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與作者
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作者羅傑·羅溫斯坦(Roger Lowenstein)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也是波克夏長期股東。
該書深入探討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透過其獨特的長期投資策略、人生哲學和管理智慧,從一個白手起家的投資人,逐步累積財富,最終成為全球知名的企業家和資本家。
本書有比爾蓋茲推薦:『儘管寫巴菲特投資策略的書很多,這仍是一本必讀的書』文章目錄
*本書適合哪個程度及應用?
*本書的基礎架構
*可以從本書學到什麼?
*書中重點快速導讀
*平衡報導
*結語
本書適合哪個程度及應用?
本書適合主動投資進階者閱讀,尤其是有志學習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
本書的基礎架構
- 巴菲特個人生活:童年, 求學,戀愛, 家庭, 第二段戀情。
- 爭議事件
- 投資生涯,理念,各種投資標的的故事
可以從本書學到什麼?
介紹巴菲特生平與其投資事蹟與理念,巴菲特被稱為股神,有許多書籍與課程未得到授權冠上其名號做行銷,其行止已經有被神化,扭曲的傾象,巴菲特授權傳記只有『雪球』一書,其投資理念只有在『波克夏致股東信』中有所呈現,以及少數巴菲特公開演講及接受採訪,本書是少見對巴菲特事蹟做詳盡描述的人物傳記,作者除了身為記者,也是波克夏長年股東,書中以第三者身份做客觀,不溢美的陳述,讓人更加了解巴菲特真實生平。
除了巴菲特的言論,其生平與經歷,還有其投資操作更可以從本書得觀一二。是除了「雪球」之外,窺見巴菲特人生及投資哲學的良好輔助讀物。
書中重點快速導讀
(1)巴菲特個人生活
巴菲特並非神明,而是一個有著普通人情感與缺陷的真實個體。童年時成績平平,性格內向且不善言辭。巴菲特幼時就在經商和數字方面展現天賦,無論是送報紙還是經營彈珠台,都表現優異,但與多數人不同的是,他對用財富享樂毫無興趣,反而沉迷於賺錢的過程本身,也繼承了巴菲特家族的特點:「摳門」。
其性格也比較奇特,非常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會忘記關心身邊人的感受,但只要接觸到有關於金錢的事,近乎冷酷無情,但只有這件事神聖不可侵犯,其他情況下,他基本上算是親切友善,且坦誠。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後轉至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取得商業管理學士學位。在校期間閱讀班傑明·葛拉漢的名著《智慧型投資人》後,師從葛拉漢。
有些文章將巴菲特描述為富二代,認為他的財富主要依賴父母庇蔭(人脈),主要論據是其父曾任眾議員,並且參觀證交所時由高盛董事接待。其父霍華德·巴菲特確實擔任過證券經理,後來當選四屆美國共和黨眾議員,但他並非富豪,只是擁有專業技能的中產階級。巴菲特確實有議員之子的少許優勢,但並非財富主因。
巴菲特的感情生活比較特殊,與其妻蘇珊在長達數十年的婚姻生活後,離家尋找自己的生活,但依舊維持婚姻關係,也維持交情,在默許下,巴菲特有其他同居女朋友。巴菲特是很念舊的人,無論是對其妻,對其恩師葛拉漢,對其買下的事業的經理人皆是如此。
投資領域有句話:「不要跟股票談戀愛」,在巴菲特這裡,他就是要跟股票談戀愛,還要結婚。
「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Our favorite holding period is forever)。
「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那就 連10分鐘都不必考慮持有。」
(2)爭議事件
巴菲特曾因涉及壟斷被調查,被罰款,但問題都不大,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護城河",不算絕對壟斷,但已經接近壟斷。
(3)投資生涯,理念,各種投資標的的故事
早年巴菲特遵循葛拉漢經驗做Net-Net 投資時,經常會介入投資公司逼迫公司實現隱藏的低估資產。
許多投資,其實是巴菲特投資後,透過影響力讓一家公司變得值錢,這點一般投資者做不到。
如華盛頓郵報,把現金投入回購,讓EPS變好,蓋可公司遇到問題,巴菲特再入股,幫助解決麻煩,水牛城日報,內布達拉斯太太家具城等投資亦如此,巴菲特不是什麼都不做的純財務投資,有時他提供財務諮詢,有時協助改善企業體質,有時則是提供改善建議,甚至親自下場調整公司營運。不過大部分時候他都很尊重經營者的獨立性。
巴菲特做投資基金經理人時, 獲利在4%以下不收管理費,但4%以上,巴菲特從獲利中收25%作為管理費,這讓巴菲特與投資者利益一致,這是很罕見的設計,除了顯示巴菲特過人自信外,也足以彰顯這個人的誠信。
雖然巴菲特自述自己是15%的費雪,85%的葛拉漢,但周邊人其實都認為他後來風格更傾向於成長型投資模式。
巴菲特的投資風格有過轉變,尤其是買下波克夏紡織廠的教訓,以及後來受芒格影響轉變成更重視成長性,把護城河的理念做了轉變,本來是財務上的護城河,後來轉變成經營上的護城河。
平衡報導
巴菲特的話語,必須放到當時時空,理解其觀念,而不是一昧遵從,他的話語有時就會自相矛盾,也跟波克夏的投資操作不盡相同,我們要理解巴菲特也在進化,講的話有時候是在當下他的理解,
另外巴菲特也是會進化的,不斷擴大能力圈的結果就會產生以前的認知跟後來不儘相同。
雖說巴菲特的言論要持有股票終生,持有十年等等,但觀察其波克夏的13F,卻不是百分百做到,例如TSM(台積電),只持有一季(雖然可能未必是巴菲特本人自己的決策),巴菲特不看好黃金,主因是黃金是「非生產性資產」,無法像股票或房地產一樣產生持續的現金流和價值。
但波克夏卻有大量持有白銀的紀錄。在1997~1998持有白銀約1.3億盎司,也曾買進黃金公司(等於間接持有黃金,因為金礦公司有黃金庫存)。
結語
閱讀是在思考,
讀書是在思考,理解思想,拋開認知謬誤,而不是在建立權威崇拜,將別人的方法毫無調整的套用在自己策略,而是應該吸取其觀念或適合自己的做法,有所選擇,『盡信書不如如書』。
巴菲特也鼓勵對教科書上的教條提出質疑。
在巴菲特股神名號下,許多人因為羊群心理,崇拜權威而使用一知半解的價值投資,巴菲特早期用葛拉漢的Net-net投資策略獲得豐厚報酬,但可能因為大蕭條剛過不久,市場上很多具有資產價值的投資標的,但生涯中後期此一做法遭遇滑鐵盧(即波克夏紡織廠),接受芒格的思維,把護城河概念從財務上轉變成“特許經營權”,也就是有獨特定價能力的公司。也就是可以提高價格,而消費者願意買單,或者是不得不買單。
巴菲特願意作出調整,以成長股為核心,我認為肯改變自己,即時作出調整,這才是巴菲特最為人所尊敬,最應該被人學習的特質。
巴菲特有句話非常讓我有感,『我相信行動之前要建立衡量標準,不然事後回顧,總會找到一個合用的標準,讓整件事看起來很好』
這段話,很有查理芒格的影子,也就是排除『認知偏誤』的影響,人類有各種認知偏誤,尤其特別擅長替自己的失敗找理由。
















