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今天想聊一個有點敏感,也有點痛的主題:心理諮商。
三次諮商的方案
去年(113 年)8 月開始,衛生福利部推出了「15 至 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符合資格的民眾 三次免費心理諮商。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使用過。三次結束後,得到一個診斷:「童年創傷症候群」。這個標籤像膠水一樣黏在心裡。每當生活不順遂,負面情緒往往指向家裡的長輩。甚至在衝突中,會說出:「就是因為你這樣,難怪我要去諮商。」
坦白說,聽到這樣的經驗,讓我心裡十分複雜。
三次,真的夠嗎?
對某些人來說,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或許像打開窗戶,透進一點新鮮空氣。
但對於長期的情緒困境或深層的心理傷痕來說,三次遠遠不夠。
很多人抱著「免費就去試試看」的心態,結束後卻發現問題仍然存在。傷口被打開,卻沒有足夠的支持去修復,反而可能讓人陷入更深的矛盾。
我的故事片段
我自己沒有接受過心理諮商,但如果要談起「童年創傷」,我也有一些片段記憶:
- 小學階段,父親去世。同學對我說:「你爸是被你剋死的,你是掃把星。」
- 國中,因為單親背景,老師認定我是「問題學生」,經常叫媽媽到學校。我因此遭受霸凌:腳踏車被破壞、被丟到車棚上,還有人寫假的告白信取笑我。
- 高中、大學,買心靈雞湯的書籍被老師暗示「心裡有問題」;北上念書又遇到城鄉排擠,宿舍東西被偷,相機裡竟然多出不相干同學的照片。當我質疑時,換來一句:「因為你都在打工,我們就自己拿來用。」
- 出社會談戀愛時,明明是正牌女友,卻被誤會成小三。
- 步入婚姻後,伴侶因高壓工作怕吵不愛孩子,加上各種不確定的外力入侵,最後在無止境的爭執後,我決定當一個單身的媽媽。
這些片段,說不上是「最慘的故事」,但確實在我心中留下痕跡。
這樣算創傷嗎?
我常常自問:這算不算創傷?我有創傷症候群嗎?
或許因為經歷較多,我對「創傷」這個詞有些麻木。但不管它怎麼被定義,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能不能好好活在當下,把日子過好?

所以,我沒有選擇諮商,而是走進正念減壓課程。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我學會在焦慮、無力或痛苦出現時,先深呼吸、先觀察,而不是急著找人排解,或陷在原地怨天尤人。
這確實都是在我接觸正念之前,頻繁出現在日常裡的狀態。
我的幾點小結論
- 標籤不是定義。 諮商診斷是一扇理解自己的窗,不是要把人關起來的牢籠。
- 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是起點,不是終點。 如果問題深層,其實需要更長期的支持。
- 活好當下,也是一種療癒。 正念、書寫或其他方式,都能慢慢修補自己。
另外提醒大家:
這個方案適用年齡是15至45歲,補助期間從2024年8月1日到2025年12月31日。每人最多使用三次個別諮商服務。
這補助也快結束了,目前不確定明年是否還會延續。這是政府推動心理健康的重要資源,但並非所有人都符合資格,也不是長期療癒的終點。
如果三次結束後仍有需求,可以考慮付費繼續,或尋找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商據點等資源。心理諮商的品質因人而異,找到合適的心理師,並帶著耐心與開放心態,才是更重要的事。
想聽聽你的故事
寫到這裡,我心裡還有許多問號。
三次免費心理諮商,真的夠嗎?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長期陪伴?或者,有些人一次對話就已經足夠?
因為我自己沒有真正諮商過,所以特別想聽聽大家的經驗。
如果你曾經接受過心理諮商,或是找到其他陪伴自己的方式,願意的話,能不能在留言裡分享一些你的感受?
或許透過你的故事,也能讓還在猶豫的人,看見更多可能。
題外話我的心得分享,過去插圖都是倚賴ChatGPT產出,今天插圖改由Gemini產出,我很喜歡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