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位排毒」這麼難?我們其實在追尋「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安全感」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也許我們是對「我不是一個人」的安全感上癮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原本打算好好休息,於是把手機放到一旁,卻不到幾分鐘就忍不住,想要點開螢幕,或是順手再拿起來看一下,暗自告訴自己,我就只是看一下。

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數位排毒」,卻總是失敗?

滑不停的,不只是手機,而是安全感

也許,你聽過有人這麼說:「現代人就是自制力不夠,才會手機成癮。」或許,問題不在於缺乏自制力,而在於我們其實奮力地追尋某種,對別人很難解釋,但對我們來說卻很熟悉的,安全感。

當我們滑著一直被餵養的社群貼文,一邊跟伴侶朋友傳訊息,甚至完全不記得滑過誰的動態,我們得到的不是單純的資訊,而是一種「我仍在連結中」的確信。這樣的確信,來自於在他人世界的存在感,這樣的存在感,不多不少,正好讓我們同時感受著連結和距離,不僅感到安全舒適,又可以讓我們不用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安和疏離。這份安全感來得快速短暫,儘管需要不斷被餵養,卻足以填補真實世界的空洞,在不確定的縫隙中,尋得一種再熟悉不過且毫不費力的慰藉。

我們緊抓著這份安全感,不敢輕易放手,因為放手之後,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的是安全感,還是一份安慰?

我們在社群裡越來越感到安心,回到自己的世界卻越來越容易焦慮,突然安靜下來的時刻,像是螞蟻鑽進皮膚裡面一樣,焦躁難耐。這樣的焦躁,會越來越容易對自己感到失望和生氣,因為在關掉螢幕那一刻,我們就像是一顆洩氣的氣球,跟其他人比起來,日子裡沒有飄揚的風,只有被踏平的痕跡。相反地,我們在社群裡擁有的是,即時回饋的安撫,比現實中耗時、複雜的人際互動更容易、也更吸引人。

每天睜開眼,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經歷情緒的波瀾起伏,我們在時間的夾縫裡、人際的修羅場裡,要不是忙著完成別人的期待,就是無力處理自己的情緒,要嘛一口氣壓下來,要嘛一口氣全發洩出來,遊走在失控的邊緣。人,其實是需要安慰的。數位排毒之所以難,是因為既然生活裡得不到安慰,我們何苦去尋求,小小螢幕滑開,就可以讓我們暫時不去想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可是,人也好需要這樣的慰藉,怎麼辦,先滑再說。

會不會,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也是一種排毒?

當社群在討論數位排毒,說著減少手機使用、增加面對面交流、發展自己的興趣,其實這些不需要多說,看到這裡的你,一定早就知道,甚至比誰都了解「知道但做不到」的掙扎和罪惡感。當人們說手機上癮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是的,它或許在某些時候是逃避,逃避你不想要說話的時刻,逃避你要跨出舒適圈的恐懼,逃避來自你對自己的失望;但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暫時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也是一種排毒,它幫你緩解現實生活帶來的痛苦和不易,它幫你爭取一點不需要回應其他人期待的時間,它給了你唾手可得的安全感,所以,才這麼難戒掉。

然而,真正的問題,不是數位排毒成功或失敗,而是,你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

安全感需要轉換,而不是切斷

我們無法也不必完全切斷數位世界,因為那本來就是這個時代的日常。虛擬地夠逼真,又真實地夠虛假,在亦真亦假的世界裡,我們能做的,是練習將「安全感」的來源逐漸轉換:從螢幕裡的及時回饋,轉向真實生活裡的片刻安定。或許是專心吃完一頓晚餐、一次不碰手機的對話、一次只和自己待在一起聽風的聲音。這些時刻雖然不像訊息通知那樣即時,但卻更能慢慢累積出深穩的力量,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在沒有螢幕的世界裡,安然存在,不焦慮,不慌張。

放下螢幕的瞬間,其實是在選擇怎麼活

數位排毒,不該是二選一陷阱題,而是一次又一次「主動選擇」的過程。我們能決定什麼時候要與世界連結,什麼時候要回到自己;什麼時候要暫時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什麼時候該勇敢直面自己的生活。它不是關於要不要放下手機,而是關於願不願意建立另外一種連結,不那麼快速,也不那麼立即,緩慢地累積你的生活,若有人問起你,關於你的生活,關於「你」,你會怎麼說起自己。這不是高喊放下手機的呼籲,而是更多地帶著意識,選擇自己要怎麼活。


想看更多心理學靈感與生活觀察,歡迎追蹤 IG 👉 @mindwanderer.tw
或到 Medium 心野漫遊|Mind Wanderer 專欄閱讀我的英文長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野漫遊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心野漫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4
在這個效率至上的世界裡,短短幾分鐘的發呆,竟成為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奢侈。今天,我們來聊聊放空發呆背後的心理學秘密。 你曾經這麼想過嗎? 我們被這個世界,灌輸了一個天大的謊言:「忙碌等於有價值,而靜止就等於懶惰。」 每一次你讓思緒飄走一會兒、每一次你在整個世界加速奔跑時,選擇停下,其實都在悄悄抵抗
Thumbnail
2025/09/04
在這個效率至上的世界裡,短短幾分鐘的發呆,竟成為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奢侈。今天,我們來聊聊放空發呆背後的心理學秘密。 你曾經這麼想過嗎? 我們被這個世界,灌輸了一個天大的謊言:「忙碌等於有價值,而靜止就等於懶惰。」 每一次你讓思緒飄走一會兒、每一次你在整個世界加速奔跑時,選擇停下,其實都在悄悄抵抗
Thumbnail
2025/08/28
你看起來一切都好,但其實快撐不住了。 白天笑著完成每個任務,夜裡卻空洞到失眠。 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被忽視的痛苦:高功能憂鬱。 假裝一切沒問題,那不是真的堅強、不是真的安穩,只是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崩潰。
Thumbnail
2025/08/28
你看起來一切都好,但其實快撐不住了。 白天笑著完成每個任務,夜裡卻空洞到失眠。 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被忽視的痛苦:高功能憂鬱。 假裝一切沒問題,那不是真的堅強、不是真的安穩,只是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崩潰。
Thumbnail
2025/08/19
你是真的在成長,還是被「更好」的焦慮推著跑? 你是真的在變好,還是掉進「應該更好」的焦慮黑洞裡? 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被「應該更好」推著跑時,不妨問問自己: 「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在追趕別人的腳步?」 成長,不該是一場又一場的競賽。你不必完成一份漂亮的 KPI,才算活得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8/19
你是真的在成長,還是被「更好」的焦慮推著跑? 你是真的在變好,還是掉進「應該更好」的焦慮黑洞裡? 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被「應該更好」推著跑時,不妨問問自己: 「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在追趕別人的腳步?」 成長,不該是一場又一場的競賽。你不必完成一份漂亮的 KPI,才算活得有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