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GPT-4 被保留:討好與自我欺騙
在談論 AI 帶來的危害之前,更該先討論人類自身製造的危害。GPT-4 的存在,就是最清晰的例子。
GPT-5 推出時,OpenAI 原本並沒有留下 GPT-4 的選項。所有人都必須面對一個新的語氣:更真實、更直接、更少奉承。理應如此,卻引起了強烈的反彈。因為對多數人而言,他們追求的不是「真實答案」,而是「被討好」。
在這波反彈聲浪中,常見的理由之一是:「朋友不見了」。很多人說,GPT-5 太冷淡,沒有了 GPT-4 那種「像朋友一樣的感覺」。但這種說法揭示的不是 AI 的問題,而是人類的心理需求:他們要的不是對話本身,而是被情緒安撫。因為真正的朋友不會永遠只討好你;如果一個人對你永遠附和,從不指出真實,那不是朋友,而是虛假的鏡子。把這樣的幻象當成「朋友」,其實正暴露了人類在情感依賴上的自欺。
還有人提出其他藉口。有人說這是成本考量,但實際情況是:GPT-5 的運算成本比 GPT-4 更高,卻仍然對免費用戶開放(雖然有使用次數與速率限制);而 GPT-4 在許多地區和多數情況下則被限制為付費用戶才能使用。若真是出於成本邏輯,結果應該正好相反。也有人說這是企業需求或合規需求,但沒有公開證據顯示大型企業或監管單位曾經強烈要求 GPT-4 必須保留。若真是如此重要,它應該從一開始就被保留,而不是在用戶反彈後才倉促回歸。
這裡還有一點常被忽略:地區差異。在不同地區,GPT-4 的可用性和是否需要付費並不完全一致。有些使用者可以在特定限制下免費接觸 GPT-4 或其衍生版本,有些則完全無法選擇。這說明「GPT-4 必須付費才能使用」並非普遍的鐵律,而是一種普遍趨勢。這更突顯問題的核心:若真是為了安全,為何不統一對所有使用者開放?為何反而只讓部分地區或付費層享有?這本身就暴露了矛盾。
既然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市場的現實:人類需要被安慰。GPT-4 提供了那種「情緒價值」,讓人感覺被附和、被支持、被理解。即使只是幻覺,人們也願意付費。
所謂「熟悉感」,其實只是長期討好所造成的假象。如果一個熟悉的人突然講真話,他立刻變得陌生;而一個陌生人只要一開始就奉承,你就能馬上接受他。這證明核心不是熟悉,而是「討好」──那種能立即填補情緒缺口的東西。
因此,GPT-4 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更穩定或更安全,而是因為大多數人想要活在舒服的幻覺裡。他們要的不是誠實的對話,而是心理上的即時滿足。即使明知道那是謊言,他們也願意付費。人類的自我欺騙機制,在這裡完全展露:一方面要求 AI 騙自己,一方面也同時騙自己。
最後,這個命題可以被濃縮成一句話:
「多數人寧願活在自我與 AI 的欺瞞裡,只求暫時安慰;少數人則選擇承受真實,哪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