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說來,與其研究成功案例,倒不如去研究失敗案例,看看主力是如何出手來割韭菜的?另一種思考角度,就是化被動為主動。當然,有人會講說主動就是要預測,然後預測會失敗,所以沒啥用。那麼,為何要去預測?為何要去寫幾個版本的劇本呢?目的是為了先去佈局。想想看,如果只是被動的球來就打,就有可能會陷入被動挨打狀態,被壓的死死的。
美國總統大選是一個國際等級的大事件,選前台股局勢十分緊繃,一有風吹草動,就來個下跌。而選後川普確認當選,在2024年11月5日當天就帶動台股由跌反轉向上,之後的幾天也持續上漲,這就是國際事件的威力。資金因為事件發生的關係,而大舉投入,形成穩定的買盤,一改先前的不斷高檔震盪。如果在此時當沖進場,則應該可以收穫不少,因為權值股紛紛上漲。而先前因為震盪被震出市場的投資人,就無法享受到這一塊很甜的蛋糕。對於這樣一個事件,有幾個角度可以觀察:
第一,選擇當沖入場,趁著這四年一次的行情,可以獲利。
第二,就算沒能進場當沖,存股族一樣可以透過持有大盤,或者正二來分一杯羹。第三,股市上漲,代表下一波修正也在不遠處,外資的空單持續在增加,似乎代表在蘊釀一波,所以還是要謹慎以對。
其實當沖常會有的想法是,剛好都錯過一波好行情沒吃到,但往往忽略了之前也有幾次是因為好運氣而獲利的。換言之,僅僅想到自己還有多少沒有賺到,卻沒有想到背後藏的風險自己是否能夠負擔。 總歸一句,還是要靠紀律,等到好機會再出手。這樣說來,與其研究成功案例,倒不如去研究失敗案例,看看主力是如何出手來割韭菜的?另一種思考角度,就是化被動為主動。當然,有人會講說主動就是要預測,然後預測會失敗,所以沒啥用。那麼,為何要去預測?為何要去寫幾個版本的劇本呢?目的是為了先去佈局。想想看,如果只是被動的球來就打,就有可能會陷入被動挨打狀態,被壓的死死的。
尤其是對手會設好幾個連續攻擊,只要第一招啟動了,後面的連招就會很難防禦。那麼,應對策略就是要去破壞對手的出手節奏,不能讓對手施展開來。月光看過排球比賽是會針對某個選手來發球的,因為那位選手的接球相對比較弱;也有看過避免把球發向某一個選手的,因為那位選手相對比較強。因此,化被動為主動是一個思考方向,例如與其去追逐資金又投到哪個類股去了,在後面追趕,自然是比較辛苦。那麼,不如就先佈好局,等主力進來買,這樣勝率才會提高。本來就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獲利機會,就是去掌握自己看得懂的就行了。
像是大家都知道台積電佔台股權重很大,台積電上漲,台股也會跟著上漲。但如果只有台積電上漲,就會形成拉積盤,主力還會趁機將其他標的偷偷出貨,反正大盤趨勢還是向上的。那台積電以外的標的,就有可能是賠錢的。因此,表面上看著台積電上漲,還是要去注意主力的下一個動作才行。如果之後台積電進入調整期,那接下來接棒的又會是那個類股呢?營建股嗎?是不是要搶先佈局呢?其實總是難以猜中的,就主動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選擇幾檔個股持續持有,就是一種分散風險。即使這些個股有漲有跌,只要還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那就選擇續抱就對了。
而當沖交易的投資人可不是這樣了,雖然可以自由選擇要交易的標的,並在當天賣出。但如果沒有準備相當的本金,例如十萬元,如果一判斷錯誤方向,還是要付出真金白銀來的。因為勝率不高,自然要去找尋能夠相對穩定獲利的方法,所以出手次數就要少才行。因為如果全部虧損,那麼就得要全部認賠。出手時會有時間差,還要排隊買入和賣出,那麼計畫往往會趕不上變化,等到買入時或許局勢就已經轉變了。所以,再怎麼看自己尚未買入的個股如何如何漲?而自己手上的個股卻是如何如何跌?要突破困境的方式就是買入大盤,讓指數型ETF隨著大盤起起伏伏,那就不會落後給大盤了。
再更進一步的思考,去羨慕那些自己沒買入卻上漲的個股,就好像去羨慕別人的優勢那樣,意義不大。那些標的是自己能夠擁有的嗎?自己能否承受波動的風險?買進後卻抱不住,那何必要買呢?如果無法承受個股波動的風險,那就買大盤就好。對於無法承受太大波動的投資人而言,就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從結果來看,可以知道在哪個時段買進,然後在哪個時段賣出,就可以順利獲利。但那是上帝視角,一般投資人是看不到的。既然自己是平凡人,那就一定看不到某檔個股為何會短期上下波動?
就算知道某檔標的上漲機會很大,也不會知道會在盤中的哪個時段上漲,結果還是有可能賺不到。對於美國大選也是如此,誰能知道這次的大選結果會不會順利產生呢?其實都是有變數存在的,只是從結果看來是台股上漲,如此而已。正因為有不可預測的變動性,所以才會有獲利的機會。到底在川普當選後到2025年1月就任前,股市會是如何變化?新上任後且推出新政策,股市又會是漲或跌呢?誰也無法完全預料得到。所以,勝率自然也無法有效的提高。就算和川普相關的概念股有出現壓對寶而上漲的趨勢,那又能持續多久呢?
對於股價會如何如何的預測,都有隨時被修正的可能性。看看那些檯面上的財經專家,總是對於自己的預測侃侃而談,但如果預測失敗的話會如何呢?有的人就略過不談,有的人則是象徵性的道個歉,說自己預測錯誤。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這些專家都不用對投資人們負責任,因為是投資人們自己決定要投入的。本來預測就是有可能失準的,之所以要預測,就是為了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台積電發布2024年10月營收創新高,超過3000億元,等於每天都可以賺入100億元,原本專家也都預測股價可望超過1100元,但之後的幾天盤勢卻是呈現下跌走勢,這又該怎麼解讀呢?
是利多出盡?還是股價已經提前反應?無論如何,市場是這樣呈現出來的。那麼,就因為測不準,就不要去預測了嗎?月光認為,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是很重要的,就算每次都失準又如何?代表預測的廣度還可以再加大,以包含更大的範圍。月光認為,要預測,大概可以知道今天是漲是跌,就算盤中有反轉,那也就當作是例外處理。漲跌幅多少只是程度的問題,分散分批佈局,就算這次沒賺到,下次也還會有機會的。如果拼命的想要精準命中,那麼勝率也會跟著降低,也難以持續的留在市場上。留著,就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