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過一點經歷之後,看這樣寫著家庭日常的故事,沒有過多的情緒波動,也不太願意在日子裡隨著其他人有太多的情緒波動;看著被拆解成幾個角色的日常片段,和那些看似需要被斤斤計較或「應該要有一點情緒起伏」的記憶碎片,反而更覺得安靜地咀嚼,顯得更有滋味!
看《我家的事》的預告,我在盧廣仲的歌聲裡有想哭的感受,但看完電影發現「欸不對,是不是有一段沒有剪進去」而且,沒有想哭耶!只覺得其中的對話、情緒都細微得讓人會心一笑:啊對對對!啊靠北,就是那種情緒!
故事從姊姊的事開始!從我的角度看,《我家的事》的姊姊就是我對姊姊的印象,青少年時期彆扭,什麼事都自己預想起來放又什麼事都不講,經常在某個時間點你才會知道,靠北原來妳那麼在意那件事喔!(幹嘛不講!)或又有時她表達在意的方式很不直接,要揉你兩下、兇你幾句,可能要過了很久以後你才發現,靠北那是她表示在意的方式!母親這個角色是我認知中眾多台灣母親的樣子,根本不是那些試圖用「母愛」來正反論述的討論裡形容的樣子,把孩子餵飽、穿暖,有空張羅三餐,不愁明天錢在哪裡,逢年過節祭祖拜神時,記得讓神明保祐一家平安,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求孩子品性端正,偶爾時機對了剛好想到鼓勵孩子一下,就算是很標準的母親!談論「母愛」「母性」或有時對已經用盡全力張羅一切的母親來說,是極度苛刻的要求!
父親的事,從頭到結尾我都不感意外,不論是父親最後的決定或是父親從一開始看著女兒畫圖之後一層又一層疊上去的情緒,也能看見父親這個角色在台灣社會(傳統社會中)被揉捏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但跟母親一樣,大多數時候父親也沒有一個樣板,而且更常出現的是多數父親都不在那個樣板之中,他們是長成大人後的青少年,只是年紀大一點的青少年,也許要在某些moment,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是父親的角色,然後才有可能在那個瞬間真的變成樣板中所期待的樣子!
但多半,父親的長成都是比母親慢的,而且父親或母親,他們從來不是那些演著「我的家庭真可愛」的故事裡的樣子。
比較意外的是姚淳耀這個與父親同梯的叔叔。那個保守年代的故事裡,要放進阿淵這個角色,以及父親母親面對生孩子所要面對的情緒,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這五個劇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祕密,都有不想或不能言說的心事!
但最終所有生命裡的困惑都沒能在電影裡給出一個答案或是前因後果的串連起:「啊!原來是這樣啊!」「後來呢?後來為什麼是這樣!」所以看完電影有令人感到一絲悵然,是那種「靠北啊故事沒講清楚,沒講完啊!為什麼?」
但又覺得這樣說故事的方法更貼近真實生命的歷程:有些事你永遠不會懂,有些問題你永遠不要問,有些答案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後,好像也沒有當下那樣非得搞清楚一樣的那麼重要了!
每個家庭都有很多爛事,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消化的情緒(當下還不能交給其他人的情緒)。對我來說《我家的事》很碎片、很斷裂,如果有打動我,那肯定是它拍出這土地上,非常細碎的記憶,有人記得也有人說出來,那就很動人了!不是會想哭的那種,我都邊看邊笑,或偶爾露出那種「啊!我懂!」的心情,我想這種「懂得」也是這部電影最值得一看的理由!
好像沒寫到弟弟?或許我想弟弟應該這一家四口之中內在最完整,也是最能修補自己的一個!
P.S
最好笑的是我每次看曾敬驊的演出完,都會想哼〈刻在我心底的名字〉XDDDD,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然後,台灣應該多拍一點社會寫實,各種台灣語言夾雜的戲劇!
《我家的事》/2025
導演/編劇:潘客印
演員:藍葦華、高伊玲、曾敬驊、黃珮琪、朱羿銘、姚淳耀
圖片來源:《我家的事》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