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質數之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不知道格友們有沒有聽過數學界的三大難題?

AI生圖

AI生圖

數學界的三大難題是指費馬大定理、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費馬大定理

又稱為「費馬最後定理」。

這個定理陳述,當整數n>2時,不存在正整數a, b, c使得a^n + b^n = c^n。這個問題困擾數學家數百年,最終在1994年由英國數學家Andrew Wiles證明。

四色猜想

也稱為「四色定理」。 

這個猜想指出,在一個平面上,任何一張地圖只需要用四種顏色著色,就能使得相鄰的區域顏色互異。這個問題在1976年由美國數學家Kenneth Appel和Wolfgang Haken利用電腦輔助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猜想指出,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之和。這個猜想至今仍未被證明,被認為是三大難題中最難解決的一個。


這三大難題的共同點是,它們的題目本身非常簡單易懂,但證明過程卻極其複雜,需要極高的數學功底和創造力。


介紹完數學界的三大難題,我想以「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為主題,寫篇短篇小說,小說名為《質數之間》。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像是一個優雅而古老的數學謎題,簡單到小學生都能理解,卻困難到最聰明的數學家都無法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的和。」


隨便舉幾個例子:


4=2+2
6=3+3
10=5+5或7+3
100=47+53


數學家已經驗證到 4×10的18次方,從未出現例外,但「無人能證明它對所有偶數都成立」。

就是所謂的「看似平凡,實則深不可測」。


故事簡介


數學天才紀岳廷,在失蹤前聲稱已經「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並發表了一段充滿象徵與隱喻的演講:「若上帝是質數,那麼宇宙便是偶數構成的。」

他的學生兼助手「沈知言」開始懷疑:紀教授所說的「證明」其實隱含某種密碼。這個密碼不僅可能推翻數論的根基,還可能揭示出一種——質數中的對稱結構,足以重構人類認知的方式。

而這一切的線索,都藏在一份被撕裂的手稿中,題為:《質數之間》。

小說會以從第一人稱視角展開,由主角「沈知言」敘述整個過程,穿插紀岳廷留下的手稿、數學推理與心理轉折。



《質數之間》


「如果質數是一座孤島,那麼偶數就是所有島嶼之間的橋樑。我們從橋上經過,卻從未發現它通往何方。」
——紀岳廷


這是紀教授「失蹤前留下的遺稿」。

我記得那天是四月三日,天氣濕冷,典型臺北的春日陰雨。紀教授站在臺大數學系演講廳前,講著那場他自己命名為〈偶數與神〉的講座。


「……如果每個偶數,皆能分解為兩個質數,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對應關係——一種語言,使這些質數不再孤單,而成為彼此的映照?」


沒人懂他在說什麼。他舉了幾組數對:「4=2+2,6=3+3,10=5+5或7+3…… 但你們是否看到?它們是成對出現的。」

有學生輕笑。我卻感到一陣顫慄。他的語氣太篤定了,像是已經看見什麼,而我們都還站在黑暗中。

講座結束前,他留下了一句話:


「我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接著,他從台上走下去,沒有留下手稿、簡報或證明的形式草稿,連外套都沒穿,便走出講堂,離開校園,從此消失無蹤。

三天後,我收到一個郵包。寄件人不明,落款是一個手寫的「G」。

裡面是一本撕裂過的筆記本,幾頁零亂的演算法草圖,和一張隨手撕下的紙條,上面是他的字跡:


「從4開始,每一對質數的和都是一句祕密。」


我花了幾晚才意識到,他筆記中的數學不是標準的證明。他不是在用邏輯說服你,像是在用質數組成一種語言。

而我,可能是唯一會聽懂這語言的人。

我把他筆記中的數對列出來:


4=2+2
6=3+3
8=3+5
10=5+5或3+7
12=5+7
…直到1000…


我將每組質數視為點,標註在一個橫軸為數字,縱軸為其出現次數的圖上,試著尋找紀教授所說的「語言」。

奇怪的事出現了,當我把這些點以質數為中心對稱排列後,出現一種幾乎曼陀羅式的圖形——絢麗、對稱、重複。我將其命名為「對質映圖」。

我開始相信,他真的做出了「證明」,但他不是用人類語言寫下來,而是用質數本身。

我聯絡了林予璇,她是語言學與數理符號研究的副教授,也是我們共同參與「數學美學計劃」時認識的朋友。

她掃了一眼那張圖表,便說:「這像是古代印歐語裡的對偶結構,一種以對應為基礎的語言邏輯。」

她幫我解出其中一段編碼,使用她開發的語義轉換模型。這段轉換後的字母組合拼成一句話:


「我不證明真理,只是打開這道門。」


那一夜我輾轉難眠。因為我開始相信,紀教授早已找到某種比「證明」更高層次的東西。某種通往理解的捷徑。

在紀教授生前留下的資料中,我找到一份命名為「G-code」的筆記草圖,是一種以質數對為基礎的加密演算法。我將它輸入筆記中的程式碼後,啟動了一個仿真模型。

結果是驚人的:它能用任意偶數作為密鑰,生成一組可逆質數對,並解碼一段語義模糊的語句。每一次解碼結果都不一樣,像是語言在自我演化。


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我在密碼表末尾看到的一行備註:


「若猜想被證明,密碼系統將理論失效。」


我瞬間明白了他的遲疑。他的證明,不只是對數學的突破,更是對所有依賴質數不可逆性的現代安全體系的一記重擊。

他不是不想發表。而是不能。

我終於湊齊了那本筆記最後一頁,原本被撕毀的那部分是用鉛筆寫的,我用反光技巧重現了字跡。那是一句:


「質數不是孤獨的。
它們在等待,一個能理解它的人。」


當我再次回到他那場講座的教室,只有空蕩蕩的座椅與講桌。窗外雨停了,地板映出一層灰白的光。

我將他留下的原始演算法、筆記與對質映圖一同鎖進了保險櫃。我沒打算提交這個證明,至少現在不會。

我坐在房間裡,看著一張張質數對閃爍在螢幕上。

有一瞬間,我彷彿能聽見它們在對話。

這既不是數學,也不是密碼。

就當作是個無法公諸於世的祕密吧。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或許永遠無法被「證明」;不,應該是說無需去證明。

我輕聲說:

「我在橋上等你。你不是孤單的。」


2025/08/09 於臺南住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彼得的自由國度
148會員
1.2K內容數
曾為【來去音樂網】、【YAMAHA管樂雜誌】、【中華管樂網風之聲管樂雜誌】的業餘音樂專欄作家。這裡主要是存放一些小說、散文小品及心情日記,也有跟音樂、管樂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嚕!謝絕所有廣告性的留言與回應。
彼得的自由國度的其他內容
2024/08/08
兩年多前寫的,不過在時間上是比較早的事情。感覺在記憶上不是那樣地深刻,也可能是我刻意把它淡忘。我不喜歡用這麼嚴肅的筆觸來寫文章,原因是我看起來就是個蠻嚴肅的人。這是別人跟我說的。所以,在很多事情的描寫上,我會很輕易地帶過去。就算有些不愉快的事,我也會盡量用沒那麼嚴肅的筆觸去寫。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4/08/08
兩年多前寫的,不過在時間上是比較早的事情。感覺在記憶上不是那樣地深刻,也可能是我刻意把它淡忘。我不喜歡用這麼嚴肅的筆觸來寫文章,原因是我看起來就是個蠻嚴肅的人。這是別人跟我說的。所以,在很多事情的描寫上,我會很輕易地帶過去。就算有些不愉快的事,我也會盡量用沒那麼嚴肅的筆觸去寫。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4/07/14
小說中的人名皆是「化名」。 我是賴文儒。 前幾天,我遇見了誠奇。我大概有3個月沒見到他,這樣的時間以平常人來看,並不算太久。只是,想起了在高工的時候,讓人覺得時光的流逝,不禁有點感傷。  那年,我們才16歲。因為我們年輕,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於是我們為了社團而打拼。
Thumbnail
2024/07/14
小說中的人名皆是「化名」。 我是賴文儒。 前幾天,我遇見了誠奇。我大概有3個月沒見到他,這樣的時間以平常人來看,並不算太久。只是,想起了在高工的時候,讓人覺得時光的流逝,不禁有點感傷。  那年,我們才16歲。因為我們年輕,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於是我們為了社團而打拼。
Thumbnail
2024/07/02
其實,這篇小說我做了蠻大的修改。跟原來的版本最大的不同是,我將裡面關於通信的內容給刪除了。本來,Shuping寫給我的11封信,我都有完整的收錄在文章中。但為了保有一些私人的秘密,就把它刪掉了。
Thumbnail
2024/07/02
其實,這篇小說我做了蠻大的修改。跟原來的版本最大的不同是,我將裡面關於通信的內容給刪除了。本來,Shuping寫給我的11封信,我都有完整的收錄在文章中。但為了保有一些私人的秘密,就把它刪掉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學數學基礎練習—提公因式法
Thumbnail
中學數學基礎練習—提公因式法
Thumbnail
國中數學第三冊 第一單元 乘法公式與多項式 1-2 多項式與其加減 例題解說
Thumbnail
國中數學第三冊 第一單元 乘法公式與多項式 1-2 多項式與其加減 例題解說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1.2 函數概念小史 1.3 弗雷格的函數概念 六 必須注意的是,弗雷格的這個眼光不是來自偶然的發現。 他對語言的分析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解。在《算術基礎》(1884) 的導言末,弗雷格提出三條原則,作為該研究 (對自然數的研究) 的規範。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1.2 函數概念小史 1.3 弗雷格的函數概念 六 必須注意的是,弗雷格的這個眼光不是來自偶然的發現。 他對語言的分析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解。在《算術基礎》(1884) 的導言末,弗雷格提出三條原則,作為該研究 (對自然數的研究) 的規範。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1.2.6 熱的傳導 1.2.7 十九世紀的尾聲 四 公元1887年,德國數學家理查德‧戴德金 (Ri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1.2.6 熱的傳導 1.2.7 十九世紀的尾聲 四 公元1887年,德國數學家理查德‧戴德金 (Ri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算幾不等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算幾不等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算幾不等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算幾不等式
Thumbnail
解答來囉 (AI設計的縮圖代表算數學很耗能,沒錯!)
Thumbnail
解答來囉 (AI設計的縮圖代表算數學很耗能,沒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