,林若水在門口笑著。
江一修緩緩握緊手裡的刀,不再顫抖。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江一修:「想來,該是到了『重燃的季節』了。」
2025.09.10 於屏東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