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在成長,還是被「更好」的焦慮推著跑?
你是真的在變好,還是掉進「應該更好」的焦慮黑洞裡?
你有沒有過這這樣的時候?
博客來購物車裡擺滿自我成長的書,手機裡收藏各式各樣療癒課程,社群上更是充斥著「早上五點起床閱讀的人生勝利組」、「睡前寫感恩日記的運動家」、「每日冥想的高效人士」。你也努力跟著做,每天提醒自己要閱讀、要寫感恩日記、要15分鐘冥想。可是,心裡並沒有變得輕鬆,反而愈來愈焦慮。
原本追求成長,是希望讓生活更美好;但不知不覺中,「成長」變成一種壓力。
你開始懷疑:自己是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被「應該更好」的焦慮推著走?
焦慮的日常,比你我以為地更常見
無論你願不願意,人多多少少都被「應該更好」的成長焦慮所吸引,這種焦慮的日常,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常見。
打卡式的自我成長:每天把「五點早起、下班去健身房一小時、睡前冥想、寫感恩日記」列進代辦清單裡,有做到就拍張認證照、上傳,在看似充實的行事曆裡,享受一項一項打勾的快感,卻在沒做到時,感到深深自責。
社群比較的負向效應:看到別人分享進步的照片與心得,即使只有簡單幾行字、配上個表情符號,都讓你的內心忍不住比較,想著自己真的很廢、很沒用,這種自動化開啟自我譴責的開關機制,讓你毫無防備地落入社會比較的陷阱,彷彿只有自己停滯不前。
療癒 KPI 化的結果:每日打卡式的自我成長紀錄、只要滑開手機螢幕就停不下來的社群比較,沒錯,我們正身處在連情緒修復也被量化計算的生活裡,好像只有「周末參加幾場工作坊」、「又報名了幾場馬拉松」、「好像我也該去諮商一下」,才算療癒成功。
當成長被這樣 KPI 化,我們很容易忘記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做的這些嘗試,不是為了被誰考核或檢驗,而是為了能夠活得更自在,可是,我們在「應該更好」的焦慮與時間表裡,根本毫無心力去想,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做。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當我們什麼也不做,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做了一堆,又被焦慮給困住,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急著想要讓焦慮消失之前,了解焦慮為什麼會出現,能夠有效幫助你緩解此時此刻的擔憂。
焦慮,不代表不夠好,而是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正在運作。「比較心態」相信大家已十分熟悉且可能每天都在經歷,除此之外,在本文中,我會進一步以「績效思維」、「自我決定理論」,來說明自我成長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比較心態(comparison mentality):
人或多或少、無可避免地會與他人產生比較,尤其是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每個人的「進步」被放大展示,讓我們更容易感覺自己落後,甚至深怕被貼上停滯或休息的標籤,為了避開這類型的評價,我們奮力地往前跑、往上爬,卻無力安撫自己的焦慮。
績效思維(performance orientation):
我們太急著想要看到結果,甚至把結果當成是自我價值的標準,忽略過程的成長與累積,只專注在數字的呈現與進步。
舉例來說,A開始接觸馬拉松,是因為在社群上被正向激勵,這並非壞事;然而,如果A是因為看到其他人這麼做,覺得自己也應該要這麼做,他開始買昂貴的裝備,報名各城市馬拉松、挑戰三鐵,他追求各大賽事成績及參賽記錄,在數據的華麗包裝之下,他的自我成長焦慮開始萌芽,他擔心沒辦法持續或進步,會無法跟上運動圈的同儕,自動化導向自己是個失敗者,進而形成自我成長的焦慮。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這個理論提出,人類行為的動機主要來自內在需求,心理健康取決於三個基本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
(1)自主性(Autonomy):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行為,而不是被外在壓力逼迫。
(2)勝任感(Competence):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
(3)關聯性(Relatedness):與他人有真實連結與被理解。
現代社會中的自我成長焦慮,來自於比較心態、績效思維所形成的「自主性被剝奪」。當「自我成長」被 KPI 化、社群比較化,或肩負龐大的外界期待,自主性需求就被剝奪。另外,即使你每天都去做可以讓自我成長的任務,也可能感覺自己「不夠好」,因為「勝任感」與「關聯性」也沒有被真正滿足。長期而言,缺乏自主性與內在動機的努力,就會形成自我成長焦慮,甚至感到空虛、倦怠、無法感到滿足。
換句話說,不是成長本身讓我們焦慮,而是我們用「比較」、「績效」的眼光去檢驗成長,既無法滿足內在需求,亦無法持之以恆。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換一個方式。
- 允許自己慢下來:不是努力療癒,而是因為慢下來而獲得療癒。
- 設定感受目標:例如「讓自己覺得自在」,而不是「一天冥想 15 分鐘」。
- 練習自我接納: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休息不是退步,而是累積。
- 減少社群比較:必要時,減少使用社群媒體。
成長不是KPI,你不需要跑得快,才算是在路上
如果「成長」帶來的不是自由,而是焦慮,也許我們該回頭問: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
成長,不該是一場又一場的競賽。你不必完成一份漂亮的 KPI,才算活得有意義。
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被「應該更好」推著跑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在追趕別人的腳步?」
參考文獻:
- 林楷庭(2024年11月26日)。自我決定論(自我決定理論):養成內在動機、提升幸福感。寓居於世。https://doi.org/10.6916/STPIRP.2019-06-20
- Ryan R. M. & Deci E. L. (201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Guilford Publications.
本文英文版請見Medium專欄
心野漫遊|Mind Wanderer What If Your Healing Journey Is Quietly Draining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