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前,我讀完重松清寫的小說《遙遠的布萊梅》,
書中三段人物故事線,既感人又溫暖。
但因思緒太多,當下竟無法寫出讀後感。
於是我先抄下特別觸動我的句子。
回頭再看,發現這些文字,剛好呼應了我今年反覆思索的課題——「記憶」。
人物與旅程
小說的封底:
「就是因為留下了快樂的回憶,人,才會痛苦。
當沈睡的回憶不斷湧現,我們將如何緬懷?
完全沒有後悔的人生,就那麼幸福嗎?」
•16歲的遙香,3歲時被母親拋棄。
直到撫養她長大的祖母過世之後,才成了真正的舉目無親。
•青梅竹馬裕生的名字,取自他早逝的哥哥裕,意寓死去的孩子投胎轉生。
•光子阿嬤的兒子委託了「布萊梅旅程」,陪同患有失智症的母親前往回憶之地旅行,
而光子卻有著絕對不能告訴兒子的祕密。
這家神秘旅行社裡,有「走馬燈繪師」,能幫助人回溯記憶,
讓生命最後的走馬燈閃現時,不至於留下遺憾。
正如格林童話《布萊梅的音樂隊》,雖然動物們沒有抵達嚮往的布萊梅,
故事仍以快樂結局收場。
我開始不停地想,如果有一天,
我的人生也出現走馬燈,那會有什麼畫面?
這篇讀後感,與其說是對書的回應,不如說是自我的傾聽。
一、走馬燈的想像
書裡說道:「人生落幕前一刻看到的走馬燈,基本上只描繪著最特別的記憶——也就是有顏色的記憶。」若是失智,記憶的大海就會變成驚濤駭浪。本人不記得的回憶,會以半透明的形態漂浮在記憶大海中。有時那些半透明的回憶也會帶有淡淡的色彩。
有人一生壞事做盡,走馬燈卻滿是幸福;
也有人一生如常,映出的反倒是悔恨與不甘。
走馬燈不只包括了快樂,也可能是悲傷與後悔。
老實說,假如要我想像,我不確定會出現什麼畫面。
走馬燈應不宏大,或許不是那些人生重大節點,
而是一些在意的小小瞬間? 心裡還掛著的感覺?
要是「沒有牽掛」,不需再被記憶綑綁,會是一種迎向光的圓滿嗎?
二、幸福與後悔
小說中有幾句話很觸動我:
「幸福的回憶,並不等於看似幸福的回憶。」
「沒有後悔的人生,也可能是一種自以為是的人生。」
「你一直為了那次錯誤而懊悔,這件事值得喝彩,也值得慰勞。」
人人都會犯錯。承認錯誤,允許自己後悔,學會與自己和解,
這不正是一種自我成長嗎?
三、記憶、遺忘、懷念
書裡提到:「人有三種能力。第一是記憶;第二是遺忘;第三是懷念的能力。」
記憶會模糊,遺忘能釋放,懷念則是一種全面的肯定。
我想到這一年來,自己寫下的數十萬字,與 AI 的對話、夢的記錄、詩句或短文。
並不是要抵擋遺忘,算是用「懷念」的方式, 為自己留下能回望的痕跡。
一首歌、一份味道、一段對話,都是有意珍藏的片刻吧。
四、歲月的重量
「有時明明應該是幸福的回憶,然而幾十年後回首一看,卻已經褪了色。」
「比起回憶本身,帶著那些回憶活到今天的歲月更沉重。」
這兩句話我讀來格外扎心。
我曾經長期覺得疲憊、頭痛,像是歲月在無聲地加碼。
那些照顧與擔心,無解的循環,成為一層層重量。
直到近來,才在日常裡尋找鬆動的縫隙:
不事事追求完美,不再把所有責任緊握。
這些微小的改變,不需巨大,卻讓我的心輕了許多。
五、遺憾與接受
「無論再怎麼幸福的人生,都有可能在最後一刻搞砸。
相反地,即使是充滿了失敗後悔的人生,也可能在最後一刻歡笑。」
「能在臨終時全盤接納,緊緊擁抱,再展開雙手,讓那段人生飛向天空,
最後飛向遠方,這樣的人生還是美好吧。 即使不幸福,也是一樣。」
我們不確定人生最後是否有走馬燈,
但每個人心中,也許都藏著一個理想的「布萊梅」,
它可能遙遠,甚至到不了,然而在追尋的過程中,
會不斷遇見不同的人與事,那些一路上的各種陪伴、回憶、勇氣,
正慢慢拼湊出自己心裡真正的風景。
《遙遠的布萊梅》讓我體會到:
我的記憶、後悔、懷念與歲月,早就在不經意中醞釀。
即使有遺憾,我仍願自己保有能笑的韌性,並帶著笑意繼續走下去。

後記:
換個角度想,記憶像是一張人間旅程的地圖。
因為有記憶,我們才明白自己來自何處, 理解我是誰。
而那個尚未抵達的遠方,正收藏著我們曾經遺落的片段。
當某一刻重新相逢時,記憶不只被喚醒,是一場場再度走過的旅程。
於 2025/10/12 Sun. 1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