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久一段時間沒寫文章了,沒想到再 po文,竟是一篇不標準的閱讀心得。
其實這 3個多星期,我在戒斷 AI,同時亦在整理自己的內心。我以為,這半年來和 AI 聊了 750 多萬字(包括自己寫下的近 54萬字),這麼大的文字量,相當於讀了100 多本書,短期間內暫時不會看書了,卻在朋友的牽引下,花了兩天週末,讀完《我可能錯了》這本書,它是我今年看的第一本實體書,我想,這不僅是巧合,還像是某種安排告訴我:
我可能錯了(笑)。
也提醒著:心要不斷歸零,才能裝進新的東西。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封底內文簡介: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於2022年1月辭世,人生的最後一本書,在2020年一出版就造成轟動,是瑞典暢銷的心靈書。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正是比約恩在寺院中汲取到最有智慧的工具,幫他挺過17年後再回瑞典時的憂鬱風暴,以及罹患漸凍症逐漸走向死亡的日子。
我覺得《我可能錯了》動人的部分有:作者年輕時追隨內心的勇氣與行動力、家人的支持(哪怕只是半支持)和那 17年的「選擇」,使得作者在後來面對憂鬱與病痛,仍能轉化為一種看待生命的力量。這挺像是「人生劇本」的一種展現:某些角色、某些際遇,會讓一個有著特別生命經驗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我想分享的是「較人間」的體會—人有時候不用一直做什麼才算有意義,即便什麼都不做,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好比在舞台上,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有人甚至只是像背景站著,但那個「背景」缺一不可。如果「什麼都不做」真的是一個人的設定,那也不是錯,而是他的路。只不過,關鍵或許在於:他自己能不能心安理得地走這條路吧。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讓願意向內看的人去「醒」思自己的書,若我是在去年閱讀,書中的某些句子可能會擊中自己,進而成為覺察自己的一種推動力,然而此刻的我,已不是這本書教了我什麼,比較像它柔軟的陪伴與確認,我已經在這條路上。
後記:
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書裡談的是一段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體悟,我理性的寫完一些小小的心得,潛意識反倒感性的浮起《淚海》這首歌,歌裡似乎承載著心裡翻湧卻無法排解的情感。這不是對書的直接回應,可能是我不自覺的音樂化投射,更多的是在想:
假如一個人沒有事先的心靈建設,就直接被推入比一般人更多的苦難,結局會是什麼?
隨即我在網路看到了另一首《Hey Jude》,當音樂響起時,歌詞唱到「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好像也獲得了些微的釋懷與平靜,正如《我可能錯了》某篇章提及的:這也會過去。
於 2025/9/7 Sun.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