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一種很花時間、很耗耐性的活動。坐在岸邊等魚上鉤,如果遇到天氣炎熱或寒冷,更是考驗著釣魚者的技術和心性。不過科學家研究指出,釣魚有助於減低壓力,甚至還可以讓人變聰明。
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釣魚可以讓人跳脫平常思考模式,幫助你專注於一件簡單的任務(釣魚)上。畢竟,我們日常需要應付太多事情,且大腦不斷的進行多工處理。有研究發現,光是接近戶外水域,就可以改善心情。
小時候,父親常會帶我們去溪邊釣魚。這是以「釣魚」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希望日後有機會能再進行擴寫,成為中篇或中長篇。
清晨的溪谷,霧氣像一層輕紗,覆蓋在水面上。鳥鳴聲此起彼落,溪水潺潺,石縫間偶爾閃過魚影。
少年林澄(12歲)將釣竿輕輕舉起,他的手法不似一般小孩那般粗魯,而是沉穩、安靜,正如他祖父常常叮嚀的話:
「釣魚不是與魚爭,而是與自然對話。」
林澄的祖父曾是當地有名的釣魚師,不僅精通釣技,更懂得觀察水文與魚群生態。他教導孫子:魚的種類、棲地、食性,甚至連牠們在四季的行為習慣,都是知識的一部分。
今天,林澄挑戰的是「溪谷紅點鮭」。這是一種對水質極其敏感的魚類,稍有污染便會銷聲匿跡。
他仔細觀察溪流的流速與石頭的陰影,心裡默念祖父教過的判斷法則:
「紅點鮭喜歡躲在淺灘邊的逆流處,等待水流帶來小蟲子。」
果然,在一塊覆著青苔的岩石後方,他捕捉到一道銀紅閃爍的身影。
他不急著下竿,而是先將釣餌調整為模擬小型水生昆蟲的假餌,然後輕輕甩出。魚線落入水面的一瞬間,微波漣漪隨即擴散。不到幾秒,那道銀影猛然一衝——
竿尖彎曲,水花飛濺。
林澄雙眼一亮,雙手靈巧地操作,控制線的張力。他既不讓魚逃脫,也不硬拉,保持著「互相試探」的節奏。
幾分鐘的角力後,紅點鮭終於被引上岸。林澄看著那條魚,眼神既驕傲又充滿敬畏。他沒有立刻將魚放進魚簍,而是低聲道:
「這麼美的魚;今天只帶一條回去就好,其他的該留在溪裡。」
他把魚線收好,將剩下的魚餌灑回水裡,輕輕將另一條誤上鉤的小魚放回溪流。
就在這時,他發現下游水面漂浮著塑膠袋與寶特瓶。那一刻,林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怒氣。他想起祖父曾經嚴厲地說過:
「最大的敵人,不是魚,也不是釣客,而是那些不尊重自然的人。」
於是,他決定背著釣具,沿溪邊撿起一個個垃圾。雖然累,但他看見重新清澈的溪面,感覺比釣到任何一條魚還要快樂。
林澄把唯一帶回的紅點鮭清蒸,端給祖父。
祖孫倆邊吃邊談論魚的習性與溪谷的環境變化。
祖父欣慰地笑道:
「澄啊,你不只是個會釣魚的孩子,你已經是這片溪谷的守護者了。」
少年抬起頭,眼中閃著光芒。
他的釣魚之路,才剛剛開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